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可以不信上帝,但你不能不信南京。”這是特朗普政府在關稅戰中,被迫學會的一課。

特朗普政府多次將中國商品列入加稅清單,試圖“迫使製造業迴流”。
但2025年新一輪加稅中,突然有人發現一個重大漏洞:美國一年進口2000萬本《聖經》,其中三分之二都來自中國,一旦被徵稅,售價將從20美元漲到40美元以上。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市場問題,而是可能引發輿論風暴的信仰問題。
白宮這才意識到,自己可能誤傷了上帝本人。
於是,在關稅清單的最後一頁,他們悄悄地加上了“豁免宗教類出版物”,試圖將《聖經》“移出戰區”。

媒體調侃道:“川普或許能逼蘋果離開中國,但上帝的書房他搬不動。”
更搞笑的是,特朗普自己還曾親自代言“愛國聖經”,一度被炒到1000美元一本,結果媒體一查,這書還是中國杭州某公司印的,每本成本不到3美元。


資料顯示,全球超過75%的《聖經》印刷產自中國,而這些當中,又有大多數來自南京——一座你在旅遊攻略中找不到的“上帝工廠”。

這家名為“愛德印刷”的企業,自1988年成立以來,已經累計印製超過2.7億冊《聖經》,覆蓋229種語言,出口158個國家和地區。
它不僅是世界最大的單一聖經印刷企業,更是美國市場的隱形霸主。
你在美國教堂隨手翻開的那本皮質封面、金邊鑲飾、翻頁如羽的《聖經》,很可能出自中國江蘇的一臺印刷機。

更關鍵的是,美國不僅不具備替代生產能力,連印《聖經》用的超薄聖經紙,都高度依賴中國。
像牡丹江恆豐、山東聚升等紙廠,壟斷著全球80%以上的市場。
一句話總結:印iPhone可以去印度,印《聖經》只能去南京。

很多人以為,印書是件低端製造。
但真正做過出版的人都知道,《聖經》是印刷工藝的“天花板”。

它不僅字數龐大(約80萬字),還要便於攜帶、翻閱、儲存——這就需要超薄、抗撕裂、不洇墨的特種紙張,耐高溫、耐低溫的封裝材料,甚至要適配盲文、卷軸、隱形圖文等多種版本。
印刷、裝訂、校對、翻譯,每一道工序都是“魔鬼細節”。
美國並非沒有考慮過將《聖經》的印刷生產遷回本土,但真正動手一看,才發現那張“薄得像信仰本身”的紙成了最大門檻。
而中國不僅能印,還能做到“物美價廉”。
這並不是靠“壓低成本”,而是靠持續幾十年的技術積累和規模化運營。
愛德印刷最早是印《毛選》的國營廠,經過40年技術沉澱,如今能在一分鐘內產出66本聖經,還能印製盲文、卷軸等特殊版本,工藝複雜程度堪比光刻機。
南京的愛德印刷掌握著全球獨一份的超薄紙印刷工藝,不僅能在19克紙張上實現不洇墨、不易撕的效果,還能製作出盲文版、卷軸版乃至封面雕刻精緻的紫檀木版《聖經》。
更令人驚歎的是,他們甚至能把5000頁的《辭源》壓縮成8釐米厚的便攜版。這些“微米級操作”早已不是美方工廠能輕易複製的技術難度。

別說整本書,美國連專用於《聖經》的紙張都還要從中國進口——信仰雖貴,造紙更貴。
南京愛德就靠這些細節,成為全球“信仰工業化”的代表性玩家——它不僅能用19克的紙張印出整本聖經,還能用紫檀木做封面雕花,做出可在零下20度翻閱不裂的高階版《聖經》。
信仰無價,但造紙技術有價,而且很貴。

不僅是《聖經》,南京在“宗教印刷”這一細分領域早已具備全球影響力。
除了承包全球大半的基督教經書印刷,這座城市還有著世界上唯一一家漢文木刻佛經出版機構——金陵刻經處。
中國製造,不僅為世界教堂提供聖經,也為無數佛寺供奉經卷,信仰無國界,而印刷早已跨越宗教。

別以為印紙能印天下就誇張了,中國甚至連“印鈔”都能出口。
在國際援助與合作中,中國承擔了越南、古巴、寮國等多國貨幣的印製任務,成批印好的鈔票由國內發往海外流通。
憑藉穩定的工藝、嚴謹的安保與成熟的供應鏈,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在全球贏得了極高的信譽。

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Made in China”遍佈世界——從經書到貨幣,從寺廟到銀行,再到特朗普簽署命令時用的簽字筆,其內部零件也大多源自中國製造。

關稅加得再狠,也擋不住中國製造穿透生活每一個細節。芭比娃娃沒頭了、孩子少了玩具、連美國教堂都缺聖經,“小院高牆”築得再高,也只能是自己絆自己。

中國印《聖經》掙不了大錢,但贏得了全球的信任、技術壁壘和文化話語權。
印一頁紙容易,印一整本《聖經》難;印一本聖經不值錢,但能成為全世界教堂的預設供應商,那就是無價。
川普政府加稅,加到最後誤傷“上帝”,這不是笑話,這是教訓。

本圖由AI生成
全球化不是口號,是現實。
一頁紙的厚度,可能就是一國產業鏈的深度。
願上帝保佑美國的印刷機——如果它還能開動的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