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馬可婷。
刷到了一個重大的品牌訊息:
臺灣大潤發改名字了!

根據臺灣的新聞報道,臺灣大潤發將改名為「大全聯」。
聽到「大全聯」三個字,總有點耳熟感。
它跟臺灣“全聯”有啥關係呢?
事實上,大潤發是由臺灣潤泰集團在1996年創立的;2021年10月,全聯福利中心宣佈收購臺灣大潤發流通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股權。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更名僅限臺灣地區,大陸並不會改名。
大陸市場的股權,之前在阿里巴巴手上,前不久被賣給了德弘資本。

根據新聞報道,全聯總經理蔡篤昌表示,更名前還考慮過「全聯購物中心」「全聯樂園」「PX MART」等名字,但是覺得名字太長了,又很繞口,後來就想不如叫“大全聯”。
我:難道不是同樣拗口嗎?

從新聞報道來看,當地民眾對於大潤發要改名這事,也是不怎麼認可的。

這次改名後,「大全聯」還將更換新的LOGO和品牌字:


(圖源:@標誌情報局)
新LOGO保留了大潤發的紅色元素,再加上全聯福利中心的標識圖形設計而出的。

emmm…這個LOGO看起來也是有幾分眼熟啊哈哈哈哈。。。


在品牌字型上,新品牌的文字設計同樣是結合了大潤發的紅色和全聯超市的品牌字型。

對於為什麼要改名,全聯方表示,此舉是為了方便傳播及合作,整合品牌資源,透過差異化定位實現業態互補。
之後,全聯將繼續深耕社群型便利店,而大全聯聚焦大型賣場,形成零售服務矩陣。

(圖源:@wc)
對於標誌上的變更,全聯方則表示,新LOGO 保留大潤發的經典紅色,同時又結合了全聯的設計元素,旨在維持大潤發原有顧客群體的基礎上,凸顯兩個品牌的差異化。
如果說是為了有效地最佳化供應鏈、整合市場,去完善更好的零售服務,那麼,此次可能在品牌矩陣上會帶來一些積極的市場效果。
但是,對於消費者而言,一個品牌名代表著他們對這個品牌的所有認知與印象,品牌名稱變更對消費者認知的衝擊往往會出現品牌資產折損、情感聯結稀釋等問題,尤其是對"大潤發"這類擁有29年國民認知度的品牌而言。
而“大潤發”名字的消失後,也就意味著,當地一代人心中的巨頭超市的、隕落了,難免令人唏噓。

這背後揭示了品牌在整合過程中的挑戰,企業需要在消費者對原有品牌的認知習慣與戰略合作的有效性之間找到平衡點。
有意思的是,前不久阿里將“大潤發”賣給了德弘資本,正式易主後,大潤發的高管團隊在永輝超市學習胖東來調改後的上海首店開業期間,前往永輝進行了交流學習。今後或也將學習“胖東來”的經營模式,從而進行轉型。
看來,不管在臺灣還是大陸,“大潤發”都將面臨著一次大改革呢!
素材來源於網路
文章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