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爆發!多次熔斷

當地時間3月14日,美股三大指數集體收漲,道指上漲674.62點,漲幅1.65%;納指漲幅2.61%;標普500指數漲幅2.13%。

大型科技股普漲,英偉達漲超5%,市值一夜增加148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757億元)。

特斯拉、Meta漲超3%,微軟、亞馬遜、博通漲超2%。
半導體、加密貨幣、電腦硬體板塊漲幅居前,Strategy漲13%,超微電腦漲近8%,美光科技漲超6%,ARM漲超5%,Coinbase、戴爾科技漲超3%。
訊息面上,據央視新聞報道,美國國會眾議院當地時間11日以微弱優勢透過短期支出法案,基本按現有支出水平維持聯邦政府運轉至9月30日即2025財政年度結束。參議院需要在14日午夜之前就該法案採取行動,以保持政府正常運轉。當地時間3月14日,美國國會參議院就短期支出法案進行投票,以62票贊成、38票反對的票數透過該法案。
近期,受美國經濟衰退疑雲等因素影響,美股持續走低。分析人士認為,美股短期回撥風險仍在。當地時間3月14日,美國密歇根大學釋出的初步調查資料顯示,美國3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為57.9,較2月份下降10.5%且大幅不及預期,連續三個月下滑。調查顯示,3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與去年12月相比已下降22%,相較於去年同期下降27.1%。
中國資產方面。熱門中概股多數上漲,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漲2.64%。三倍做多富時中國ETF一度大漲超8%,兩倍做多中國網際網路股票ETF一度漲超5%。
富時中國A50指數期貨夜盤強勢拉昇,截至收盤,漲幅為0.58%。
熱門中概股方面,文遠知行漲超13%,富途控股漲超10%,新東方漲超5%,京東漲超4%,蔚來漲超3%;小鵬汽車跌超6%,理想汽車跌超4%。
此外,中概股天美生物大幅高開並衝高,多次觸發熔斷,盤中一度漲逾300%;隨後股價回落,截至收盤,漲幅為95.73%。
據天美生物官網顯示,西安天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立於2006年,是國內從事植物提取物研發、生產和銷售的現代生物科技型企業,致力於為功能性食品、個人護理等領域提供植物活性成分及複方產品解決方案。2021年6月,西安天美生物在美國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股票程式碼BON。
公司總部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高新區,設有獨立研發中心及檢測實驗室,擁有渭南、銅川兩個生產基地,新增在建甘肅玉門生產基地,營銷戰略佈局國內外。
近期,多家外資機構相繼發聲,看好中國股票未來前景。摩根大通預期中國股票未來10年至15年的平均回報率為7.8%,即使中國股票已經出現大幅反彈的情況下,也仍然認為中國股票具備估值吸引力,對中國股票的看法為“增持”。滙豐銀行也表示,將中國股票評級從中性調高至偏高,重點推薦人工智慧產業鏈。 
高盛近日釋出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股市正迎來“史上最強開局”。MSCI(明晟公司)中國指數自2025年年初以來上漲19%,跑贏發達市場18%和新興市場14%的漲幅。自近期低點以來,MSCI中國指數累計漲幅已達29%,創下2009年金融危機後第三大反彈。
此輪資本流動中,科技類資產成為“領漲先鋒”。網際網路平臺、軟體服務、生物醫藥等板塊率先啟動,人形機器人、大模型等概念股屢創新高。華西證券研究報告指出,2025年2月以來,中國國內大模型、機器人等領域的科技突破是催化本輪科技行情的核心因素。
多方利好齊發促成中國資產重估熱度持續。華西證券研究報告指出,2025年政策對穩資產價格的重視程度提升,穩股市樓市不僅關係到消費者的財富效應,更是有助提振全球投資者對中國資產的信心;科創政策支援疊加中國AI+產業應用不斷落地,支撐科技行情的持續;2025年中長期資金入市空間可觀,有望從資金結構、市場投資理念、上市公司估值等多個維度,重塑中國資本市場的格局,不斷提高中國資產的吸引力。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據券商中國,當前,外資正在積極配置中國資產。摩根大通訊貸、外匯及新興市場銷售主管Serene Chen透露,過去幾周美元兌換港元的規模創紀錄,顯示資金正大舉流入港股,但其未透露具體金額及時段。
摩根士丹利的資料顯示,在此前連續三個月撤資之後,外國基金在2月份向中國股票淨買入了38億美元。
高盛集團亞洲(日本除外)股票資本市場聯席主管王亞軍指出,中國企業的境外融資市場已迎來明確復甦訊號。種種跡象表明,國際長線資金已迴歸中國市場。
王亞軍進一步指出,隨著中國資產價效比凸顯及政策環境改善,國際長線資金的迴流將延續。這一輪行情的本質不是短期博弈,而是基於價值重估的長週期再配置。當全球資本意識到中國市場的不可替代性時,資金流入的浪潮才剛剛開始。
另據業內媒體對十餘位基金經理及策略師的採訪,全球資金在重燃對中國股票興趣的同時,一定程度上是以犧牲美股為代價的——部分資金正撤離美股,也有資金正在撤出韓國和印度等陷入困境的市場。
編輯|||孫志成 易啟江
校對|程鵬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中國證券報、公開資料、券商中國等
感謝關注每日經濟新聞,每天都有精彩資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