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鎮痛在分娩期間對嚴重孕產婦發病率的影響

研究旨在確定分娩過程中硬膜外鎮痛對嚴重孕產婦發病率(Severe Maternal Morbidity, SMM)的影響,並探討這種影響在具有硬膜外鎮痛醫學指徵的婦女或早產婦女中是否更為顯著。

背景

研究涵蓋了200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間,在蘇格蘭所有NHS(英國國家衛生服務)醫院中分娩的婦女。
研究物件
567,216名孕周在24+0至42+6周之間,透過陰道分娩或非計劃剖宮產的婦女。

主要結局測量

主要結果是SMM,定義為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用於SMM標準的21種情況之一或產褥期至產後42天內任何時間發生的關鍵護理入院。次要結果包括21種CDC情況之一或關鍵護理入院的綜合(SMM加上關鍵護理入院),以及呼吸發病率。

結果

在567,216名婦女中,有125,024(22.0%)在分娩期間接受了硬膜外鎮痛。SMM發生在2,412名婦女中(每1000次分娩4.3例,95%置信區間CI 4.1至4.4)。硬膜外鎮痛與SMM降低相關(調整後的相對風險0.65,95% CI 0.50至0.85),SMM加上關鍵護理入院(0.46,0.29至0.73),以及呼吸發病率(0.42,0.16至1.15),儘管最後一個結果統計效能不足,置信區間較寬。在具有硬膜外鎮痛醫學指徵的婦女中檢測到SMM風險的更大降低(0.50,0.34至0.72),與沒有此類指徵的婦女相比(0.67,0.43至1.03;P < 0.001)。在早產婦女中觀察到更明顯的SMM降低(0.53,0.37至0.76),與足月或過期產婦女相比(1.09,0.98至1.21;P < 0.001)。

結論

分娩期間硬膜外鎮痛與SMM風險降低35%相關,並且在具有硬膜外鎮痛醫學指徵的婦女和早產婦女中顯示出更明顯的效果。為所有婦女在分娩期間擴大硬膜外鎮痛的使用,尤其是對於處於最大風險的婦女,可能會改善孕產婦健康。
研究者推測,硬膜外麻醉之所以能降低SMM風險,可能是因為它允許對母嬰進行更嚴密的監控、減輕分娩期間的身體應激反應,並且在必要時能更快實施產科干預。
儘管研究具有一定的侷限性,如樣本主要為白人女性,且作為觀察性研究無法直接證明因果關係,但其規模和設計質量強化了結論的可靠性。研究者強調,這些發現支援了當前推薦高風險孕婦採用硬膜外鎮痛的做法,並呼籲確保所有女性都能公平獲取此類技術,特別是來自不同社會經濟和種族背景的女性。
研究人員在一篇社論中指出,鑑於硬膜外鎮痛對高風險妊娠的潛在保護效益,決策者應予以重視,將其作為提升孕產婦健康結果的策略之一。同時,社論強調了探索該保護效應背後機制的重要性,以及解決不同社群間獲取硬膜外麻醉不均等問題的緊迫性,認為這些研究成果有望推動改善分娩中硬膜外麻醉公平性的行動,從而有助於減少SMM事件,改善全球範圍內孕產婦的健康狀況。
學術文章、科普文章約稿:
麻醉MedicalGroup全國性學術、科普平臺,文章可同步刊登在科普中國、人民日報、今日頭條、騰訊新聞、百度以及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總粉絲50萬+,年閱讀量一億人次+。文章請傳送至[email protected]或新增微信weitiegang99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