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日,朋友聚會,十幾個人圍爐煮茶。坐下閒扯了幾句,話題自然就引到時下最火的DeepSeek上去了。
正當大家紛紛感嘆DeepSeek能力強大的時候,一位大姐卻倒起了苦水。她說,正是現在這些所謂的AI大模型,幾乎快把她兒子給“廢”了。
眾人都感詫異,連忙問是怎麼個說法。大姐說,她家孩子今年初二,明年就要中考了,原本成績還不賴,考上重高肯定沒問題,但上學期期末考試成績卻出乎意料地大幅倒退。她和她老公當然心急如焚,特地跑到學校裡去找老師面談。
老師先問他們,家裡是不是不禁止孩子使用電子裝置?她跟她老公面面相覷,說,孩子之前自律性還可以,而且也經常要用電腦上網課,所以這方面管得松,但好像也沒見他用電腦打遊戲、看小說什麼的,最多隻是上網查查資料。
老師嗯了一聲,拿出孩子的作業本,指著其中幾頁說,這幾次作業,是用AI做的。

他倆也看不懂題,只是覺得很驚訝,也不知該怎麼接話。
老師也不見怪,繼續道,這個也是最近才有的情況,我也是才發現的。這幾道數學題的解答錯得很怪異,不太像初中生的思路,觀察了一陣,後來才發現用AI作答的結果。這種情況能發現出來的都是少數,估計孩子用AI做作業不是一天兩天了。這可能是你家孩子上學期退步的一個重要原因。
大姐講完,又補充了一句,老師說,這種現象在班上不少見,她家孩子不是個例。前些年還只是用搜題軟體,如今連主觀題都能用AI輕鬆作答。比如,很多孩子的作文都是用AI寫的,語文老師一開始還覺得學生最近作文功力長進不少,等到考試一批改才真相大白。
過度依賴,提前出局
大姐的講述引發我們深思。顯然,這並不是新技術的錯誤。但科技的爆炸式發展,總會不可避免地帶來一些副作用。只是對於大姐家裡,這個副作用挑了一個非常敏感而致命的時機發作了出來。
孩子用AI做作業,背後有很多誘因。比如作業太多,用AI偷個懶,或者對於自己不擅長的問題,用AI輔助一下,等等。但由於這幾年AI技術的大幅進步,替代自己寫作業的效果也越來越好,於是便用得愈來愈多,一發不可收拾了。
這也不能全怪孩子。想想現在很多大人,碰到一個工作上的問題,也會習慣性地先求助於AI,讓AI給一個思路、蒐集並彙總資料、寫個初稿,然後稍微加工一下(往往只是形式上的),便作為工作成果向上彙報了。從結果上看,這不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效果上也不差。

但對於孩子的學習結果來說,這就是另一回事了。孩子做題,本質上是一種訓練,讓自己的大腦透過思考、解決問題來加深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同時提升思維能力。AI替代寫作業,作業效率和結果是不賴,但最要緊的訓練過程卻整體略過了。而且,由於孩子缺乏訓練,有時候也無法識別出AI給出結論中的明顯錯誤。這就導致了前文所說的那個案例中的情況:AI的答案錯了,孩子也發現不了;平時作業一帆風順,期末考試一塌糊塗。
更可怕的是,一旦形成了對AI的這種“依賴”,再想擺脫,就困難了。人的天性是懶惰的,如果有個方法能夠不費力地得出不錯的答案,為什麼還要自己去苦苦思索呢?成年人都是如此,初中生更別提了。於是,本該是認知覺醒關鍵時期的初中生,陷入到了“AI依賴”的陷阱中,這對他未來的人生都會產生很深遠的負面影響。
大姐家的孩子便是如此。自從跟老師面談之後,他們在家就嚴格禁止孩子使用電子裝置。即便是上網課,也必須有大人看著。但這麼做的結果是,孩子的學習效率變得非常低下,有點類似上癮“戒斷期”的感覺。原本父母也還能接受,畢竟是改壞習慣,需要點時間也是正常。但這發生在中考即將到來的節骨眼上,就非常要命。父母都很焦急,卻又沒別的法子,只能暗自祈禱孩子能儘快找回學習狀態,早日重回正軌。
如果不能及時拉回來怎麼辦?
“唉,那就真的廢了,至少這次中考算是提前出局了。”大姐一聲嘆息。
因噎廢食,亦不可取
前面這個案例有點極端,在更多的情況下,像AI這樣的新技術帶來的還是效率提升。
例如,我身邊就有幾個家長用AI幫助孩子背單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對於英語學習來說,對著單詞表苦背單詞其實是一種效率很低下的方法,更合理的是在恰當的情境和上下文中,透過高頻率地閱讀來記憶和理解單詞。之前,這樣的文章不太好找,但有了AI之後,就可以讓AI來創作一篇將目標單詞融入文意的文章來,而且還能順帶出題。這就大大提高了英語單詞學習的效率。
用AI學數學的成功案例也不少。當然,可不是用AI直接出答案,而是採用“蘇格拉底式提問”的方式,循序漸進,讓孩子透過一階一階地解答簡單的小問題,來引導他們思考並最終解決問題。對於中學數學題,家長往往自己也不會做,或者沒法跟孩子講明白,而老師時間又有限,有了AI這個老師,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替代老師的作用,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還有用AI做學習規劃的。校內是大課堂,學習效率的上限比較低。如果想提高效率,就需要根據個人情況來定製學習計劃。這本身是一件比較複雜的時間,以前需要佔用家長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由於專業性不足,家長即便幫忙做了規劃,也未必科學合理。有了AI,就不一樣了。它可以測評,可以給整體規劃,也可以給細節上的幫助。讓AI出一個初步的學習規劃,然後家長、孩子再根據個人情況加以調整,也能對學習起到很大的助力。
目下,AI技術崛起已經成了一種趨勢,未來的人類,必定要經常跟AI打交道。如果徹底遮蔽AI,其實是選擇與現實世界主動脫節,也是有問題的。因此,若是害怕AI帶來的副作用而就此因噎廢食,同樣不可取。
擁抱AI,但不要成為它的奴隸
所以,最後還是回到“度”或是“界限”的問題上。如何在教育過程中把握好AI技術的應用邊界?這是我們未來要長期面對、不斷反思的問題。我想,應該遵循這麼幾個原則吧。
首先,要提升家長和老師的“AI素養”。其實孩子平時接觸最多的還是自己的父母和老師,他們最原始的學習就是“看樣學樣”、“耳濡目染”。因此,在合理利用AI技術這個問題上,家長和老師要先做到位:既不濫用,也不逃避。
其次,在教學中,要分層應用AI,明確其在教學中的邊界。基礎性任務(如作業批改)可藉助AI提效,但思維訓練、實踐探究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切不可越俎代庖。
最後,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點,要讓孩子明白人類與AI的基礎性差異。AI再先進也只是手段。這一方面需要加強人文教育,讓孩子理解人與機器的底層區別。另一方面,也應加入人機關係的倫理討論,讓學生主動思考“AI偏見”“資料隱私”等議題,培養技術責任感。
做到這些絕非易事,人機倫理恐怕是未來很長一個時期人類都要直面的關鍵議題。
點選「推薦❤」,錦鯉附身!
– END –
最新話題:AI讓歷史人物復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