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大家預告一下,咱們今天小圖靈程式設計課直播。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窮人家的孩子似乎總帶著一種不易撼動的倔強。
他們明明已經走投無路了,卻還咬著牙不鬆口;
他們明明可以退一步海闊天空,卻偏偏死磕到底。
這種“死犟”,從家庭瑣事到人生選擇,無處不在。
從知乎上看到過一個故事。
一位朋友的父親年輕時因為家庭條件差,被鄰居指著鼻子嘲笑“家裡連條凳子都沒有”。
憤怒之下,他咬著牙每天多幹兩份活,終於在兩年後湊夠了錢,買了一套當時最貴的紅木傢俱。
那一刻,他感到前所未有的驕傲,可緊接著,卻因長期勞累病倒了。
傢俱買回來的十年,他幾乎沒怎麼坐過那把凳子。
朋友感慨:“我爸一生都在跟人、跟自己死磕,為了爭一口氣,結果把大半輩子的日子活成了一場消耗戰。”
這種“死犟”的背後,是窮人對自尊的拼命捍衛,更是對生活的一種固執反抗。
然而,這份反抗,往往卻成為了困住他們的深深枷鎖。
我也試著觀察了身邊的很多人,有的人的確是犟的不行。
真相都擺在他面前,他也要為了犟而犧牲更多的成本。
這種死犟,到底是在保護他們,還是在消耗他們?
更深層次地說,這份倔強,為什麼成了他們難以翻身的真相?

窮人家的“死犟”
從哪裡來?
窮人家的孩子為什麼死犟?這種性格從何而來?或許答案可以追溯到他們的成長環境。
在窮人家的孩子眼裡,世界是充滿敵意的。
從小,他們就得面對別人的質疑、嘲笑和輕視。
尤其是家裡人對他們說:“你不好好努力,就一輩子沒翻身的機會!”這些話猶如刀刃,將他們的自尊削得千瘡百孔。
為了保護自己,他們學會了用倔強偽裝成盔甲。
你說我不行?我偏要行!你看不起我?我一定讓你高攀不起!
這種心態,既是窮人對抗世界的生存策略,也是他們最後的底線和倔強。
但這種盔甲,也可能成為一把雙刃劍。
因為長期的對抗,讓他們的世界觀變得非黑即白:要麼贏,要麼輸;要麼爭氣,要麼認輸。

退一步,也許真的可以海闊天空,但他們總覺得,那是自尊的徹底失守。
同時,窮人家的教育方式,往往比想象中更苛刻。
父母並不是不愛孩子,而是愛的方式被困在了物質的匱乏中。
他們沒辦法給孩子安全感,只能用“高期待”來代替:“好好唸書,別給我丟人現眼!”“你要爭氣,讓人瞧得起!”
這種愛,隱藏在責罵和比較中,形成了窮人家特有的教育邏輯:
孩子的人生,是全家的希望;
孩子的表現,決定了家庭的面子。
在這種“背水一戰”的期待中,孩子學會了將爭一口氣視為人生的目標。

倔強的代價
是窮人家的“隱形枷鎖”
倔強和執著看似是窮人家孩子的優點,但久而久之,它變成了他們難以掙脫的“隱形枷鎖”。
這種心態不僅影響個人的發展,更讓他們在家庭和社會中陷入深深的困境。
窮人家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習慣了用直線思維去解決問題。
他們認為,只要夠努力、夠堅持,就一定能換來想要的結果。
但現實中,很多問題不是努力能解決的。

我認識一個女孩,性格非常的單純,很明顯處理不了複雜的人際關係。
但是她畢業第一份工作,卻是一份需要各種與人打交道的,醫藥代表的工作。
我勸過她很多次,可以嘗試換個工作。
可是她一直在犟,一直認為自己只要夠誠懇,夠執著,就能得到認可。
直到整個公司的人都開始討厭她,她依然覺得這是老天爺在考驗自己。
最後,把自己弄到崩潰,卻依然丟了工作。
窮人家孩子的“死犟”背後,不僅僅是固執與堅持,更多的是對自尊心的極力保護。
即使貧窮得幾乎一無所有,窮人家的孩子依舊抱緊這份自尊心,它是他們在殘酷環境中的唯一“支柱”。
對於很多窮人家的孩子來說,自尊心是他們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
面對外界的偏見和生活的壓力,他們從未放棄自己內心的尊嚴。
無論是面對困難的生活條件,還是家庭中的不公,他們總是努力讓自己看起來“不低人一等”。
當一個人深知自己無法與環境改變抗衡時,死犟便成了自我保護的方式。
這種“死犟”的行為,看似愚笨,卻是窮人家孩子面對困境時的一種本能反應。
為了保護內心最後的一塊淨土,他們寧可一無所有,也不願屈服。

窮人家的教育:
生存第一,情感第二
在窮人家,教育往往以“實用”作為出發點。
父母往往沒有多餘的精力去關注孩子的情感發展,他們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實際能力,比如能否早早學會獨立,能否為家庭分擔一些責任。
這導致了窮人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少情感上的支援與鼓勵。
他們很早就學會了“生存”,但對自我認同、情感表達等方面卻沒有得到足夠的培養。

很多孩子從小就學會了“默默承擔”,他們不敢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因為家裡總是太忙,父母從未真正問過他們的感受。
一位家庭貧困的孩子,每天放學後不是去玩耍,而是去幫父母幹活,做飯、洗衣、照顧弟妹,甚至做些農活。
她的父母忙於生計,始終沒有給予她足夠的陪伴和關懷。
儘管心裡渴望有人能夠理解她,但她從來不敢表達,只能默默地忍受。
因為缺乏足夠的情感支援,窮人家的孩子往往只能透過“倔強”來解決問題。
當面對生活中的困境時,他們習慣用“死犟”的方式來回應。
這種方式不需要與人溝通,也不需要依賴他人理解,它是他們內心深處的自我保護機制。
一位窮困家庭出身的男孩,父母總是批評他“不夠努力”,他開始把所有的壓力都藏在心裡,逐漸變得沉默寡言。
當他遇到困難時,他不會尋求幫助,也不願與父母溝通,始終堅持靠自己的力量去解決問題。
他內心深處明白,這種倔強不一定能解決問題,但卻是唯一能讓他感到自尊的方式。
這類孩子長大後,往往會在婚姻和職場中顯得“過於強硬”,他們不善於表達情感,情緒容易積壓,導致和他人的關係變得疏遠。

死犟死犟的孩子
到底怎麼逆襲?
窮人家的孩子,為什麼總是死犟?
這背後的原因,並非簡單的性格問題,而是深深植根於他們從小所經歷的家庭困境、教育缺失、以及與社會的隔閡之中。
倔強,成了他們對抗命運的唯一武器,雖然它讓他們顯得堅韌不拔,但也讓他們在生活的重壓下,愈加封閉、孤立。
然而,“死犟”並不能解決問題,它最終只會讓生活更加沉重,甚至讓自己喪失前進的動力。
窮人家孩子的逆襲,必須從“死犟”到自我反思的蛻變,從只看見自尊的世界,到學會理性面對自己和生活的種種限制。

如何走出困境,成為一個能從內心自信且勇敢的人,是他們面臨的真正課題。
無論是家庭的枷鎖,還是社會的偏見,放下那些讓自己無法前進的負擔,才能真正迎接屬於自己的未來。
每一個窮人家孩子的心底,都潛藏著巨大的潛力,關鍵是如何挖掘,如何將這些潛力轉化為改變命運的力量。
翻身,不是給自己設限,而是從自卑、倔強和無奈中走出來。
真正的逆襲,從改變心態開始,接著是行動。
“死犟”不能成就偉大,唯有勇敢地走出自我設限,擁抱改變,才能真正翻開人生的新篇章。
姐妹們別忘了關注咱們的影片號
喜歡一定要點個小愛心


文章來源:文章授權轉載自妙黛有言(ID:miaodaiyouyan),在十八線城市逆襲的人氣作家,百萬媽媽的雲閨蜜。讓我們一起學習婚姻經營,學習養育萌娃,學習自我成長。已出版《所謂父母,不過是有了孩子的孩子》
往期精選
01
02
03
04
〖 親愛的們,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

往期精選
01
|
02
|
03
|
04
|
〖 親愛的們,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