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有書凍梨 · 主播 | 雲灣

有書君說
提到明朝,很多人都會想起那本《明朝那些事兒》。
當年明月以幽默的口吻和小說式的敘事講述了明朝帝王將相的人生悲歡,讓很多不瞭解歷史的人愛上了大明王朝。
而在書寫大人物之後,本書的結尾,作者卻寫了一個“閒人”——徐霞客。
磅礴厚重的歷史,何以終結在一個旅行者的身上呢?
史上最知名的“驢友”徐霞客身上,到底有怎樣的傳奇故事?

煙霞之人,客遊四方
徐霞客,1587年出生於今江蘇省江陰市,終身未入仕途。
在儒家思想主流的明代,徐霞客的“非主流”行為不僅實行了,還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援,這實在是一樁怪事。
這一切,還要從他的高祖徐經說起。
徐經,一個“標標準準”的明朝人,希望透過讀書考科舉掙得一條出路。
徐家家境不錯,藏書豐富,為徐經提供了非常優越的條件。
徐經自身也實力過硬,弱冠之年就考上了鄉試舉人。
前途一片光輝燦爛,徐經做好了進京參加下一輪考試的準備。
他決定同好友一起去,這位好友就是吳門四家之一的唐寅,我們更熟悉他的另一個名字:唐伯虎。
少年意氣,鮮衣怒馬。
兩個少年一路招搖過市,在京城引起了大轟動。
可這樣“惹眼球”的舉動,也很容易招來其他人的不平。
有人舉報徐經和唐寅私下賄賂考官,導致考題洩露。
這就是明史上著名的“唐寅徐經科考舞弊案”。
事情鬧得沸沸揚揚,朝廷立即著手調查。
可翻來覆去也沒有找到二人徇私舞弊的證據,最終得出結論:舞弊純屬子虛烏有。
奈何此事的風頭過盛,輿論紛紛擾擾,爭論不休,影響了會試進行。
無奈之下,朝廷決定去除唐寅和徐經的仕籍,發配為縣衙小吏以平風波。
無端受辱,原本意氣風發的兩人頓時氣憤難當。
唐寅回到了他的“桃花塢”,從此窮困潦倒,賣詩討生活。
徐經憤憤不平,卻別無他法,幾年後便與世長辭。
命運的安排總是別有深意,自徐經後,徐家再也沒有出過科舉人才。
到了徐霞客父親徐有勉這裡,更是將“不考功名”當成了人生座右銘。
董其昌說他:
“蓋公性喜蕭散,而益厭冠蓋徵逐之交。”
不僅自己不喜歡做官,甚至逃避社交,看到做官的人就避而遠之。
在他看來:
“世人擠破頭的羅馬,不及我眼裡的一片煙霞。”
有這樣特立獨行的父親,就無怪乎會有如此浪漫自由的兒子了。


朝碧海而暮蒼梧
徐家雖然不強迫孩子考科舉,但卻一直堅持孩子要多讀書。
因為,讀書是為明事理,絕非僅為功名。
在良好的家教下,徐霞客自小博覽群書,知識淵博。
十五歲的時候,徐霞客參加了一次童子試,但沒有考上。
父親絲毫不在意,還鼓勵他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早在少年時期,徐霞客就許願:
“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
但畢竟“父母在,不遠遊”,因此,徐霞客遲遲沒有行動。
十九歲時,徐霞客的父親去世了。
徐霞客更加不忍舍下年邁的母親,便決定在家陪伴母親。
但徐母卻不想兒子為自己捆綁住腳步,她支援徐霞客出門遠行。
就這樣,二十一歲那年,徐霞客正式離開家鄉,開始了他的漫遊之路。
這一走,就是一生。
當時的旅行和現在不一樣,不僅交通工具落後,基本只能靠雙腳,而且沒有現成的“攻略”可以參考。
與其說徐霞客是“旅遊”,不如說是在“探險”。
每到一處,徐霞客都要反覆勘測,記錄,找尋河流山川的來歷,難度可想而知。
此外,徐霞客出生在明朝晚期,那是一個動亂的時代,不僅有自然災害,還要面臨土匪官兵的追捕,一不小心就可能喪命。
徐霞客的旅途中有好幾次“命懸一線”的經歷,最危險的當屬在湖南的一次。
當時,徐霞客和途中結識的旅友們夜宿在船上。
夜半時分,忽然有船隻上傳來女子的啼哭聲。
徐霞客動了惻隱之心,但並沒有去詢問。
多年的旅行經歷告訴他:不要被陌生人的面具吸引。
當時,很多“詐騙團伙”都會透過婦女啼哭吸引好心人,進行勒索。
一個旅友聽見了哭聲便去詢問,勸解了對方一番,才回到船上。
這時,忽然喊聲震天,火光乍起,一夥盜賊揮舞著大刀朝徐霞客的船上襲來。
原來,哭聲正是引子,不過這次引來的不是敲詐犯,而是土匪。
一船人慌忙逃竄,徐霞客甚至衣服都來不及穿,就被抓了個正著。
大家磕頭請饒命,盜賊們卻不管不顧,提刀到處亂捅。
緊急中,徐霞客只好跳入水中逃命。
所幸,他被鄰船的人搭救,儘管損失了錢財,但好歹保住了性命。
多年前的一次旅途中,徐霞客也遇到過錢財散盡的窘迫局面,當時,他用頭上的簪子跟人換錢,才湊足了旅費。
自那之後,徐霞客就養成了頭髮中藏一些值錢的東西,以備不時之需的好習慣。
這次,他從頭髮中摸出了一個銀製掏耳勺,和鄰船的人換了衣服,才得以繼續上路。
當時,有朋友建議他回家籌備資金,但被徐霞客拒絕了。
他說:
“吾荷一鍤來,何處不可埋吾骨耶?”
既然決定了出走,便早已接受了路上的任何可能。
金錢誠可貴,生命價更高;
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正如長江潮漲潮落,路途有顛簸也有坦途。
冒險路上有驚心動魄,自然也有數不盡的驚喜。
南京有一位和尚名喚靜聞,潛心禮佛,用自己的血寫了一本《法華經》。
他畢生的夢想就是把這本經書送到佛教聖地:雞足山。
雞足山遠在雲南大理,距南京兩千多公里。
靜聞苦於無伴,又聽說著名驢友徐霞客曾去過雞足山,於是來找徐霞客。
恰好徐霞客也想再入西南,記錄形勝,兩人一拍即合,說走就走。
當時,徐霞客已經51歲了,這也是他最後一次出行。
靜聞和徐霞客一路為伴,相談甚歡。
可命運難測,兩人行至廣西的時候,靜聞身患重病,不治身亡。
徐霞客悲痛難當,他收拾了靜聞的骨灰,把它放進行囊,一個人帶著兩個人的夢想,孤身前往雲南。
輾轉數月,他終於再次來到了大理,並如約將《法華經》和靜聞的屍骨送到了雞足山。
雞足山的僧人們在靜聞的墓碑上記錄了這段浪漫旅途:
“孰驅之來,遷此皮囊; 孰負之去,霞客俠腸; 志葬名山,骨且不死; 千古傳之,佳話臻此。”
徐霞客沒有停下,他繼續西行,前往麗江。
在這裡,他遇到了另一位知己——木增。
木增,麗江土司,卻對漢文化情有獨鍾。
《麗江府志》記錄他:
“增又好讀書傳,極群籍,家有萬卷樓。 與楊慎、張含唱和甚多。”
30多歲時,木增傳位給兒子,自此隱居玉龍雪山,筆耕不輟。
徐霞客到來,木增大喜過望。
他盛情款待徐霞客,還請求徐霞客指導自己的孩子學習漢族文化。
得益於土司之便,徐霞客也對麗江風情,山川形勝有了更全面的瞭解,編寫了《雞足山志》。
徐霞客在麗江待了很久,時常與木增促膝長談。
好像,旅程本身就具有挑選朋友的能力,在旅途中遇到的朋友,更容易成為知己。
而出走了一生的徐霞客此時已到暮年,他那雙衡量了大明版圖的雙腳,終於積勞成疾。
行了萬里路的旅行家,至此再也無法行走,這時,他無比思念千里之外的家鄉。
木增於是命令精壯的納西族小夥子用轎子抬著徐霞客,跋涉千里,歷時156天,回到了江蘇。
據說,徐霞客去世後,墳墓依然朝著麗江玉龍雪山的方向,以此感念木增的恩情。
江湖千里,遙遙一別,生死情誼,念念不忘。
一路冒險,一生奇遇。
徐霞客將畢生故事寫在《徐霞客遊記》中,成了一代驢友的“啟蒙寶典”。
他在筆記中對明代山川發源的記錄也重新整理了地理新知。
順其自然,想走就走。
他走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走出了毫不遜於帝王將相的成就。
談到為何以徐霞客作為結尾時,當年明月如是寫道:
“所謂千秋霸業,萬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糞土…… 而最後講述的這件東西,它超越上述的一切…… 這就是我想透過徐霞客所表達的,足以藐視所有王侯將相,最完美的結束語。 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別聽世俗的建議,別看他人的選擇。
做任何決定前,請記得遵循自己的心意。
保護好你的“自然性”,那是最偉大的通靈寶玉。
讓你有勇氣做自己,不後悔這一生。
參考資料:
《徐霞客遊記》
《麗江府志》
《明史》
《明朝那些事兒》
有書VIP會員
現已全面煥新升級
敬請登入有書APP,探索更多詳情
10000本電子書免費看
加入有書VIP會員
率先一步成為終身成長者
開啟人生向好的齒輪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