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低空經濟一哄而上:當“萬億藍海”遭遇“歷史輪迴”

頭圖由豆包生成,提示詞:低空飛行器

狂熱與現實:低空經濟的冰與火之歌

2025327日,浙江省某市一個(簡稱A區)宣佈總投資20.5億元的全域低空新基建一期專案正式開工。這個號稱全國最大、首個全域低空新基建的專案,計劃建設7個大中型起降場、50個小微起降場,並宣稱將覆蓋文旅、物流、通勤等場景,打造全國低空經濟先行區”。
然而,就在開工當天,資本市場已給出警示——A股低空經濟板塊當日下跌1.65%,主力資金淨流出超30億元
20253月,深圳某工業園區的eVTOL生產線正以每月50架的速度運轉,但倉庫中卻堆放著上百架滯銷的飛行器。企業負責人坦言:地方政府承諾的訂單換稅收政策未能兌現,這些飛機只能當展品。
這種政策熱、市場冷的割裂,正是當前低空經濟狂熱的縮影。
這一幕並非孤例——全國超30個省份、100餘座城市扎堆佈局低空經濟,2024年僅江蘇省就新增6個低空產業園,廣東至少有9個市做了規劃,僅廣州就有5個以上的區做了部署,而深圳已建成250個起降點,廣州計劃2026年擴張至1200個。
人們不禁要問,市場能承載得了那麼大規模的規劃嗎?
資料背後的隱憂:
1.市場虛火:截至20249月,全國低空經濟相關企業超5萬家,但70%以上成立不足5年,A70餘家概念股中半數未盈利; 
2.產能過剩:無人機年產量突破300萬架,但工業級無人機實際使用率不足40%,部分產業園空置率達60%; 
3.低空經濟市場規模有限。
-當前市場規模
根據2023年的資料,我國低空經濟規模已突破5000億元,主要涵蓋無人機物流、農業植保、文旅觀光等應用場景。其中,無人機領域佔據重要地位,消費級無人機市場規模約1600億元,通用航空飛行服務超2000億元 。 
-未來增長潛力
• 短期預測:2025年有望突破1.5萬億元(部分機構預測為8500億元,統計口徑差異導致)。 
• 長期展望:2030年或突破2萬億元,2035年或將攀升至3.5萬億元 ,成為繼數字經濟後的新增長引擎。
我想,這些預測一定是屬於樂觀數字,且會把產業範圍邊界擴大,所以能畫出一個“大餅”,就算是這樣,即便到2030年也是2萬億的規模,也就一個省會城市的GDP體量,遠沒到每省有規劃、百市要落地的程度,試想汽車產業多大?能涉及的省市也不多吧,可見必然有很多地方的規劃要落空的。
4.務風A專案僅是一期工程,後續三年還需投入30億元完成“512”低空設施網(5個大型、10箇中型、200個微型起降場),而A2024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僅153億元,財政壓力可見一斑。 
其他地方亦如此,但凡要啟動一個熱點大專案,免不了要做前期投入,實際也是風險投入,財政收入不夠,必然要舉債,這就無形中帶入了巨大風險,尤其是領導有任期制,時常會“後任不管前任事”,就會造成更大風險。
這種狂熱讓人聯想到2016年的特色小鎮運動——全國規劃建設超2000個特色小鎮,最終80%因同質化淪為空城,僅華東某省就清理了50餘個殭屍專案。而如今,低空經濟正在複製同樣的劇本。 

低空經濟確實是新質生產力和“藍海”市場的代表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將低空經濟列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明確要求“打造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由國務院牽頭推動產業規劃和技術創新,標誌著低空經濟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
低空經濟深度融合無人機、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5G通訊等技術,帶動航空製造、新材料、人工智慧等產業鏈迭代升級。例如,無人機物流、城市空中交通(UAM)等新興業態,已形成萬億級市場潛力,並催生新型商業模式
其產業鏈覆蓋製造、基建、服務等領域,可創造大量高附加值崗位,例如無人機飛手、低空交通排程員等,對提升公共服務效率,滿足消費升級,增強國家競爭力,無疑有重要意義。
如在應急救援、醫療物資配送、基礎設施巡檢等場景中,低空技術可大幅縮短響應時間。例如,雲南怒江州試點無人機配送藥品替代80%山路運輸,浙江安吉森林巡檢系統減少火災損失超2億元/年;
再如低空旅遊(如熱氣球觀光、城市空中游覽)、航空運動(滑翔傘、跳傘)等新型消費場景興起,降低航空消費門檻,為消費者提供差異化體驗。例如,武漢開通24條低空觀光航線,深圳實現日均萬次無人機外賣配送;
透過突破eVTOL電池、飛控系統等卡脖子技術,我國正從低空製造跟隨者轉向規則制定者。例如,沃飛長空計劃2026年完成eVTOL適航取證,已獲華龍航空等企業超200架訂單
全國各地響應積極,迅速行動推進低空經濟發展,這都是可喜的局面,值得鼓勵和肯定,相信一定能迎來蓬勃發展的時候。只是在風口之下還是要有冷思考,任何風口來臨,一定有人受益,卻有更多人掉坑,需要冷靜評判,切忌盲目跟風。

歷史教訓:從北斗產業園低空新基建的重現

 案例1A專案的大躍進疑雲——A區規劃的天空之城看似雄心勃勃,實則暗藏風險 
• 場景泡沫:黃小鎮起降場宣稱要打造水陸空立體文旅,但該景區2024年遊客量僅80萬人次,日均載客需求不足100人,卻規劃相容載人飛艇泊位  ; 
• 技術空心化:專案核心企業萬豐奧特、賽思倍斯的主營業務為傳統通航飛機和無人機代工,eVTOL適航取證仍需35
• 政策依賴症:A專案招標檔案顯示,中標方需承諾協助引入3家鏈主企業,但地方政府對企業的稅收返還、訂單補貼等承諾能否兌現,存疑!
這與2012年北斗產業園的失敗軌跡如出一轍:如某省會光谷產業園曾規劃千億產業叢集,最終因技術依賴進口、市場需求不足而淪為倉庫,園區入駐率不足30%。 
全國其他地方的北斗產業園至今也是沒有哪家真正做起來的。
 案例2:地理資訊產業園的幽靈航線
浙江地理資訊產業園曾規劃500條無人機航線,但2024年實際開通的常態化物流航線僅12條,超80%起降點日均起降次數不足1次。這種規劃先行、需求滯後的模式,正在A重演——其規劃到2027年開通250條無人機航線,但目前順豐、京東等企業在長三角的日均低空物流訂單不足1萬單。 
浙江算好的,其他省市的地理資訊產業園基本打了水漂,主要是產業規模遠不能支撐,或者那些企業也根本不需要聚集到所謂的產業園裡。

低空經濟的非理性繁榮現象亂象

1.基建大躍進A專案採用VOD複合開發模式,在23畝土地上砸下4億元建設鑑水科技城綜合體,包含產業孵化、測試服務等功能。但對比杭州濱江區市場原生的低空創新產業園,政府零補貼背景下已集聚大疆、零跑等企業,單位面積產值是A規劃的3倍; 
2.資料幻覺A區宣稱將實現0-10000米空域通導監全覆蓋,但民航局資料顯示,全國低空監視基站覆蓋率僅35%,深圳試點區域的無人機事故率仍達0.5/萬架次,安全性有隱憂
3.賣天鬧劇202411月,山東縣以9.24億元拍賣低空經濟30年特許經營權,中標方竟是招標當天成立的縣屬國企
4.場景荒誕:無錫某小籠包企業註冊無人機公司,宣稱要用無人機配送包子以提升新鮮度感知,實際飛行測試3次後因成本過高放棄; 
5.技術躍進:某廠商在珠海航展簽下200eVTOL訂單,但適航證需35,買家實為地方政府,飛機最終存放倉庫待政策”;
6.軍令狀經濟:地方政府將低空經濟納入政績考核,A區要求月月有新進展,季季有出彩點,導致二季度倉促啟動全國首個載人飛艇商業運營,而AS700飛艇最大航程僅700公里,無法滿足長三角跨省通勤需求。  
資料警示:
• 投資效率低下2024年全國低空產業園累計投入超1000億元,但單位面積產值僅為傳統制造業園區的1/3; 
• 資源錯配:深圳低空經濟產業園配套5G-A基站,但實際應用場景中70%的無人機仍依賴4G網路; 
• 債務黑洞:以A專案為例,20.5億元投資中僅2.74億元用於實體建設,餘下資金用於徵地拆遷和智慧管理平臺,這類軟性支出難以形成資產沉澱。

突圍之路:從政府造城市場牽引

由此想到,如果低空經濟持續虛熱下去的話,後果也是不堪設想的,想想許多地方政府債,不知要多少年來還,如貴州六盤水,那麼落後的地級市,李再勇主政時就舉債1500億搞經濟,結果一地雞毛,而“六盤水”現象全國可不是少數。
其實我們發現,還是有很多成功範例的,並不需要政府過多投入,只要引導得當,也同樣有很好的效果。
舉幾個例子,他們凸顯出了成功正規化,即市場原生的創新力量。
• 大疆啟示2006年成立於深圳民房,未依賴任何產業園政策扶持,透過極客文化+供應鏈整合,佔據全球消費級無人機70%的份額;
• 杭州六小龍模式:宇樹科技(機器人)、零跑汽車等企業依託浙江大學實驗室成果轉化,政府僅提供天使投資引導基金,拒絕劃定物理園區;
• 順豐物流實踐:在未獲得地方補貼情況下,自發在珠三角開通150條無人機物流航線,單機日均飛行5.2次,單位成本較傳統配送下降40%。
• 小米汽車路徑:雷軍宣佈造車時強調不拿地方政府一分錢補貼,完全透過資本市場融資,避免產能規劃與地方GDP繫結。
這些案例證明:真正的產業突破往往誕生於市場縫隙,而非政府規劃圖紙。當然如果政府能因勢利導,積極扶持,確實可以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政策建議:破除基建崇拜,迴歸市場邏輯

1.防止低空經濟泛化,各地政府要做好自身評估,因為並非每個地方都適合開展。有所為有所不為,避免盲目跟風,更不以此評判一個地方的“先進”還是“落後”。
2.劃定政府行為“負面清單”——
• 禁止以低空經濟名義圈地建園,已有空置園區轉型為共享實驗室、試飛基地;
• 叫停訂單換稅收”“飛機買產能等扭曲市場的政策,建立企業白名單動態評估機制,禁止縣級財政投資超10億元的低空基建專案(如A專案全區人均負擔達2800元); 
• 叫停以投資額論政績的考核模式,將起降點日均利用率”“企業自主訂單佔比納入核心指標
• 叫停“訂單換稅收”“飛機買產能”等扭曲市場的政策,建立企業白名單動態評估機制。
3.做好長遠打算,防止急功近利。低空經濟需要耐心培育,並非一蹴而就,很難短期見效,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是一個長遠的事業,要有久久為功的心態。
4.啟用市場需求—— 
• 優先開放山區急救、電力巡檢等剛需場景,而非文旅觀光等偽需求。例如雲南怒江州試點無人機配送藥品,替代80%的山路運輸;
• 取消政府對eVTOL、物流無人機的採購補貼,迫使企業直面市場檢驗
結語:
政府最該做的,不是修建更多起降場,而是拆除阻礙創新的隱形柵欄——
• 給政策降溫:將各省市低空經濟會議壓縮50%,禁止財政出資主辦行業展會; 
• 給市場鬆綁:取消載人飛行器適航認證的國企優先條款,允許民營測試資料與軍方共享;
• 給技術時間:停止“2027年實現無人機全覆蓋等冒進口號,正視eVTOL電池能量密度僅285Wh/kg的現實。 
低空經濟代表未來趨勢,但不需要大幹快上的政績工程,而是需要靜待水到渠成的市場生態。當各地政府學會剋制有形之手,萬億藍海才能真正避免淪為債務黑洞。
 —— · END · —— 
No.6307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楊震澎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影片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