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乘聯分會10月份全國乘用車市場分析資料顯示,10月自主品牌零售同比增長32%至148萬輛,國內零售份額同比增長8.4個百分點達到60%,批發市場份額同比增長10個百分點至69.9%。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月主流合資品牌同比下降17%至57萬輛,其中德系、日系、美系品牌零售份額分別下降2.3個百分點、4.8個百分點、2.1個百分點至15.8%、12.9%、4%。
從生產端、批發端來看,也出現了自主品牌汽車數量同比增長、合資品牌汽車數量同比下跌的情況。
與之相對應,今年以來,部分大型合資品牌的經營資料表現並不好看。
如廣汽集團,60%汽車銷量來自兩大合資品牌廣汽豐田與廣汽本田,今年已連續9個月出現了銷量同比下跌的情況。
今年3季報顯示,廣汽集團第三季度營收、淨利潤分別出現了21.73%、190.40%幅度的大幅下滑,雖然營業收入282.33億元仍保持正數,但虧損已高達13.96億元。從今年前三個季度來看,無論是營收、歸母淨利潤還是經營活動現金淨流量也呈大幅下跌態勢。
作為另一大型合資汽車品牌,上汽集團今年第三季度的銷量、營收、淨利潤也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跌。
此外,在全球汽車市場面臨巨大挑戰的情況下,部分跨國車企如大眾汽車、福特汽車的一些財務指標如淨利潤也出現了下跌,其中福特汽車CEO還表示“電動汽車部門是拖累公司整體表現的關鍵因素”。
而作為“打破合資燃油壟斷的中堅力量”,比亞迪9月以超40萬輛的單月銷量位列全球銷量前三,營收、淨利潤與銷量同比增長幅度均超過18%,表現遠優於其他傳統合資品牌。
可以說,在新能源熱潮與傳統燃油動力技術難獲突破的情況下,自主品牌抓住了新能源汽車發展機遇,正逐步打破以往合資品牌在國內佔優勢的市場格局。

與過往對比,如今消費者購車理念更年輕、時尚、科技化,眾多自主品牌也紛紛推出多種動力形式、設計潮流的車型以迎合其口味。尤其在配置、售價、智慧化方面,各自主品牌卷得厲害,藉助其營銷戰略,也更能受到年輕消費者的關注。
而雖然傳統合資品牌也有轉型努力,但或許是因轉型速度過慢、研發流程老套僵化、難以割捨品牌包袱等,合資品牌如今才一步步落後於自主品牌。
據悉,2021年本田中國曾宣佈電動化轉型路線,但截至今年才推出了兩款純電動車,還因定價不符消費者預期未能獲得較好的市場反應。
這樣慢的速度,要追趕1-1.5年為週期推出新車型的國內自主造車品牌,顯然沒多大可能。
且雖說如今一些合資品牌也在逐漸調整定價與經營模式,如10月27日上市的長安馬自達售價13.98-17.98萬元,比此前預售價低了2萬元左右,但現在才“降低身段、放棄溢價策略”會不會“為時已晚”?
不過,一些採訪也發現,目前有合資車企仍堅持採用“以高制快”、“以好制快”的戰略,堅持較高品質生產,日系車企還打算打造自主程度更高的動力電池供應鏈來擺脫對我國動力電池材料的依賴,形成自身優勢切入新能源汽車市場。
此外,也有言論提出合資品牌可透過與自主品牌合作學習技術,畢竟2023年就有大眾汽車與小鵬汽車、Stellantis集團與零跑汽車合作的案例,若能成功汲取自主品牌輸出技術,或許合資品牌進步的速度會更快些。
大人,時代變了,該由中國車企向國外車企輸出先進技術了。
不知道會有多少國外車企願意放下身段,引進國內車企的技術。
上下滑動檢視參考資料:
為合資車企轉型發展獻三策 _ 評論
https://mp.weixin.qq.com/s/ETBklvSz9qeDLgIR3ozqTQ
合資品牌新能源車的出路在何方?
https://mp.weixin.qq.com/s/lM8vuBBwim0Pt6Po_EUPCw
財報橫評丨跨國車企三季報出爐:大眾營業利潤率創四年來新低,通用狂賺291億元!| 每經網
https://www.nbd.com.cn/articles/2024-11-04/3630960.html
【月度分析】2024年10月份全國乘用車市場分析
http://www.cpcaauto.com/newslist.php?types=csjd&id=3652
廣汽集團前三季度歸母淨利潤同比下降97.34%,連續9個月銷量下滑
https://www.yicai.com/news/102335468.html
333億狂砸研發!比亞迪用技術擊穿銷量天花板 – 銀柿財經 https://www.yinsfinance.com/article/1358204.shtml
乘聯會:10月份乘用車自主品牌市場份額將超60% – 新華網客戶端
https://app.xinhuanet.com/news/article.html?articleId=bb92bab5bf505350b996a7453835c870
文章用圖:圖蟲創意
本回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