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廣東人把麥當勞爆改成粵菜了!

隨著氣溫升高,各地“綠化帶PK大戰”已經開啟。
北京“開啟爆炸模式的月季花海”登上熱搜,雲南的“昆明綠化帶夠外地學幾年話題緊隨其後,綠化帶亦被贊“浪漫的沒邊了”……
但一片混戰中,偏偏有不按套路出牌殺出重圍。
最近剛剛翻新的廣州綠化帶,裁剪過後,圓圓的形狀,扁扁的身材廣東人都遭不住了——
為什麼要在綠化帶裡種漢堡?

圖源:小紅書@陸海真,已獲授權

一時間,成百上千條評論,無一不指向那個餐廳。
“M記,牡丹樓,麥噹噹,遇事不決麥當勞……你不知道嗎?廣州的別稱其實是麥城來的。
作為全國麥當勞最多的省,在廣東不論是市區繁華地段,還是稍偏遠的街頭巷尾,M標誌隨處可見。
省會廣州,更是一座巨大的“麥當勞痛城”。

麥當勞官方聞著味兒就來了 / 小紅書評論區

廣東人,到底為何如此鐘意麥當勞?
廣東人對麥當勞的愛,早已深深體現在他們的言行舉止,衣食住行中。
一些冷知識:廣東人判斷一餐好不好吃的標準是會不會說早知去食麥當勞”
廣東人判斷一個藝人紅不紅的標準會不會在麥當勞聽到他的歌

圖源:小紅書評論區,下同

東北人有楊國福,山東人有超意興,廣東人有麥當勞。
出去旅遊,吃不慣當地的東西?搞咩啊,當然係食麥當勞
遠走求學工作,夜深人靜時思念家鄉?不管啦,先去食麥當勞。”

圖源:微博

如果對麥當勞的愛分段位,那麼廣東人一定是人均王者級。
廣東人買房選址要求裡,一個關鍵詞獨樹一幟麥區房,就是在麥當勞配送範圍內的房。

一些商家的宣傳已充分體現這一點,據說很多人判斷一個樓盤的標準,也有要看有沒有麥當勞。/圖源:小紅書

要是你生活在廣州,那更是處處離不開麥當勞。

圖源:小紅書@張哈吉-,已獲授權

據不權威統計,廣州人的三大早餐:腸粉、生滾粥、M記。
以前是開腸粉和生滾粥店穩賺不賠,現在是麥當勞也加入這一名單。

圖源:央廣網

有人好奇:那肯定是年輕人多吧,真正的老廣怎麼可能去麥當勞吃早餐?
但其實“來麥當勞吃早餐全是婆婆爺爺坐在這邊吃邊吹水”。
廣東人終其一生都無法避免麥當勞,就像他們無法避開人字拖,省凳,回南天。
需要上廁所怎麼辦?麥當勞是他們條件反射般給出的統一答案。

外人來問路找廁所,保安直接說不遠處麥當勞就是。/圖源:抖音評論區

需要坐地鐵怎麼辦?先開啟一下麥當勞的小程式。
不是玩笑,生活在廣州的人最易犯的錯誤想開啟地鐵app,結果打開了麥當勞。
畢竟……“廣州地鐵,全程餵你”。
麻繩專挑細處斷,命運戲弄大饞豬有多少人因為想坐地鐵,被迫吃了一頓麥當勞。

廣東人對麥當勞的愛,即使捂住嘴巴,也會從眼睛裡溢位來。/圖源:微博@飯圈週刊

去過一次廣州,感覺大家已經淪陷在麥當勞的藝術裡,不知天地為何物了。
KTV或者livehouse裡,他們有專屬的歌曲夕陽無限好,不如麥當勞》。
麥當勞漢堡~~~堡堡堡~~~麥當勞薯條~~~條條條~~~I'm lovin' it Ba da ba ba ba!
圖源:廣東臺觸電新聞
過年的專屬儀式感,除了英歌舞和白切雞,現在要補充一點新習俗吃麥當勞,逛麥當勞花市。

圖源:小紅書@一口一個椰肉丸,已獲授權

需要說明的是,廣東人對麥當勞的感情有時也很複雜,並非完全專一。
網傳廣東富豪圈有一個人盡皆知的秘密,愛麥當勞如命,但喜歡在外面尋求刺激。
“我玩得大,肯德基、必勝客、塔斯汀、漢堡王、老鄉雞,我樣樣都吃,只有一項禁忌——
不許鬧到麥當勞面前。

白月光就一定得是人嗎?/圖源:小紅書@譚嘉豪Aidan.,已獲授權

廣東人血液裡不是腸粉就是麥當勞,而且麥當勞其實根本就是粵菜
稱霸廣東的麥當勞,到底有多權威?
今年五一期間到廣東旅遊外地人都深感震驚:
體感在麥當勞門店數量上,江浙滬拼盤加起來,可能都打不過老廣一個。

廣州就是“麥城”證據+1,差點以為是Ai的/圖源:小紅書@梨花捲,已獲授權

其實,這並非錯覺,有資料為證——
截至2025年3月,中國內地麥當勞餐廳總數超過7000其中廣東佔比約23%

2025年5月最新資料/圖源:窄門餐眼APP

到今年4月份,前方又有訊息傳來,廣州市場第800家麥當勞正式開業。
而就在一個月前,還有另一則新聞,深圳市場已新開了第800家門店,地址位於東莞
看完好像也可以理解了,為什麼會有外地遊客到這邊旅遊後發出靈魂疑問:
“在廣州南站候車廳看見五六家麥當勞,不懂就問,是有人對除麥當勞以外的吃的過敏在廣州南導致的嗎?”

這裡的“廣州市場”覆蓋廣州、佛山、粵東及粵北等區域的市場大區。/圖源小紅書@Alex,已獲授權

畢竟因為極高的市佔率,如今麥當勞早已“反客為主”,全面拿下廣東。
居民樓、報刊亭、地下商城等等地方,會突然顯現出麥當勞。

圖源:小紅書@陳皮冰廣式,已獲授權

連帶廣東人的心智,也“全面佔領”。
“望周知,再鬆弛沒脾氣的廣東人,也開不了說麥當勞難吃的玩笑。
圖源:《愛情公寓》

你已分不清,是因為廣東人太愛麥當勞所以多,還是因為麥當勞多所以廣東人才去吃。

但不可否認每個廣東人提到麥當勞,就會自動開啟話匣子:廣東的麥當勞就是很權威!
圖源:《重慶森林》
不是誇張,而是有據可考。
1990年10月8日深圳羅湖區東門商業步行街,第一家麥當勞正式開業。
“當時有20臺收銀機,前面都排滿了人。餐牌用港元標價,很多消費者拿著1000港元、500港元跟店員要求‘我要10個巨無霸’。”
於廣東人而來,對麥當勞的愛,似乎從那時就已經萌芽,並持續至今。

深圳光華餐廳目前已經成為麥當勞的標誌性門店,默默講述著它在廣東與中國走過的輝煌歷程/圖源:麥當勞官網,下同

於麥當勞,澤彷彿就此開始開啟了新紀元——不到3年後,廣州首家麥當勞餐廳在廣東國際大廈開業
這是廣州的第一家洋快餐”,當天顧客排長龍至馬路,交易次數達到14129次,直接創歷史新高。

這家店在營業了17年後,因租賃到期、63層升級改造結業

對於80後、90後、00後甚至10後的廣東人,對麥當勞的熱愛,在成長過程中耳濡目染
彼時想吃頓好的,就死命向父母撒嬌或考出100分換取一次去麥當勞的寶貴機會。

圖源:《外來媳婦本地郎》
多少廣東人的記憶裡,都有這樣的時刻?
撕下一張麥當勞優惠券,帶上歡樂會員卡,飽餐一頓再去兒童樂園快樂玩耍……
最後還看看“四小福”——漢堡神偷、奶昔大哥、小飛飛,以及門口的麥當勞叔叔,要一起合照。

網友們曬出的麥當勞歡樂卡/圖源:微博@南方日報

不過,這裡又有了一個問題。
提到西式快餐品牌,其實肯德基比麥當勞進軍中國更早,在1987年就已進駐北京,同年在廣東開設分店同時肯德基在中國的門店數量也更多
在麥當勞還在為門店達到一萬家而努力時,肯德基的門店數量已經突破11000家,廣東門店數量也同樣在1000家以上。
但很明顯,肯德基並沒有如此融入廣東人的“血液”中,為什麼會這樣
拿下廣東人,其實麥當勞蓄謀已久。

圖源:小紅書評論區

選擇廣東,一方面是經濟影響。
時間倒回四十多年前,搭上經濟發展快車的廣東迅速發展成為全國第一經濟大省。深圳廣州為代表的大中型城市迅速崛起。
瞄準這一點,麥當勞在進入中國市場時,沒有緊追“老冤家”肯德基在北京開店,而是選擇了廣東。
往後很多年,麥當勞對當時的廣東市場有多倚重?
在2017年麥當勞改名“金拱門”,也就是股權由中信資本收購52%之前,麥當勞主打在一二線城市發展業務,還未向三四線城市下沉。
當時麥當勞全國門店數量僅有約2500家,其中相當一部分都位於廣東城市叢集之中。
重視是一方面,當地人的接受則是另一方面。
當時廣東屬於快速發展階段,人們對洋快餐的接受程度相當高樂於趕流行、嘗試新事物

圖源:小紅書評論區

對於一些嘗試後仍覺不適應的消費者麥當勞也在努力貼合當地口味,做出更符合本土喜好的餐品。
比如在廣東就可以吃到地區限時限定豬扒包等餐品,這在其他地區很難見到。
且麥當勞的不少餐品都更符合廣東人的口味,比如板燒雞腿堡——
據麥當勞中國發布的漢堡趣味資料”,2020年板燒雞腿堡在中國內地共售出超過1億份。
平均單店銷量排名前七的城市均來自廣東省,分別是汕尾、汕頭、揭陽、潮州、佛山、廣州和東莞

不辣當然也很重要

為了加速本土化,麥當勞不僅在口味上有所調整,還在廣東率先進行了多項試。

2009年時就已在廣州率先推出“麥樂送”,到2025年,已有超過70%的深圳門店支援全天候外送。

此外,“得來速”餐透過24小時服務和駕車購餐通道,覆蓋城郊及交通樞紐,又為麥當勞贏得機會。

在本土化後,門店擴張和迅速下沉又成為麥當勞的新目標,這使得廣東門店數量又大規模增加。

近幾年來,廣東門店的數量已經達到了之前的3倍,並且多於肯德基。

廣州人熟悉不熟悉?/圖源:小紅書@夜貓子濤遊覽廣州,已獲授權

這也就導致了一種錯覺:許多廣東人都認為,在中國麥當勞數量遠大於肯德基。
但出省後才發現,麥當勞數量好像反而少。

廣東人:廣東人和牡丹樓都沒惹

還有一點原因來自於麥當勞的非餐飲屬性。
敞亮而暖色調的餐廳、空調環境、免費Wi-Fi和整潔的座位,以及公廁……
一年大部分時間炎熱潮溼的廣東地區,麥當勞無疑成為又一生活空間。

這很夢核了/圖源:小紅書@小綠毛烏龜,已獲授權

當然,對於當下許多人來說,麥當勞不僅僅是一家餐廳,還是一種流行文化符號。
它出餐快,夠實惠,總能找到適合你的套餐和口味。
不論是土生土長,還是從外地到這裡發展的——
在為生活奔波時,總會想到:小時候在麥當勞獲得情緒價值,長大在麥當勞獲取續命能量。
日常的閒暇時刻,亦不可避免:誰會拒絕出門逛街的時候吃一份薯條,再吃第二份半價的甜筒啊!

源:小紅書@夜貓子濤遊覽廣州,已獲授權

歷史的沉澱、口味的貼合、品牌形象的深入人心,這些元素的耦合造就了麥當勞今日在廣東的地位。
“廣東人愛麥當勞,是主動選擇,也是宿命使然。”
所以下次再看到廣東IP們對麥當勞愛得深沉,不必訝異,不如一起加入高歌一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