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來源:筆記俠(ID:Notesman)責編 | 柒 排版 | 二月第 8826篇深度好文:5645 字 | 13 分鐘閱讀
商業思維
繼chatGPT後,DeepSeek又將AI的普世性提升一個臺階。
2025年春節前期,中國杭州的一家AI企業DeepSeek(深度求索)接連發布了V3(2024年12月26日)和R1(2025年1月20日)兩大開源模型。
他們以海外AI巨頭們7%左右的成本訓練出了效能不錯的大模型。並且,使用者不再需要用提示詞來指導AI大模型,它自己會解讀你的提問,並給出推理思考。
而這,也能讓普通人透過大模型工具,實現效率倍增,徹底改變過往的純人力工作,甚至實現“一人+AI公司”。
而未來,區分一個人的工作能力,能跟AI高效合作或許將是關鍵之一。
(公眾號後臺回覆“DeepSeek”,領取清華大學《deepseek從入門到精通》)
什麼是“一人公司”?
這是正在出現的一種公司形式:一個人+AI=一整個團隊。
卡琳·瑪喬麗(Caryn Marjorie)是一位23歲的網紅,在Snapchat上擁有180萬粉絲。
她與Forever Voices公司合作,根據自己2000多個小時的YouTube影片,訓練出了一個語音聊天機器人——Caryn AI,聲音和個性和瑪喬麗本人非常接近。

然後, Caryn AI就被用來付費聊天,包括未來計劃、感情以及一些私密話題,每分鐘收費1美元。
在beta階段的第一週,Caryn AI創收了7.16萬美元(摺合人民幣近50萬元),吸引了超過1000名付費粉絲。
如果AI分身的設計,還有一定門檻的話。那麼,接下來講的幾件事,門檻幾乎已經沒有了。
數字人直播、短影片。在直播平臺上,這已經很常見了。

人會累,需要休息。數字人不會累,只需要電。
在數字人直播系統中,匯入旅遊影片貼片素材,選擇一個主播,再用錄好的賣貨話術驅動數字人開口,點選開播即可。
高顏值博主。一些平臺上的數萬粉絲的博主,發的自拍照,全都是AI做出來的。
比如,賬號的人設是精緻女性,釋出的內容都是日常生活。但一切場景,店內用餐、公園閒逛、海邊旅遊等,都是AI生成的。
2023年3月9日,一本名為《賽博朋克桃太郎》的漫畫上市了。沒錯,AI畫的。這是日本第一部正式出版的AI作畫漫畫單行本。
甚至有人認為,一百年後,這本漫畫書可能會被放進博物館裡,和蘋果初代機一起,標記數字時代的某些重要節點。
之所以說是AI作畫漫畫,而不是AI漫畫,是因為不是完全由AI創作。
所有影像出自AI之手,故事指令碼與分鏡則由人類提供。
它的人類作者叫Rootport,是一位熱愛嚐鮮的科幻漫畫作家,AI作者是Midjourney。
最初,Rootport只是隨手發在了推特上,沒想到一炮而紅,最終引來了出版社的關注。
AI,正在成為團隊的一員。
剛才的幾個例子,有一些共同點。
都在用AI賺錢,這個說過了。還有個關鍵點——自由職業。
你有沒有發現,在我們身邊,自由職業者越來越多了?
有當帶貨主播的,有操盤私域的,有做情感諮詢的,等等。
很多人說,職場的終極目標是自由。對於不喜歡打工的人來說,超級個體戶,可能會是未來最好的出路。
什麼是“超級個體戶”?
“超級個體戶”是近幾年興起的一個詞,大體指以個體為中心的經營商戶,但其經營效率遠超過傳統組織。
比如,平時大家在網際網路上,看到很多主播/博主/網紅,其實都是超級個體戶,他們都有自己的小團隊或者迷你公司。
至於收入,不能說每個都是盆滿缽滿,但是也確實超越了大部分人。
本質上,“超級個體戶”的背後,是網際網路、新媒體的發展,還有正在爆發的AI,極大放大了單一個體可以具備的槓桿效應,讓一個人透過網際網路、新媒體,憑藉獨特的能力或服務,有了獲取高收入的可能性。
厲害的人,都正在成為“超級個體戶”。
我們先來看一個案例。
有一個人,是做親子教育的。
前幾年做的還可以,但是到了2020年初,疫情到來後,一切都變了。
因為場地、裝置、人員開支等原因,一年多虧損了上千萬。
如果這件事到此為止,那我們可能會又看到一個倒臺案例。
但是後來,他轉型了,去做線上了。場地退租、裝置轉賣、員工辭退,一年賺了近300萬。

他是怎麼做的呢?
首先,是搞定流量。他會去找100條同行的爆款影片,把所有的短影片轉換為文字,然後把所有的文案,按照一個模型寫成指令碼。
這個模型叫做一個絕對的觀點,加上一段誘惑的塑造,加上3段乾貨,加一個行動指令。
這樣一來,他就有了自己的爆款影片。
接著呢?他的引流,路徑是什麼呢?
播放量本身沒有太大的意義,一定要把播放量轉化成獲客數,核心就是在每一條短影片下掛一條小商店的連結,這個連結就是一個1元課程。
你想想,你在前面輸出了一個非常專業的短影片內容,然後影片後面又發起了一個行動指令,然後你說有一場親子教育的公益課,想參加的就去下方報名。
這樣,就把播放量變成了一個客戶名單。然後怎麼變現呢?
售賣路徑也挺簡單,他是把所有付費1元課的家長全部導進私域,拉進群裡。在群裡持續做私域、做直播。
直播,既是交付場也是成交場。透過直播,去賣98,1980,2980這三個價格的產品。
直播售賣的核心就兩點,一是價值輸出做到位,二是成交主張設計到位。而這3個價位的產品,就可以設計成精品教程、授課影片或者諮詢服務等等。
這樣,他就完成了超級個體戶的商業閉環。
透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拆解出超級個體戶的幾個特點。
第一,有成熟的產品。
就像他在親子教育行業,有了比較深的積累,也能開發出使用者需要的產品。
第二,輕量化的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不會很重,重的話,一個人、幾個人就無法承擔。甚至,有時候可以把銷售和交付進行一體化設計。
第三,只求利潤,不求規模。
一個人做專案,精力終究有限。再優秀的商業模式,也很難大範圍覆蓋。範圍大了,一定會傷害產品交付和使用者體驗,得不償失。
所以,不需要做很大的規模,把利潤率提升上來,就可以過得很好了。
所以,所謂超級個體戶,就是以公司的模式,來經營自己。把自己身上的每一項能力,都看作公司的職能部門,使用恰當的工具,去完成一個個專案。

個體+工具=團隊。對於超級個體戶來說,一個人,就是一個團隊,就是一家公司。
為什麼要在這個時間點,來談“超級個體戶”這件事?
具體來說,有下面幾個原因。
1.打工人能得到的錢越來越少
從2022年年初開始,裁員潮就此起彼伏。
從美國矽谷的科技巨頭,到我國的網際網路大廠,全都在進行“人員最佳化”和“降本增效”。
最佳化人員,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烏卡時代,成了降低成本的第一選擇。
裁員,不僅是提效——“3個人,領4個人的工資,幹5個人的活”,更是業務收縮的表現。
對於各行各業的公司來說,大開大合、野蠻生長,成為了過去式。精耕細作,是現在和將來的進行時。
存量市場,已經成為了當前大多數行業的共識。
對打工人來說,漲工資的頻率越來越低,幅度越來越小。
換句話說,打工人能得到的錢,已經是越來越少。
2.商業工具進入平民化時代
以前,很多企業賺的是“資訊差”的錢。這件事我知道,你不知道,所以我可以賺你的錢。
但是,從自媒體時代開始,個體能得到的資訊,已經越來越充分。
同樣一件事,在網路上有無數的影片來講。
一件稀奇的事,很快就會登上各大平臺的熱搜,成為公眾話題。
那些隱秘的資訊,已經越來越少。
再加上,抖音做公域、微信做私域、小紅書種草,已經成為常識。
市場上,各種工具大行其道,很多都可以免費使用。每個個體都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工具。
資訊帶來了發現問題的機會,而工具帶來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就像在山林中,一個人擁有了鋤頭、鐮刀、犁耙、水桶等工具,就完全可以自己去開荒種田了。

3.工作模式的轉變
工作模式的轉變,是我們非常容易忽略,卻又隨處可見的。
以前,是公司+僱員的工作模式。比如,很多人都在企業上班,無論是央企、國企,還是民企,都需要去應聘。
你提供技能,公司提供工資、保障,承擔風險。
現在,已經變成了平臺+個人。比如,網路大小V,直播間,外賣騎手,快遞小哥。
這背後,是商業模式發生了變化。
以前,賺錢的資源是有形的。沒有有形資源,就無法賺錢。
現在,很多人可以透過流量、知識、專利、IP這些無形資產賺錢。
比如,圖文種草、直播帶貨、私域帶貨等等。
做成了,可以獲得較高的回報。做不成,大不了重新找份工作。
4.對環境無力
對打工人來說,我們可以控制自己,卻無法控制公司和環境。
比如,如果你處於夕陽行業,或下行週期的公司,個人再怎麼努力,也是事倍功半。
再比如,你想努力,而公司文化卻是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型的,那你要麼離職走人,要麼加入他們。
無力感,往往會逼得我們不得不做出其他選擇。
《一人企業》的作者保羅·賈維斯,從企業網頁設計師起步,成為了著名的網際網路諮詢顧問。
在書中,賈維斯提出了一個觀點:在這個時代,創業不一定越大越好,靈活安全的“一人公司”才是普通人的創業目標。
一人公司,不是說只有自己一個人,而是指把成本儘可能降低的小規模經營模式。
在這樣的思路下,假如你想創業,首先就要想清楚:公司要做到怎樣的規模?
很多人會說,剛起步,誰知道能做多大?說不定規模很大,說不定半年就倒閉了。
不。從一人公司的思路出發,你必須要對自己公司的規模有清晰的定位,然後才可能取得成功。
在創業之初,你不想清楚這些問題,那麼很有可能走到某個節點,因為一點差錯導致功虧一簣。
賈維斯認為,商業世界正在發生新的趨勢,公司正向自由靈活、自主度更高的工作模式轉變,商業世界正不斷被新的工作模式和技術所顛覆。具體建議有3個。

首先是產品。
當你決定創業,那麼必須儘快做出一個“最簡化可實行產品”(MVP),並不斷最佳化。
比如,某位創業者的最初產品是課程,她透過自己所在的團隊不斷試課,從助理講師一直成為主要講師,然後開始對外承接課程,最後擁有了自己獨立的客戶群。
其他的創業也是一樣,即使你要做一個家庭“西點”師,你也需要先做出幾款自己的“主打產品”,不斷讓人試吃、改進,然後再推向市場。
其次是規劃。給公司設定上限。
是的,你沒看錯,是上限而不是“下限”。
大多數公司會給自己設定目標和下限,比如本季度必須完成1000萬的銷售收入、必須開拓5個縣市級市場等等。
但“一人公司”剛好相反,你一定要規定自己能承受的上限。這個上限,以不犧牲產品質量和特色為原則。
比如你做家庭“西點”師,就一定要控制好自己每天製作的產品上限,原料、品種和數量都要儘量固定,關鍵是口感和質量絕對要保持穩定。
只有這樣,才能擁有長久穩定的客戶群,從而讓自己的公司能夠長遠經營下去。
然後是保持個性。
也就是說,你的產品(服務)一定要有獨特的個性,不要試圖取悅所有顧客。採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去經營公司。
那些經營時間長的食品、西點小店,你會發現,它們都有自己的產品偏好和特點,不會所有品類都覆蓋。
比如在某條街道上,有一家營業了二十多年的甜品店,常年只做有限的幾種甜點,味道穩定,很少開發新品。
為什麼呢?
店主的看法是,網紅產品的收益與付出不成正比,店面的主要群體是附近的居民,現在的產品都是最受歡迎的,所以沒有必要追求網紅產品。
另外,想做“一人公司”,也不能盲目樂觀。
一人公司侷限於一些行業,比如資訊產業、服務行業、教育諮詢等等。
也就是說,靠的是個人的根本價值,靠智慧和知識。重點不是硬體,而是軟體。
還有,必須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換句話說,你必須充分認識自我,建立自己的專業,弄清楚自己的家底:你有什麼可以拿去交換的?
聊到這裡,相信你也發現了。個體+AI=團隊,是個新鮮事,但本質上還是超級個體戶的模式。
比如最近熱議的DeepSeek,你不必是作家出身,只要能夠準確的提問,它就能幫你生成一篇不錯的文稿。

那麼,具體來說,DeepSeek有幾個使用技巧:
技巧1:提出明確的要求
DeepSeek雖然很聰明,但它不是你肚子中的蛔蟲,你需要明確告訴DeepSeek需要他幫你做什麼,做到什麼程度。
一個萬能公式是:我要xx,要給xx用,希望達到xx效果,但擔心xx問題……
技巧2:要求特定風格
有時,DeepSeek會輸出一些抽象乾巴的回答。這時,有個很有效的表述方式是讓它“說人話”,它就能將複雜概念簡化為你提供更易理解的解釋。
又或者,你完全可以嘗試特定風格的寫作:用xxx的風格寫一篇xx主題的公眾號文章。
但要注意,先提供儘量多的內容原文給DeepSeek,然後直接要求其模仿即可。
技巧3:提供充分的任務背景資訊
當你讓DeepSeek幫助你完成某項工作時,提供充分的上下文背景資訊,告訴他你為什麼做這件事,你面臨的現實背景是什麼或問題是什麼,讓DeepSeek將其納入所生成文字的思考中,這可以讓結果更符合你的需要。
技巧4:主動標註自己的知識狀態
當你向DeepSeek尋求知識型幫助時,最好能明確標註自己相對應的知識狀態。就像老師備課前需要了解學生學力水平,清晰的知識座標能讓AI輸出的內容精準匹配你的理解層次。
技巧5:定義目標,而非過程
DeepSeek作為推理模型,完成任務的思維過程非常令人印象深刻。所以,如果你對他的執行不滿意,就可以給他提供目標,而非具體的執行指令。
比如,你需要整理錄音文字稿,一種方式是告訴它如何整理“刪掉語氣詞,按時間分段,每段加小標題”;另一種方式是告訴它這段錄音文字稿所總結出的材料要如何使用,讓它創造性地為你完成任務。
時代潮流浩浩蕩蕩,每個人都身處洪流之中。一如40多年前的改革開放,一如住房制度改革,一如移動網際網路,一如今天的AI大爆發。
這是我們回顧歷史看到的。
但在每一刻的當下,很多變化,反而是潤物細無聲的,總會悄悄發生在我們身邊。
未來的世界是怎樣的?未來的公司是怎樣的?未來的個體是怎樣的?
我們很難去預測。
但善用工具,能事半功倍,能降本增效。這一點是確定的。
“AI+”超級個體戶的出現,給了我們多一種選擇,多一種可能性。
一個人,加上工具,就是一個團隊,就是一家公司。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參考資料:
1.《工作的底層邏輯,變了》,筆記俠;
2.《爆肝50小時,DeepSeek使用技巧,你收藏這一篇就夠了!》,花叔;


分享、點贊、在看,3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