茲研讀有關史料及當時新聞報道,理清195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授銜的官方記錄與真實史事基本脈絡如下:
1955年1月14日和15日,中共中央軍委舉行關於授銜的高階座談會,會議確定了授予元帥軍銜人員的資格和範圍。
此次軍委會議是受中共中央委託,由主持軍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懷主持。
會議確定了授予元帥的資格標準。但是對於授予元帥的人數則並未提出限額。
經過討論,此次會議商定
1、 共和國元帥軍銜分為兩級:大元帥和元帥。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授予大元帥。
3、 現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十一人授予元帥。
[附註:
1954年9月28日,中共中央作出成立黨的新一屆軍事委員會的決議,根據中共之黨指揮槍的一貫原則,由中央軍委擔負對整個國家軍事工作和軍隊的領導。
中央軍委主席為毛澤東。中央軍委委員 包括以下11 人:
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鄧小平、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此屆中央軍委未設軍委副主席職務。
當時國家還設有一個成員比較寬泛的國防委員會(包括一些起義將領和民主人士)。但是國防委員會只是一個國家軍事與國防問題的諮詢機構,沒有實際的軍事權。]
1月16日,彭德懷、羅榮桓將所提元帥及大將名單報告毛澤東主席和政治局。
、(見附圖 1)
1955年2月8日,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透過《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條例規定了國家武裝力量設立軍銜制度。
授銜報告上報國家主席毛澤東後,毛澤東表示,他放棄接受大元帥軍銜。
但是 1 月軍委座談會提出以中央軍委委員資格授予元帥的總原則,被中央政治局討論透過而採納。
1955 年 8月19日,政洽局會議通過了總政治部上報的元帥授銜 11 人的人選名單。
此名單中除了後來的十元帥外,還包括軍委委員鄧小平。
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委託彭德懷及羅榮桓代他起草向全國人大常會呈請授予元帥銜的報告及名單。
(見附圖 2)
9 月 3 日,羅榮桓將有關函稿呈報周恩來,並報劉少奇審改。此函稿雲:
“中央已決定現任軍委委員之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鄧小平、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等11位同志均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但名單報送後,國家主席毛澤東提議,已到地方工作不擔任現役軍職的幹部,不參加授予現役軍銜。據此,原來擬授元帥軍銜的陳毅(時任外交部長)、鄧小平(時任中共中央秘書長)、以及原來擬授大將軍銜的譚震林等人,都不參與授銜。
9月9日,中共中央書記處召開會議,研究確定授予元帥及高階將領軍銜的最後人選問題。周恩來因外出未參加會議。此次會議提出的新元帥名單縮減僅為 9 人。
9月11日,周恩來致電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請其報告中央,認為因外事工作需要,仍應授予陳毅以元帥軍銜。
9月11日晚,中共中央書記處再次召開會議,討論最終確定授予元帥軍銜人選問題,會議同意採納周恩來的提議,增補外交部長陳毅入選。授予朱德等10人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9月16日,國務院第十八次全體會議討論透過授銜及授勳人員名單,主持此次會議的陳雲作報告,特別提及有關毛主席及鄧小平未授帥問題,他說:
“有些同志曾長期在解放軍中服役,現在轉業了,沒有授于軍銜。
授元帥的同志定為10位,也不是可以授予的都授。如鄧小平同志,在革命戰爭中對建軍和指揮作戰都是有功的,現在也是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考慮可以授予。但他現在的工作主要是做中央秘書長,搞個元帥不好,他自己也認為還是不授予好。
毛主席無論從哪方面講,都應授予大元帥銜。但經中央和毛主席本人考慮,還是不授了。將來需要,什麼時候授都可以。”
同日,政務院總理周恩來致函全國人大常委會,報請審議授予朱德等10人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9月23日,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審議了周恩來總理的建議,決定授予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等十人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同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決議,釋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授銜命令。
1955年9月27日下午5時,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隆重舉行授銜及授勳典禮。
毛主席親自授予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十人以元帥軍銜,並授予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元帥劉伯承、元帥林彪因有病請假,未出席當日的授銜、授勳典禮。
【附註:以上內容系根據中央文獻研究室以及當代中國研究中心有關文獻資料撰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