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無煙火藥之父,點燃我國近代軍工的火花

文 | 鄒嘉琦 · 主播 | 阿成

火藥,作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最初在中國誕生,後傳入海外,在軍事中大放異彩,極大地改變了戰爭的面貌。
到了清朝末年,西方國家對火藥的研究已經遠遠超過了中國的水平,成功研發出了更為先進的無煙火藥,但這些相關技術一直被外國所壟斷。
八國聯軍侵華之後,為了持續遏制中國火藥技術的發展,他們不僅撤離了漢陽鋼藥廠裡掌握了核心技術的外國員工,還銷燬了所有有用的資料,只留下一座空蕩蕩的廠房。
這一操作使得我國的軍火供應陷入了緊急狀態。
就在這危急存亡之際,有一個人挺身而出,帶領著一群技術人員,冒著生命危險,手執石杵搗磨火藥。
經過不懈的努力,他們終於成功研製出了屬於中國的無煙火藥。
這種新火藥爆炸後產生的氣體是舊式火藥的三倍,其威力已經達到了當時世界的領先水平。
而這個人,就是著名的兵工學家——徐建寅。
接下來,讓我們共同步入徐建寅那波瀾壯闊的傳奇人生!
子承父業,撐起中國近代軍工半邊天
1845年,徐建寅出生於一個科研氛圍濃厚的家庭,父親徐壽是中國近代化學的先驅。
在父親的影響下,徐建寅自幼便對科學探索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華,並早早在心中立下了將一生獻給科技報國事業的宏願。
17歲的徐建寅跟隨父親徐壽一起到曾國藩所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工作。
當時,徐壽與其好友華蘅芳正試造一艘以蒸汽機為動力的輪船,技術問題成了其中的攔路虎。
年紀輕輕的徐建寅雖然沒有什麼經驗,卻屢出奇策,幫父親攻克了許多技術難關。
不到一年的時間,徐建寅正式進入安慶內軍械所工作,成了父親的得力助手,協助父親在船炮槍炮等方面進行了多項發明。
經過兩年的努力,由中國人自己設計製造的“黃鵠”號輪船成功試航,這標誌著我國第一艘國產輪船的誕生。
1867年,徐建寅與父親一同被調任至江南製造局,肩負起監督製造機動兵船、槍炮以及火藥的重任。
在這個全新的崗位上,他不僅在父親的悉心指導下不斷成長,還同英國人傅蘭雅合作完成了《汽機必以》《炮與鐵甲論》《水師操練》《營城要說》等有關海軍、炮兵和防壘方面的十幾本軍事著作。
後來,博覽中外書籍的徐建寅在1896年親自編纂了《兵學新書》《水雷錄要》等書籍,為推動國家的軍事工業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早年間,徐建寅還多次代表父親遠赴四川等地出差,協助當地設立機器局。
這些寶貴的經歷不僅磨練了他的能力和意志,也讓他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因此,他很快便得到了朝廷的賞識與重用,於1873年榮升為江南製造局的提調,開始了他職業生涯的新篇章。
出使西方,研製火藥
有了前面的經驗,很快,徐建寅就被任命為山東機器局總辦。
他主持建成了第一個完全由中國技術人員自主設計、建造安裝並運營投產的近代軍火廠。
它是我國近代史上最早以蒸汽動力進行機械化生產的軍工機構,被譽為“山東近代國防軍工的發端”。
山東巡撫丁寶楨曾在奏章中,稱讚徐建寅“志正才明,洞精西學”。
兩人在濟南見面後,隨即商議建立機器局的設想,談話間十分投機,丁寶楨當即委以重任。
山東機器局投入生產後,兩年生產出火藥十一萬一千餘斤,提煉出淨硝十一萬五千餘磅,製造出淨硫黃一千三百五十磅;
甚至還製造出了新式馬梯尼槍、後裝炮以及大小機器數百件,從此實現了山東全省軍備火藥的自主研發與生產。
1879年,徐建寅奉總署之命,擔任清政府駐德使館二等參贊,赴歐洲購買鐵甲船,並進行造艦、兵工的技術考察。
徐建寅不斷地在各國造船廠中進行對比,核算價格,並親自稽核設計圖紙。
最終與德國廠伏爾鏗船廠簽訂了採購方案,從而促成了北洋水師中的主力“鎮遠”艦和“定遠”艦的誕生。
正是由於徐建寅的嚴謹,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兩艦“備受彈數百,僅成深凹,未穿成空,絕無所損”。
戰爭雖然失敗了,但徐建寅在軍事上的貢獻卻是有目共睹。
在歐洲的兩年時間裡,他參觀了西方各國的80多家工廠和研究機構,學習了各國科技成果、產品的效能和指標,詳細考察和研究了每個工廠先進的管理制度。
此次考察使他眼界大開,對中國軍工發展規劃有了更清晰的認知。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後,中國的民族危機日益深重。
為了打壓國內的軍火供應,西方列強全面封禁了新式無煙火藥對中國的進口。
為了實現無煙火藥的自主研發,張之洞火速任命徐建寅在湖北漢陽督辦保安火藥局。
徐建寅則迅速承擔起了硝化纖維無煙火藥的技術攻關。
然而,研發之路困難重重,既沒有進口的試驗器械,也沒有無煙火藥的相關配方,徐建寅不顧生命安危,親自用手搗磨火藥,利用鏹水、酒精、棉花等材料,反覆地進行調配。
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中,徐建寅僅用兩個月的時間便製造出硝化纖維素。
隨後,又經過了一個月的不懈努力,終於研製出了無煙火藥,與西方國家生產的質量相當,其威力達到當時世界領先水平。
至此,中國人終於掌握了屬於自己的無煙火藥技術,成功打破了外國的技術壟斷。
從1901年算起,到1938年抗日戰爭時西遷,漢陽鋼藥廠作為我國近代軍工企業絕對的核心和龍頭,一共生產出2500多萬噸實戰用途的無煙火藥,佔據了全國總產量的75%。這一成就的達成,徐建寅功不可沒。
矢志報國,以身殉職
試驗獲得成功後,徐建寅又投身到無煙火藥的大規模生產工作中。
技術的研發只是開始,而將這項技術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才是重中之重。
為確保每一環節都符合標準,儘管面臨裝置落後的困境,徐建寅仍親自監督生產過程。此時的他並不知道,一場意外馬上就要降臨。
1901年3月31日,當徐建寅到拌藥房監工指揮匠人合藥拌料時,機器突然炸裂,在場15名工作人員當場被轟斃,徐建寅壯烈殉職,生命永遠定格在了56歲。
徐建寅犧牲後,他的長子徐家保繼承遺志,在悲痛中主持完成了無煙火藥的機制量產工作。
徐建寅的離世,對於中國科技界和軍事界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損失。
他的才華、抱負、智慧和勇氣,都隨著那場意外的爆炸而煙消雲散。
徐建寅的一生雖然短暫,但他的精神和成就卻永遠留在了人們的心中。
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科技報國,什麼是真正的英雄無畏。
他的名字將永遠被銘記在中國科技史和軍事史的篇章之中。
在我國近代充滿坎坷的強國之路上,有著無數像徐建寅一樣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無私奉獻、捨己為國。
他們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為國家的安全和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我們也應當將這種精神傳承下去,激勵更多的人為國家的繁榮和發展貢獻力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