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奧運冠軍親授秘訣,教你練出一顆“大心臟”

文 | 有書君 · 主播 | 楊槍槍

腹有詩書氣自華。
各位親愛的書友大家好,我是楊槍槍,歡迎來到本期精華版解讀。
作為毋庸置疑的乒乓球王者,我國乒乓球運動員長期霸榜世界乒乓球男女排行榜,幾乎在所有的重大賽事中都壟斷了金牌。
除了現在年輕一代的世界冠軍:馬龍、樊振東、孫穎莎、王楚欽等,早在上世紀90年代,我們就有著被稱為“初代大魔王”的乒壇名將鄧亞萍。
作為中國乒壇開創時代的傳奇人物,鄧亞萍從5歲就開始打乒乓球,16歲首次參加世乒賽,就獲得女雙冠軍。
之後,她連續8年保持乒壇排名世界第一的戰績,拿下18個世界冠軍,是世界乒壇史上第一個女子“大滿貫”得主。
可以說,在她1998年宣佈退役之前,從中國乒乓球界到世界乒壇,都是“鄧亞萍時代”。
退役後,鄧亞萍開始了她的求學之路,先是到清華大學讀書,然後去英國諾丁漢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最後又進入劍橋大學讀博,2008年獲得劍橋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
無論是當運動員,還是做學術研究,鄧亞萍都能做到如此成功,那麼她的秘訣是什麼呢?
在鄧亞萍看來,一個人要想擁有過硬的實力,不僅要有專業的技能,還要具備強大的“心力”。
所謂“心力”,就是我們常說的“心理素質”,包括自信心、抗壓能力、發揮穩定性等等。
技能決定成事的下限,心力決定成事的上限。
為此,她專門寫了一本書,叫作《心力》。
書中介紹了一系列來自奧運冠軍、世界頂級運動員多年來不斷突破自我所積累的心理提升技巧。
透過有效的應用,能夠幫我們提升效率、穩定心態、打造強大的抗壓力和意志力,迎接生活的種種挑戰,在關鍵時刻發揮出更高水平。
好,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翻開這本書,來學習世界冠軍的致勝心法。
提升心態 
在提升心態方面,鄧亞萍給了我們很多建議,比如可以透過“思維阻斷”,來控制情緒;還可以透過設計“失敗清單”,來控制意外。
這些都是什麼意思呢?
首先,“思維阻斷”這個概念來自運動心理學家,意思是說,人類大腦對“禁止”的反應速度慢於“命令”,當你讓自己別想一件事時,只會想得更多。
就像新手司機開車,越是提醒自己不要剮蹭撞車,越是容易出問題。
而“思維阻斷”的秘訣,就是透過轉移注意力,讓自己在很短時間內做一件不相關的事,來清空思路,擺脫壞念頭,從而克服緊張情緒。
怎麼轉移注意力呢?
你可以設計一個自己專屬的“小動作”,在心情緊張、大腦宕機的時候,透過做這個小動作,適度走神,把自己從高壓狀態下“拽”出來。
舉個例子,在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會乒乓球女單決賽上,鄧亞萍在極大壓力下,就是用思維阻斷法,透過自己的專屬小動作,最終逆轉戰局。
比賽是五局三勝制,開場兩局,鄧亞萍狀態不錯,接連拿下,再贏一局就是冠軍了。
她可能有一點點鬆懈,而對手在第三局開場展現出猛烈的攻勢,鄧亞萍連續輸掉了第三局和第四局,心態急轉直下。
眼看就要崩盤,很可能輸掉奧運決賽。
那麼如果換做是你,你會怎樣做呢?
你是不是也會跟自己說:
“別緊張!別在意剛才的失誤,快冷靜下來!” 
但是,越這樣暗示自己,壓力就越大。
決勝局即將開始前,鄧亞萍坐在休息區,看著記分板,那是她離“心態崩了”最接近的一次。
然而,最後一局開始後,她徹底反彈,用21比5的大比分,兇猛利落地終結了比賽。
評論員說,鄧亞萍破釜沉舟、勇猛頑強,但只有鄧亞萍自己知道,在決勝局前短短的幾分鐘內,她能迅速調整好自己的心態、逆轉勝出的原因,就在於一個小動作。
在瀕臨崩潰時,幾乎每一個發球回合前,鄧亞萍都會用手用力地、慢慢地摁三下球檯。
就這麼簡單。
在這個過程中,她迅速從上一個球的得失中走出來,不去聽球場觀眾的吶喊,不去想和對手還有幾分差距。
只做一件事,就是專注地去感受球檯的觸感,給自己一點時間緩衝,去想下一球該怎麼打,仔細而敏銳地觀察對手。
這原本是鄧亞萍的教練教她的一個小動作,教練說,當你在賽場上壓力太大的時候,就去摁摁球檯。
在決勝局,鄧亞萍一次又一次地重複這個小動作,每一次都清空之前的失誤和成功,讓自己專注在新的一球上,而不是反覆想著剛才的失誤,想著衛冕奧運冠軍,最終以大比分贏得了勝利。
所以,在很多重大時刻,我們往往不是輸在不夠專注,而是輸在“想太多”,透過思維阻斷法,我們就能在正確的時候放空自己的大腦。
思維阻斷的小動作,最好是提前已經演練過的,已經成為自己的習慣。
大家可以從現在開始,就自己設計一個小動作,比如雙手交叉按壓,或者掐自己的手背,或者連續三下解鎖手機螢幕,都可以。
主要是找到一件能讓自己短暫分心的事情,主動創造走神的時刻,在遇到壓力時,幫自己及時“跳”出來,利用思維緩衝的空間,重新凝聚注意力。
其次,在面對意外狀況時,我們還可以提前設計一個“失敗清單”,讓自己保持冷靜,穩定發揮,用“一切還在掌控中”的心態去積極應對不利的局面。
所謂“失敗清單”,意思是在做重要事情前,我們要想象一下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面對什麼樣的挑戰,提前做好預案。
意外狀況不可怕,但“失控感”很可怕。所以,把問題想在前面,想得越細越好,一定要做足困難準備。
這樣,即使發生了意外情況,大腦會認為“一切還在掌控中”,就不會大亂陣腳,你的心情也能比較平靜,用清醒的思路去見招拆招。
對很多事情來說,真正決定最終結果的,不是遇到什麼樣的困難,而是在面對困難時,你是怎麼做出反應的。
美國壓力管理專家簡(Jane)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在學生們參加面試前,讓一部分學生在小紙條上寫下面試時可能會發生的最糟糕的情況,然後把小紙條放在自己的口袋裡。
結果發現,不管面試官有多嚴厲,提的問題有多不合理,只要做過這個預測的學生,他們的表現都比普通學生要好。
甚至有學生說,看到面試官兇巴巴的樣子,自己竟然還有點開心,有一種“我早就猜到了”的感覺。
正是因為有著放鬆的心理狀態,他們才有了更好的表現。
你看,同樣是面對意外狀況,“客觀上”來說都是失控了,但為什麼心態好的人能更加從容?
因為他們懂得怎樣“騙過”自己的情緒,從“主觀上”消滅失控感。
設計“失敗清單”的做法有兩步:
第一步,先想一想最糟糕的意外狀況有哪些。
第二步,用一種娛樂性的心態,把這些事記錄下來,可以跟朋友分享,也可以寫在小卡片上放到口袋裡。
心理暗示的作用是很強大的。
一般人遇到意外情況時,都會有一種失控感,心裡第一個念頭是壞了、這該怎麼辦?
失控感會讓人覺得事情很嚴重,會本能地感到沮喪和緊張,表現也會越來越糟。
但是,如果提前有了準備,在真的遇到意外狀況時,你會告訴自己“我就知道會這樣”,有一種“一切還在掌控中”的感覺。
即使客觀狀況不佳,至少你還能在主觀上,用積極、正面的心態去應對。
提升效率 
好,接下來,我們看看,在日常提升效率方面,世界冠軍有哪些竅門?
第一個技巧,叫作設定“自動程式”,對抗拖延症。
拖延症產生的一大原因,是大腦會在做決策時,對各種意外因素進行考量,偷懶的想法總會比堅持的想法更強烈。
大腦不喜歡我們給它“問題”,只喜歡我們給它“答案”。
紐約大學心理系教授彼得把這種心理學現象叫作“執行意圖”,意思是說,不要讓大腦做決策,而是讓它做執行。
當你對具體場景有個預先設定,大腦就會執行你的意圖,跳過決策階段,自動自發地去完成設定好的任務。
就算你的心裡還在糾結,但身體會自動去執行。
那麼,我們該怎麼利用大腦的這個特點對抗拖延呢?
其實很簡單,就是提前在大腦裡設定公式:“每到一個什麼場景,就要做什麼樣的事”。
鄧亞萍在書中講了自己學英語的故事:
24歲那年,從乒乓球隊退役後,她決定去讀書,最大的挑戰是英語,從一開始連26個字母都認不全,到後來英文程度好到拿下劍橋大學的博士,她是怎麼做到的呢?
鄧亞萍給自己定了計劃,從第一個字母、第一個單詞開始背起,每天保證14個小時的學習時間。
早上,她5點準時起床,讀音標、練聽力,晚上整理講義、溫習功課,一直學到深夜12點。
這個嚴苛的計劃,執行起來非常吃力。
一開始,鄧亞萍還能靠“打雞血”強行堅持,但她很快就發現,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會有倦怠、想拖延的時候。
睡不好覺時,她也想賴床,即使開啟書本,也會有學不下去、不想學的時候。
即使如此,鄧亞萍仍然堅持了自己的學習計劃,每天學習英語14個小時,整整持續了三年。
她把背單詞這件事想象成在訓練場練球。
她明確地告訴自己,學英語,就像到了訓練場馬上要練正手擊球500個一樣,只要坐到書桌前,就要先背20個單詞。
透過這樣一次又一次的實踐,到了後來,如果坐在書桌前卻不背單詞,鄧亞萍就會覺得難受。
憑著練出來的條件反射,三年後,她在清華大學的畢業典禮上,是全程用英語向老師致辭的。
很多人學英語都會給自己定個目標,比如每天背多少個單詞,讀一篇英語文章等等,但是,大部分人到了最後,都會用各種理由說服自己今天可以不學、明天可以休息,不用那麼辛苦。
只要拖延了一次,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和無數次,為什麼頂尖運動員沒有這種問題?
鄧亞萍說,因為像他們這樣的運動員,已經鍛鍊好自己的大腦,面對枯燥的訓練時,能夠用條件反射來督促自己執行。
利用“執行意圖”這個心理效應,他們透過預先設定好的程式來堅持訓練,就是頂尖贏家和普通人的區別。
現在,這個秘訣已經教給你了,簡單地說,就是把你要做的事情和一個具體的場景連結在一起,用非常明確的指令告訴你的大腦:
一旦到了什麼什麼場景,就要做什麼什麼事。
比如,一到公司就馬上和三個客戶溝通,一起床就慢跑半小時,等等。透過不斷實踐,強化條件反射的程度。
克服拖延症,你也能做到。
第二個技巧,叫作養成“微習慣”,也能幫助我們有效提高效率,增強執行力。
“微習慣”的理論,來自美國作家斯蒂芬·蓋斯的《微習慣》一書。
作者指出,當碰到複雜、麻煩的任務或目標,不知道如何開始時,我們可以把大目標拆開,簡化成微小的、做起來一定不會失敗的小步驟。
比如一個看似不知何時才能實現的減肥計劃,可以從每天做一個俯臥撐開始。
這是個非常小的目標,小到不可能失敗,不需要心理建設,隨時隨地就可以完成,也不會給你帶來任何負擔,而且具有超強的“欺騙性”。
所謂“欺騙性”,是指,每天只做一個俯臥撐當然是沒法瘦下來的,但是完成這個小目標,能給你帶來滿足感、成就感以及對自己的掌控感。
這種正面的回饋,將會鼓勵你繼續堅持下去。
透過培養“微習慣”,將大目標拆解成一個一個小目標,我們可以有效打破拖延,透過完成一個一個小目標,最終實現大目標。
比如,有的人習慣熬夜,也想早睡,但總是做不到,那麼,每天比昨天早睡5分鐘,總可以吧?
有的人覺得,定下心來讀書,對自己來說是很困難的事,也買了很多書,可都束之高閣,那不妨試著,從每天只讀1頁書開始。
20世紀80年代,體育界有個傳奇人物叫山本田一,是日本的田徑運動員。
他在1984年的東京馬拉松邀請賽上,作為亞洲選手獲得冠軍,打破了這個專案長期以來非洲運動員的壟斷,因此非常出名。
當時記者們都去採訪山本田一奪冠的秘訣。
山本田一說,每次比賽前,他都會把比賽沿途中比較醒目的標誌記錄下來。
比如第一個標誌是博物館,第二個標誌是銀行,第三個標誌是一座風格獨特的房子。
在比賽還沒正式開始前,他在訓練中,就把這些標誌作為目標,一個一個去征服,每完成一個目標,他就覺得自己獲得了一些巨大的能量。
透過這樣不斷征服的過程,最終他能輕鬆跑完整個賽程。
把複雜的、困難的任務拆解成可以輕鬆完成的小任務,透過微小的行動,做到長期堅持。
所以“微習慣”又被稱作“絕對不可能失敗”的培養習慣的方法,大家不妨一試。
強化意志力 
好,在《心力》這本書的後半部分,關於如何提升心理素質、強化意志力,鄧亞萍向我們介紹了“詹森效應”和“意向訓練法”。
“詹森效應”,源於一位美國速滑運動員丹·詹森的經歷。
詹森平時訓練有素、實力出眾,曾經七度在奧運會賽場上嘗試奪金,卻因缺乏應有的心理素質,導致了七次失敗。
所以,後來心理學家就用“詹森效應”來形容這種個體平時表現良好,但在正式比賽、重要考試等關鍵場合,卻發揮失常的現象。
當然,“詹森效應”不僅僅只發生在運動賽場上,生活裡也比比皆是,比如,有的學生平時成績一直拔尖,卻在大考時失誤落榜。
比如,公司裡的銷冠,本來對各種客戶都有豐富的經驗,卻在意想不到的專案上折戟沉沙。
“詹森效應”就像一面看不見的牆,每個人都會遇到。
我們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它。
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在於:
一個是得失心過重,我們太在意事情的結果,擔心失敗帶來的負面後果,比如自尊心受損、懷疑自我、讓別人失望,這就容易導致心態不穩、患得患失,影響發揮。
再一個原因,可能是我們自信心不足,對自己的能力缺乏充分信任,關鍵時刻會有自我懷疑。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存在認知偏差。
把比賽、考試、會議等活動的重要性過度放大,覺得如果失敗會造成極其嚴重、無法承擔的後果,這會讓人過度焦慮、注意力不集中,無法專注於當下的任務本身。
對於“詹森效應”,我們能做的第二件事,是接受它。
要能合理看待壓力,把它當做挑戰自我的機會,而不是對自我能力的審判。
淡化結果,不過分糾結勝負,把精力集中在完成任務本身上。
即使失敗了,也不要沮喪氣餒,要有愈挫愈勇的精神,用積極的態度面對下一次挑戰。
詹森在七次和金牌擦肩而過後,仍然堅持第八次嘗試。
最終,他在1994年的挪威冬奧會上,打破了世界紀錄,奪得1000米速滑的奧運金牌,親自打破了“詹森效應”的魔咒。
這種永不氣餒、竭盡全力的體育人精神,希望能夠激勵你,用更強大的自我,去正確面對失敗,頑強迎接挑戰。
好,我們再來說說“意象訓練法”。
這是運動心理學的一個經典理論,也是奧運冠軍的訓練經驗。
它指的是透過想象模擬具體場景的細節,讓大腦先進入狀態,到正式行動時就能更加遊刃有餘。
一句話總結,就是透過意象訓練,來提升技能。
舉個例子,想象一下,你左手有一個黃色的檸檬,右手有一把水果刀,面前有一個案板。
現在,左手把檸檬放在案板上,右手拿著水果刀去切片,大概切5毫米厚。
想象這個過程,是不是能聽到刀子劃破檸檬的聲音,看到檸檬汁濺了出來,有沒有聞到檸檬清新酸澀的味道,如果檸檬汁濺到了眼睛裡,又是什麼感覺?
這個過程中包括了觸覺、聽覺、嗅覺、視覺、味覺,共5 種感官體驗。
這就是意向訓練的方法,透過在想象中模擬具體的細節,給大腦熱身。
這種練習方法乍一看挺玄妙。
其實,這種意向訓練方法已經被100%的運動心理專家和90%的奧運選手採用。
研究證明,這種想象訓練十分有效。
運動員們常常在比賽前甚至日常休息時做意象訓練,想象自己走上跑道、想象發令槍聲、想象釘鞋抓地的感覺、想象在空中翻騰入水的過程,讓自己提前進入比賽狀態。
“意象訓練”同樣可以應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比如你馬上要做一次演講,可以想象自己整理著裝、走上臺前、開口說第一句話、遇到大腦空白時怎麼救場、直到完成演講向觀眾致謝、獲得掌聲。
這一整個的過程,透過想象中的預演,讓真實的演講更順利、更成功。
好,到這裡,乒壇名將鄧亞萍這本《心力》的精華部分,我們就講得差不多了。
心力和實力,一個都不能少,讓我們學習奧運冠軍的心理素質提升技巧,打造一個更抗壓、更耐挫、更有自信、發揮出最大潛力的自己。
好了,今天的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
從明天開始,我們將開啟《心力》為期一週的深度共讀。
我是楊槍槍,下週我們不見不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