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君 · 主播 | 週週

親愛的書友大家好,我是週週。
從今天起,讓我們一起正式共讀乒壇名將鄧亞萍的代表作《心力》。
作為世界冠軍、奧運冠軍、乒乓球大滿貫得主,身材嬌小球風凌厲的鄧亞萍,憑著一股不服輸的韌勁,無數次在逆境中強勢崛起,完美詮釋了奧林匹克的運動精神,成為跨時代的現象級選手,她不僅是實實在在的中國驕傲,也是體育史上不朽的傳奇。
鄧亞萍包攬了4枚奧運金牌,18次世界冠軍,但她卻說,體育給她帶來的最大收穫,並不是這些沉甸甸的獎牌和榮譽,而是讓她擁有了鋼鐵般的心理素質。
中國乒乓球隊挑選隊員參加國際比賽時,有一個基本公式,叫:實力=技力+心力。
其中,“技力”指的是技術水平,包括力量、速度、反應等等。
而“心力”指的是心理素質,包括自信力、抗壓能力和發揮的穩定性等等。
比如,能不能輸得起?
能不能在比賽中發揮出最大的潛力?
很多運動員在國家隊的訓練賽中,戰術非常紮實,實力極強,但是到了國際大賽,全場矚目下,他們就挺不住了。
而奧運冠軍和這些運動員的差距,其實在技術水平上相差無幾,主要區別就在於心理素質,心力強的運動員,在大賽的關鍵時刻,敢贏敢拼,能夠正常甚至超水平發揮。
不光是比賽,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很多時候,決定成功與否的,就是心理素質。
有的人失敗了、被淘汰了,歸根結底,不是能力不夠,而是輸在了心力上。
所以,鄧亞萍專門寫了一本書,就叫作《心力》,裡面列出了幾十種她總結的培養心理素質的方法,這些方法全都是奧運冠軍們平時的訓練方法。
好,話不多說,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跟著奧運冠軍來學習,打造一個內心強大,能發揮出更大潛力的自己。
在書中,鄧亞萍把心力培養技巧大體分成了四個部分,分別是心態提升,效率提升,抗壓訓練和意志力訓練。
今天這節,我們就從“心態提升”開始。

思維阻斷
有一種心態叫作“瓦倫達效應”,指的是為了達到某個目的而總是患得患失的心態。
瓦倫達是美國著名的高空走鋼索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
後來,瓦倫達的妻子回憶說,瓦倫達之前的表演總是很成功,因為他只想著走鋼絲這件事本身,不考慮這件事可能帶來的一切。
但是最後這次上場前,他一直不停地念叨,說“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敗”。
所以,妻子已有預感,這次表演可能會出事。
在面對巨大壓力時,我們難免會焦慮、慌亂、大腦一片空白,這種時候,越是提醒自己別想了,反而會想得更多,越是要求自己別緊張,只會更加緊張。
這是因為,大腦的機制就是這樣,對於“禁止”的指令,大腦的反應速度比聽到“命令”的指令要慢。
這時候,該怎麼避免“瓦倫達效應”呢?
正確的做法是轉移注意力,擺脫壞念頭,這就叫作“思維阻斷”,也就是在心態緊張時,讓自己“走個神”,就像給情緒安裝了開關,“走神”就是按下關閉鍵,來及時止損,避免情緒崩盤。
怎麼讓自己“走神”呢?
你需要提前設計一個小動作,在大腦空白時,做這個動作適度走神,讓緊張的心態得到緩解,從而拋開雜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做事情本身上。
我們來講一個鄧亞萍自己的經歷,看看她是如何在心態接近崩潰時,透過“專屬小動作”進行“思維阻斷”,最後絕地反彈的。
那是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會乒乓球女單決賽,鄧亞萍對戰中華臺北隊運動員陳靜。
此前,陳靜已在半決賽中以三比零擊敗對手,狀態正佳,氣勢如虹。
而鄧亞萍上一屆1992年拿了奧運冠軍,這次目標衛冕,外界對她期望很高,所以壓力非常大。
比賽是五局三勝制,開場兩局鄧亞萍狀態很好,接連勝出,眼看第三局只要拿下,冠軍就到手了。
在那個當口,鄧亞萍可能有一點點鬆懈,而陳靜因為即將被淘汰,反倒越殺越猛,竟然連續贏下第三第四局。
鄧亞萍的氣勢一下子輸掉大半,她當時有些慌了,也很著急,開始出現一些平時不會有的失誤,眼看著就要功虧一簣,該怎麼辦?
決勝局開始了,在幾乎每個發球回合前,鄧亞萍都用手摁三下球檯,用力地、緩慢地、摁一下、兩下、三下。
這是之前教練教她的一個小動作,教練說,當你在賽場上壓力太大的時候,就去摁摁球檯。
在摁三下球檯這個短暫的過程中,鄧亞萍迅速地從上一個球的得失中走出來,不聽觀眾席的吶喊,不去想和對手還有幾分差距。
她只做一件事,就是專注地去感受球檯的觸感、手指的反饋,並且伴隨這個小動作,給自己一點緩衝,想想下一球該怎麼打,仔細而敏銳地觀察對手。
就是這個不起眼的小動作,透過一次次的重複,鄧亞萍得以調整好心態,在決勝局中徹底反彈,她以更加兇猛的球路,用21比5的大比分,乾脆利落地戰勝了陳靜,衛冕冠軍成功。
設計好自己的專屬小動作,不管是雙手交叉按壓也好、掐自己的手背也好、深呼吸幾次也好、或是捏捏耳朵也好,提前進行演練,養成習慣。
到了關鍵時刻,可以幫助你阻斷思維,克服緊張情緒和高壓狀態,暫時清空大腦,再重新恢復自己的注意力,專注在要做的事情本身上。


提前準備失敗清單
另一種最大限度控制意外的方法,叫作提前準備“失敗清單”。
這個比較好理解,就是面對可能發生的意外情況,你可以提前設計一個失敗清單,對於可能出現的問題或者困難,進行預演,會出現哪些糟糕的局面,到時候怎麼應對,把這個清單寫下來。
有了預先充分的準備,如果到時候真的發生了不好的情況,你會想著“嗐,我早預料到了!”
這其實是一種心理暗示,暗示著“儘管遇到了不好的事,但一切還在你的掌控中”,這種心態能夠幫助你保持冷靜、穩定發揮。
美國壓力管理專家簡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在學生們將要參加面試前,她讓一部分學生在小紙條上寫下面試時可能出現的最糟糕的情況,然後把小紙條放進口袋裡。
實驗結果發現,無論遇到多麼嚴厲的面試官,無論他提出的問題有多不合理,那些提前預測了糟糕局面的學生,都比沒進行失敗預測的學生,表現得更好,心態也更輕鬆。
不管是面試時碰到苛刻犀利的面試官,還是考試時遇到不會的難題,或是在工作彙報中突發意外情況,生活裡很多場景,你都可以提前做一個失敗清單,幫助自己調整心態,更好地應對突發狀況。


設計小動作進行心理暗示
第三個增強自己的“控制感”,維護好心態的方法,叫作用“小動作進行心理暗示”。
這也是很多頂尖運動員的經驗。
因為運動場上充滿了太多的不確定性,運動員們經常會準備一些幸運物或是小動作,讓自己相信會有好運,看起來好像是“迷信”,其實是為了不被外界干擾,拿出更好的表現。
比如,姚明在比賽前絕不刮鬍子。
網球霸主李娜,每次到澳洲打比賽,都會要求住在墨爾本的同一家酒店、同一個房間。
不光中國運動員這樣,國外頂尖選手更誇張。
比如籃球飛人喬丹,自從他1982年在大學校隊拿到冠軍後,在職業生涯的每一場比賽裡,他都會在球褲裡多穿一條當初校隊的訓練褲。
喬丹說,這是因為校隊的訓練褲是他的吉祥物。
如果哪天打比賽沒穿,那自己一定贏不了。
這些頂尖運動員的小動作、小習慣,小癖好,本質上都是在透過某種儀式,增強自我控制感,降低不確定性,減輕精神壓力。
我們不妨也試一試。
其實,這種“小迷信”靈不靈,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可以藉助這個小小的儀式,在關鍵時刻加強對自己的控制力,讓自己更輕鬆、更自在,也有助於理清思路和舒緩情緒。
好,剛才我們講了在關鍵時刻怎麼讓自己心態更穩定,那麼在下一節的內容中,我們再來聊聊,怎麼提升自信心,讓自己比想象中更強大?
讓我們下節不見不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