專訪“血清之父”李政道博士:90歲再出發,打造亞洲再生醫學新標杆

成為一名免疫基因學者,獲美國免疫學博士學位,被譽為“血清之父”,成為著名的骨髓移植配型、幹細胞臨床實驗室專家,任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美國紅十字總會研究所HLA實驗室主任、世界紅十字會第一屆世界組織相容性會議主席,慈濟骨髓捐獻資料中心主任等職務,並於1992年回到中國,致力於建立華裔骨髓資料庫。
以上似乎是李政道博士為人津津樂道的前半生的總結。
這樣的經歷背後,承載的是20世紀下半葉免疫學和再生醫學飛速發展的歷程,自19世紀末期,俄國動物學教授Metchnikoff透過被刺傷的海星,看到炎症反應的第一步以來,免疫學認知在一個世紀內的時間裡快速迭代,免疫學理論構架逐漸擴充、豐滿,並在幹細胞技術開啟系統性研究後拓展版圖,為尚未治療的疾病和患者開啟一扇新的大門。
信仰“醫學有著不爭的普世精神——人的生命高於一切,生命面前人人平等”的李政道在大洋彼岸目睹了種種變革:基於幹細胞的療法,包括人類多能幹細胞(hPSCs)和多能間充質幹細胞(MSCs),已成為再生醫學的關鍵參與者。美國癌症免疫療法和歐洲間充質幹細胞 (MSC) 療法的成功批准使再生醫學成為重要的治療方式,且治療方法側重於疾病的管理而不僅僅是治療。
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李政道仍以90歲高齡堅持在科研前線。近日,動脈網專訪了李政道博士,深入瞭解他與團隊正在推動的再生醫學專案群。這個旨在“讓銀髮族活得有尊嚴”的專案,不僅將引入全球頂尖的質量標準,更包含多項突破性技術創新,有望成為中國再生醫學發展的新引擎。
01
“血清幹細胞之父”的基建工作
李政道的學術生涯始於免疫學,並在這一領域取得了諸多開創性的成果。1968年,李政道在加拿大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獲得免疫學碩士學位,隨後於1972年在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獲得免疫學博士學位。
而他的研究生涯從美國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SKI)開始,在那裡,他協助建立了骨髓移植專案,並在全球首次篩選到HLA-DR抗原。這一發現不僅豐富了人類基因庫,還為器官移植、骨髓移植、幹細胞移植、輸血醫學、親子鑑定、法醫學等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
在擔任美國紅十字會總會實驗室主任及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血清庫主任期間,李政道篩選並獲得了全球最多的HLA血清抗體,佔全球總量的約60%。他的研究成果不僅在學術界引起了廣泛關注,還為全球的醫療實踐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援。包括法國諾貝爾獎獲得者的醫生,也需要李政道團隊提供整套的血清抗體,去分析病人的基因。
此外,李政道還建立了DNA高解析方法,提供瞭解決組織相容性問題的第二型別的DR抗體。進一步推動了再生醫學的發展,並進入全球頂級科學家的行列。值得一提的是,李政道也是全球最早將再生醫學和計算機結合的科學家,在他的推動下,再生醫學相關產品的出品週期縮減了90%,並能以競爭對手1/15價格出售。
在此期間,一種科研成果轉化的思路在李政道的學術和研究生涯中逐漸明晰。李政道曾坦言:“醫學是我的信仰,但好的醫學應該讓更多人受益。科學家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自己的研究真正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
這一理念,是一道指向未來漫長技術發展的射線,在免疫學理論、腫瘤治療、再生醫學技術迭代更新,甚至在這些技術不斷迎來產業落地機會時,這種轉化落地思維帶來的影響都會被重新喚起。
這便是行業基建的力量。
中華醫學會首次訪問美時,李政道博士已在行業樹立了威望,遂被邀請回國講學一個月。之後李政道博士每年繼續回國致力於免疫基因及幹細胞的研究,並將其在中國發揚光大。1997年,回國後的李政道協助建立世界上第一個最大的華人骨髓庫。
他沒有中斷這些基建工作。
李政道先後受邀在協和醫科大學、華西醫科大學、浙江大學等數十家知名大學院校擔任名譽教授,並多次受到前國家國務委員李鐵映、前衛生部部長陳敏章接見。值得一提的是,他捐贈給杭州的一輛無償獻血車,成為市內的第一輛無償獻血車,這是推進中國獻血制度由有償到無償改革的一大步,提高了國內獻血安全及輸血安全,並推動中國血液界與國際接軌。
與此同時,在學術和科研生涯中的“基建”經驗也讓他在中國的再生醫學發展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透過在國內擔任多個顧問和名譽教授職位,無償培養了大量再生醫學人才。他還在國內無償捐獻了價值千萬人民幣的再生醫學裝置,推動了國內骨髓移植、器官移植以及幹細胞事業的發展。
2025年,李政道邁入上壽之年,他的腳步仍然沒有停下。
02
再生醫學專案群:讓銀髮族活得有尊嚴
“醫學不應該只是延長壽命,更要讓生命的每一刻都有尊嚴。”
在問及為何要啟動再生醫學專案群時,李政道如是說。這或許正是這些年紮根免疫學、幹細胞技術、腫瘤治療的李政道在醫療健康觀念的體現——從單純治病轉向全面提升生活質量。
據悉,專案群將建設亞洲最嚴謹的再生醫學臨床實驗室、引進被譽為行業質量金牌標準的AABB協會、應用李政道博士迭代50年的再生醫學質量管理系統、應用AI程式對再生醫學進行資料管理,上述專案類似於再生醫學行業的基礎設施,將保證提供“安全、有效”的產品,充分滿足消費者對“安全、有效”的剛性需求。
這也是李政道首次在大陸地區親自操盤的再生醫學專案群,願景是透過本專案,打造再生醫學行業的若干基礎設施,服務於行業持續增長的各項需求,並“讓銀髮族活得有尊嚴”。專案名稱中的“銀髮族”一詞,正體現了這種人文關懷。在人口老齡化加劇的今天,這種以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為目標的醫療創新,具有特殊的社會意義。
■ 一根臍帶服務1萬人次
專案群還將啟動全球獨創的技術,已經完成研發工作,並能夠直接執行。這項技術的核心在於,可以讓一根臍帶服務1萬人次以上。“傳統方法培養的臍帶組織最多治療兩個人。”李政道解釋道,“而我們的技術可以讓一根臍帶培養出足夠治療上萬人的細胞量。”
具體到製備方式,前期工作包括將臍帶切成若干小片,分別儲存在1毫升的小試管裡面,放置在液氮桶,需要的時候就取出一小瓶,可以擴增出上百億上千億的細胞,最多可以服務一萬人次。
由此一來,這項突破性技術解決了細胞治療行業三大痛點:
● 成本問題——原材料利用率提升上萬倍,大幅降低治療費用;
● 來源問題——突破原材料稀缺限制,確保供給穩定;
● 質量問題——標準化流程確保細胞質量一致性和安全性。
據李政道介紹,這項技術培養到第三代時就能達到服務500人份的效果。隨著研發工作的進行,當前該技術還實現了根據不同的種族將人群細分為20-30個族群,並按照不同族群,匹配相對應基因的幹細胞產品。
此外,這種方式能夠避免排異反應,實現細胞產品產量擴大百倍。這意味著,未來再生醫學的供給模式有望得到革新,同時治療方式也將真正實現個性化定製,大幅提升治療效果。
■ “安全+有效”,撐起最嚴質控體系
而在實現細胞產品有效擴增的背後,是嚴格的質控體系。
“歐美的臨床實驗室管理非常嚴格。”李政道指出,“臨床實驗室的產品直接用於病人治療,實驗室主任通常是MD或PhD畢業,還要經過兩年專業培訓才能參加考試,錄取率僅有10%。”值得一提的是,細胞及外泌體是藥物等級的產品,其生產特點是“過程即產品”,因此對過程管理的要求極高,整體安全、全程不被汙染成為該行業的核心競爭力。
此外,對質控體系的嚴格把握,也和“讓銀髮族活得有尊嚴”的理念息息相關。一根臍帶服務1萬人次的核心技術解決了成本、來源和質量問題,而要使其真正普惠大眾、尤其高齡群體,還需要在產品落地環節精益求精。
“質量安全是行業發展的基礎,”李政道強調,“沒有這個基礎,再好的技術也難以造福患者。”在訪談過程中,李政道再三提起“安全”“有效”兩個詞,表達建立嚴格質控體系的必要性。也正是基於對質量安全的極致追求,李政道決定將自己50多年的研究和管理經驗系統化,打造一套再生醫學的“基礎設施”。
這個“基礎設施”的核心,是一套“三位一體”的質量管理體系。
何為“三位一體”?首先是AABB協會認證體系。該體系被譽為行業質量金標準,透過認證企業的產品質量可以獲得全球認可。AABB認證的細胞臨床實驗室,將成為本專案質量管理體系中的框架和基石。
其次,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李政道獨創的質量管理體系,一種在AABB框架下的KNOW HOW管理方式。國內再生醫學公司的質量管理檔案只有操作流程部分(一般為5-30頁)。而李政道帶領團隊在此基礎上不斷迭代更新,將操作流程細化增補到1000頁以上,形成千頁級操作規範,在確保更佳可執行性的同時,還從源頭上確保合規。
此外,本專案的質量管理體系中,有AI程式系統對再生醫學整套流程進行資料管理,以進一步提升產品質量。
03
從實驗室到臨床的完整鏈條
規劃建設亞洲最嚴謹的再生醫學臨床實驗室外,專案群的另一個目標便是形成從基礎研究到臨床應用的完整鏈條,即從基礎研究開始,透過科研成果落地轉化,延展至產業發展。
其中,基礎研究將重點發力幹細胞和外泌體在免疫性疾病、老年病等領域的應用。在臨床轉化環節,在擁有建設AABB標準的實驗室經驗後,一個符合AABB標準的幹細胞回輸中心也有望面世。而在連結產業和自我造血方面,專案群還將開展CRO/CDMO業務,助力行業產品研發與認證。而這一多元的業務組合有望在開展過程中形成閉環。
專案群當前針對老年群體面臨的兩大健康問題:一個是關節退化導致的行動不便,另一個是口腔功能的衰退,使老年群體難以享受美食。兩者都嚴重影響了晚年生活質量。據悉,針對後者李政道及團隊正在與北京大學等高校合作,開發針對老年人口腔功能修復的產品。
而專案群引入的AABB標準,正是為了幫助中國再生醫學與國際接軌。未來,隨著更多再生醫學藥品獲批入市,全球市場規模將快速擴張,這將推動國內監管政策跟進,形成相關市場發展的重要動力。多重力量將推動國內再生醫學迎來行業級別的淘金熱。
04
寫在最後:步履不停
公眾瞭解李政道,更多是源自人教版課標本第七冊《語文》中,一篇題為《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課文。1998年,也是在他的推動下,浙江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完成了第一例骨髓捐贈移植成功,開創了海峽兩岸骨髓移植成功的先例,也成為更多人認識“血清幹細胞之父”李政道的一個契機。
事實上,在兩岸未通航的年代,李政道已持禮遇簽證往來百餘次,以護送配型骨髓,挽救了上百人的生命。課文中記載的,對於李政道而言,或許只是塵世裡數個日夜中的一個。
如今,李政道再度啟程,並直言看到了再生醫學帶來的改變,與團隊推動再生醫學專案群。無論是 AABB 協會的認證,還是李政道自身的質量管理諮詢,CRO 或 CDMO 業務、再生醫學大資料還是AI,都是淘金熱中的賣鏟子業務。不僅現金流好,利潤好,而且容易形成行業級別的品牌影響力,增長性亦可期。
現階段,團隊正在積極觸達政府基金,並有條不紊地推進專案進一步落地。

目前專案群正在尋求政府基金合作,如果您對專案群感興趣,請與我們聯絡。
*封面圖片來源:123rf
如果您想對接文章中提到的專案,或您的專案想被動脈網報道,或者釋出融資新聞,請與我們聯絡;也可加入動脈網行業社群,結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宣告:動脈網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動脈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映象等任何使用。
動脈網,未來醫療服務平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