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經濟學是以有限理性為基礎,以交易概念為起點,以交易網路為結構,圍繞交易系統演化主題,對現有經濟學理論揚棄創新,形成的嶄新的經濟學理論,交易經濟學可以分析很多傳統經濟學難以闡釋的經濟現象。
近兩年,拼多多無疑是國內眾多電子商務平臺中最閃亮的那個。2024年3月20日,拼多多集團釋出截至12月31日的202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業績報告。該季度,拼多多集團營收為889億元,同比增長123%;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經營利潤為224億元。去年全年營收為2476億元,同比增長90%,領跑全行業。排名第二的美團增速為30%,快手以23%左右的增速排名第三。從市值看,拼多多與阿里巴巴屬於第一集團,遠超其他電商平臺。
拼多多的業績增長絕非平常。近年來,網際網路行業可謂風聲鶴唳。企業發展出現停滯,新業務增長乏力,裁員風波迭起,很多人感慨,網際網路的時代過去了。
更有人總結,拼多多的業績增長,源於“消費降級”,是大家沒錢了,所以選擇更廉價的拼多多。這類觀點還有資料支撐,如考核單個客戶在平臺上平均消費金額的客單價資料。拼多多的客單價是京東的20%,是淘寶的50%。這是否意味著,電商行業已經到頂,未來再無空間,消費惡化無法提振?
傳統觀點以線性的供需理論、均衡理論來看,客單價下降,就意味著供需均衡點下降、供給過剩,增長停滯就意味著行業利潤下降,行業難逃內卷和淘汰。
交易經濟學與傳統經濟學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截然相反。交易經濟學認為,客單價下降恰恰是交易網路擴大的標誌。隨著交易網路規模越來越大,新的交易模式和交易現象將層出不窮,以拼多多為代表,適應交易網路新特徵的公司也將大量出現。也就是說,在傳統網際網路上做生意的模式已經走到瓶頸,但熟練應用“交易經濟學”的交易模式,還面臨著一片藍海。
拼多多的業務模式和成功秘訣,網際網路上已有大量資料。筆者有網際網路產品研發的經歷,知道所謂“模式”和“秘訣”絕非表面看那麼簡單,內裡的迭代和最佳化都花費了大量心血。但作為專業的交易經濟學學者,我還是想拋磚引玉,透過一些共識性知識來挖掘背後的經濟學邏輯。
首先,從面對使用者的角度看,拼多多在發展初期,就明確面對的客戶是傳統電商平臺沒有“照顧好”的低客單價人群。在初期,透過微信生態積累初始流量,在獨立APP開發後,靠“極致低價”將這些客戶轉化成“鐵粉”。在拼多多以前,很多網際網路經理認為,這部分低線客戶形同雞肋,服務成本高、收益低,應該主動放棄而去爭奪中產。拼多多反其道而行之,透過各種手段將往往遊離在網際網路之外的客戶吸引到他的平臺上。
其次,隨著拼多多站穩腳跟,透過“百萬補貼”,打造“極致價效比”的形象,爭取了淘寶、京東已經鎖定的傳統客戶。對這部分人來講,“是兄弟就砍一刀”看不上眼,但退貨便捷、商品實惠,是難以拒絕的誘惑。透過這些看似簡單,實則充滿智慧和挑戰的手段,拼多多為後續裂變積累了足夠的網路節點,實現了“三分天下有其一”,並有後來居上的勢頭。
最後,從交易模式的角度看,拼多多熟稔網路交易法則。第一是充分利用基於社群的資訊傳導,透過微信等平臺的使用者網路,實現交易的社群互動,從而將網路上交易的引致效應用到了極致。第二是透過團購模式,實現了客戶對工廠製造的反向定製,從而提高了供應鏈效率,降低了成本。第三是平臺具備不斷進化的能力,在農業、海外、社群等領域不斷開拓新的交易模式,拓展新場景、新模式。
從交易經濟學角度
以拼多多為例看當下電商平臺的成功之道
在交易經濟學中,交易網路由交易社群演化而來。交易社群是交易網路發育的胚胎。交易社群是指在空間上鄰近、資訊交流密切、交易聯絡相對稠密的、組織結構相對穩定的交易主體群落。交易社群是一種自組織群落,人們為了實現協作和交換的目的,彼此間建立起了密切的資訊聯絡,集聚度顯著高於外部水平。多樣性和共同點是交易社群同時具有的兩個特徵。多樣性滿足了交易需求;共同點提供了協作基礎。
拼多多從多個途徑,在網路平臺建立了規模龐大、互動頻繁、資訊開放、集聚度適中的交易社群。拼多多在建立交易社群的過程中,恰逢網際網路人工智慧高速發展、IT成本大幅下降的時代,可謂生逢其時。
拼多多創設的交易社群規模龐大,且充滿活力、互動頻繁。交易社群有大有小,我們用社群容量來衡量其規模。社群容量取決於社群的資訊傳播效率和交通便利條件。資訊科技越發達,交通越便利,社群成員之間接觸的成本就越低,交易社群規模就越大。一般而論,社群容量的大小與社會發展階段相適應。社會越進步,交易社群容量也就越大。
拼多多的崛起,其背後是社會主體人群跨越“網際網路鴻溝”以後,交易節點數量出現數倍增長,帶動交易網路規模出現指數級增長。低線客群全面觸網,最直觀的是帶來三方面變化。
一是平均客單價下降以及交易量爆發性增長。眾所周知,在京東、淘寶等傳統電商模式中,網際網路邊緣人群存在在使用者體驗、物流成本、客單價等方面面臨門檻。這些低線客戶這就像佔據宇宙60%質量的暗物質,無法給傳統電商帶來有效價值。拼多多透過更直接的低價策略,將他們吸引到平臺上來。低線客群觸網後隨之而來的是客單價下降。但交易量增長遠超客單下降的影響,其原因是網路節點數量增加,將帶來成交量更大規模的增加,這是網路的規律。
二是線上資訊流、社群化更加顯著。交易經濟學告訴我們,節點數量增加,必然伴隨著網路發生分化,某類節點發生內部連結形成更緊密的交易網路社群。這就形成網路上一個個社群。社群內消費習慣將出現同質化。社群的引致效應將成為交易的主要驅動因素。
三是供給方行為也將發生變化。隨著消費節點增加,供給節點的連線度將顯著增長,形成高勢能節點。這就對供給方處理資訊的能力、響應客戶需求的能力、售後服務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例如,面對海量客戶,“不滿意直接退”或許比精細化甄別服務成本更低。
社群集聚度是用於描述交易社群內部網路結構特徵的指標, 集聚度的取值在0與1之間。如果集聚度取值接近於0,表示交易社群的交易連結集聚於少數主體,其他居民之間沒有交易連結。當社群集聚度取值接近於1時,表示交易社群成員之間具有十分緊密的交易關係,屬於超級集聚社群。超級集聚社群居民具有較高的行為一致性。在資訊不完備的條件下,超級集聚社群提供了居民間相互觀察、相互學習的條件,社群居民行為容易形成一致。社群是交易系統和社會系統共同的基石。
如果社群缺少足夠集聚性,就會讓表面上強大的社會系統變得異常脆弱,即便微小的外部衝擊,就陷入到驚慌與混亂的境地。過低的集聚度將使交易社群喪失自組織能力,社會系統難以獲得應有的韌性。
拼多多透過各種手段,合理的增加聚集度,促進資訊流通。例如,拼多多跑通了以社群內同類客戶之間複製交易的團購模式、帶貨模式、顧客定製模式。交易經濟學的交易方程完美解釋了規模和聚集度增加,導致同類客戶之間複製交易更容易達成的原理。根據交易方程,
方程左邊是客戶選擇交易行為的機率,方程右邊的減數項中,μ可以看作客戶選擇商品後獲得效用的倒數。也就是說,如果一件商品對客戶十分有用,則μ<1,反之μ>1。
客戶在一個規模龐大、資訊開放流通的交易社群中,能夠看到n個與他同類客戶選擇了交易,那麼n越大、減數越小,則該客戶能選擇出更多對自己有用的商品,達成交易的可能就越大。
眾所周知,目前電商平臺能夠開採的客戶“增量”將十分有限,“存量博弈”將是主流。未來新的客戶資源只會出現在海外,但海外與國內在社群、供應鏈等領域存在一定隔離,這意味著兩個連線稀疏網路的並行發展,而非單個網路規模擴大。
交易經濟學認為,交易行為植根於交易社群,且受技術進步、外部經濟環境、社會環境的影響。隨著社會進步,交易創新沒有止境,有大量交易模式仍有待平臺挖掘。例如大宗同質商品的雙向拍賣交易模式,在疫情中大放異彩的社群團購模式等,人人帶貨模式等。相信未來隨著人工智慧、區塊鏈、先進物流等技術提高,交易領域仍將有發展機會。
同時,交易社群要高速發展,還應發揮網路生產的自發分工和效率提升優勢,同時去除交易極化造成的效率遞減。
在交易社群發展初期,受到經濟增長預期的誘導,大量新生交易主體湧現出來,成為初期的顯著特點;分工演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交易網路密度隨之明顯上升;一些商品生產迅速集中,成本大大降低。可能一些單品的生產商將集中於一到兩家。
在社群發展後期,社群系統進入到成熟狀態,同時會發生內源性效率衰減和外源性效率遞減。內源性效率遞減,來自競爭力強、組織效率高的商戶退化,利用市場優勢剝奪客戶利益。外源性效率衰減是由交易社群管理方壓抑誘導的結果。如果運營方轉換運營模式,也可能在不經意間破壞“遊戲規則”,導致交易社群執行效率下降。
我們希望拼多多能繼續前進,排除發展的阻礙,摸索出更多線上空間獨有的交易習慣,帶給顧客更美好的購物體驗,並繼續為經濟和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也祝願電商行業從業者都能找到快速發展的模式業態,進一步豐富老百姓物質文化需求,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