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星標收藏我, 第1時間看好文
來源:好賢觀史記
你以為自己喝進肚子裡的酸奶,真的是酸奶嗎?
這年頭,連酸奶都有假的了?

2025年,一則報道在酸奶市場掀起了軒然大波。
七大著名酸奶全軍覆沒。
你以為的營養奶製品,其實只是加了科技與狠活的糖水。
就連進口的“高階奶粉”可能也全是假的。

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
難不成以後連奶我們也不敢隨便喝了嗎?

市監局查獲假酸奶,牽出行業黑幕
2025年3月,一場席捲酸奶行業的“地震”再爆發。
當市場監管總局的抽檢報告公佈時,消費者集體傻眼。

七大知名酸奶品牌全軍覆沒,無一倖免。
這些擺在超市冷藏櫃裡光鮮亮麗的產品,被檢測出存在嚴重質量問題。
六款問題產品緊急下架。

這些“科技糖水”的核心指標令人震驚。
國家明確規定,酸奶蛋白質含量不得低於2.9g/100g。
而被曝光的一款熱銷酸奶,蛋白質含量僅1.2g/100g。
連國家標準的一半都達不到。

為了掩蓋劣質原料的口感,這些“酸奶”大量新增糖分。
甚至比某些含糖飲料的甜度還要高。
為了讓這些“酸奶”的口感更加粘稠。
生產廠家直接把酸奶變成了新增劑“全家桶”。

明膠、果膠製造虛假濃稠感。
乙基麥芽酚調出草莓味,誘惑紅偽裝藍莓香氣,檸檬黃炮製芒果風味。
一瓶酸奶竟成了食品新增劑的“博覽會”。

山東棗莊的一家食品廠被推上風口浪尖。
其生產的產品在包裝正面用超大字型突出“每日酸奶”字樣,甚至標榜“生牛乳”。
真實身份卻藏在瓶身側面。

小得需用放大鏡才能看清的“風味飲品(殺菌型)”。
生牛乳新增量僅僅≥5g/100g,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這些所謂的酸奶執行的只是普通的企業標準,而非國家規定的酸奶標準(GB 19302)。
從生產標準上,它們就根本沒把自己當酸奶。
可為了吸引消費者的注意。
他們往往會在在包裝上“出其不意”。

障眼把戲,假酸奶包裝上的貓膩
“名稱遊戲”是基礎操作。
把“酸奶”二字印得斗大,真實屬性“飲品”“飲料”卻小如螞蟻,藏在包裝摺痕或瓶底。
一位網友吐槽:“買酸奶得帶放大鏡,不然就被套路了!”

“此地無銀三百兩”式包裝更狡猾。
有品牌將“零新增”註冊成商標,用醒目字型印在包裝中央。
許多媽媽以為這是承諾無新增劑,結果配料表裡新增劑列了七八行。
一位被騙的母親懊悔:“我就是衝著這三個字買的,還天天給孩子喝!”

“國際碰瓷”套路玩得最溜。
一款包裝印著“紐西蘭黃金牧場”“北歐工藝”的高階酸奶。

記者暗訪發現生產車間竟在城郊舊居民樓裡。
鐵門內飄出刺鼻香精味,牆角蟑螂亂爬。
所謂的“進口工藝”不過是貼在牆上的英文說明書影印件。

這些廠家還精通“換皮術”。
一家工廠手握十幾個商標,一個品牌被曝光,立刻換個名字和包裝重新上市。

還有一些假酸奶,喜歡傍名牌。
它們會模仿知名酸奶品牌的包裝設計。
從顏色到圖案,幾乎一模一樣,只是在品牌名稱上稍微做一些改動。
讓人乍一看以為是名牌酸奶,仔細看才發現原來是山寨貨。

比如,市場上曾經出現過一款模仿某知名品牌“安慕希”的酸奶。
名字叫做“安慕果樂多”,包裝上的圖案和顏色與 “安慕希” 極為相似。
不仔細看根本分辨不出來。

這種傍名牌的假酸奶,不僅欺騙了消費者,也嚴重損害了正規品牌的聲譽。
監管人員曾一月內查處同一工廠的三款問題酸奶,外包裝迥異到看不出是“同門兄弟”。

暴利是這條灰色產業鏈的驅動力。
一瓶假酸奶成本不足5毛錢,到消費者手中卻賣到五六元。
利潤率高達300%以上。

山東棗莊某園區日產20萬瓶這樣的山寨貨,專供四五線城市和縣鄉市場。
當地市市場監管局突擊檢查涉事企業,勒令問題產品全網下架。
多家購物平臺緊急清理“擦邊酸奶”,七大品牌中六款瞬間從電商平臺消失。

假奶粉裝進口貨坑慘家長,固體飲料騙局
本以為這次大規模下架會讓這些黑心商家銷聲匿跡。
沒想到2025年7月,又有新的騙局悄然誕生了。
7月8日,新華網就報道了這樣一個案例。

記者調查發現,現在很多直播間都賣起了一種名為“澳洲品牌牛奶粉”的商品。
這種奶粉標榜國外進口,含鈣量高達98%。
不僅能給小朋友補充營養,孕婦、老人、哺乳期媽媽都能喝。
直播間後臺甚至還公然貼著“假一賠四”的招牌。

可事實上,這種奶粉罐子裡裝的根本就不是什麼“牛奶粉”。
就是勾兌了各種食品新增劑的乳味沖劑。
但收到貨的消費者不會注意到,包裝底部一行小字寫著“固體飲料”。
這才是他的真實身份。

更荒謬的謊言在營養成分表上演。
主播激情宣傳的“鈣含量98%”實則是營養素參考值,實際鈣含量不足1%。
當消費者為“高鈣”買單時,買到的實則是碳水化合物高達59g/100g的糖水混合物。

而配料表首為“乳味粉”,在食品工業裡有個更直白的名字:植脂末。
也就是很多廉價奶茶的主要成分。

說白了,這些所謂的進口奶粉,很可能是那些被查封的酸奶廠家用的勾兌原料。
只是換了個殼子、套上了馬甲,就能搖身一變成了“高階產品”。

當“假奶粉”檢測報告在網路曝光,評論區瞬間淪為憤怒的海洋。
“直播間取關!再也不信什麼‘家人們福利’了”。
但其實面對五花八門的“酸奶馬甲”,掌握五招即可輕鬆撕下偽裝。

火眼金睛,五招識破酸奶真面目
第一招:看準“身份證”名稱。
真酸奶大名是“發酵乳”“酸乳”“酸牛乳”。
若看到“飲品”“飲料”“乳酸菌”等字樣,立刻放下——這是含乳飲料,本質是糖水。

第二招:解剖“配料表”基因。
國家規定配料按含量從高到低排序。
所以真酸奶一定是生牛乳或者鮮牛奶排在首位。
若看到“水”佔首位,請立即繞道。
配料表越長越可疑,真酸奶通常只有生牛乳和菌種。

第三招:鎖定“蛋白質”含量。
純酸奶蛋白質≥2.9g/100g,風味酸奶≥2.3g/100g。
低於此標準的,營養還不如喝白開水。

第四招:查驗“執行標準”程式碼。
翻到包裝背面找到產品標準號:GB 19302代表真酸奶,GB/T 21732則是含乳飲料。
數字背後藏著產品的真實血統。

營養師特別提醒,警惕“兒童酸奶”“老酸奶”等概念陷阱。
很多兒童酸奶為迎合口味新增過量糖和香精。
老酸奶的濃稠質感可能來自增稠劑而非奶質精華。
選購時建議選原味純酸奶,若孩子嫌酸可自加新鮮水果。

超市冷藏櫃裡的低溫酸奶比常溫“殺菌型”活菌更多。
別被“每克含100億益生菌”的廣告忽悠,實際活菌數可能接近於零。

第五招:觀質地和口感。
真正的酸奶質地均勻細膩,具有一定的黏稠度,但不會過於濃稠。
口感酸甜適中,有濃郁的奶香味和發酵的酸味。
而假酸奶由於添加了大量的增稠劑和香精等新增劑。
質地可能會過於濃稠,口感也會比較甜膩,奶香味不自然。
甚至可能會有一股刺鼻的氣味。

在購買酸奶時,可以開啟包裝觀察一下酸奶的質地,聞一聞氣味,嘗一小口。
透過這些方法來判斷酸奶的真假。

結語
七大著名酸奶全軍覆沒的事件,給我們敲響了食品安全的警鐘。
在購買酸奶時,我們一定要擦亮眼睛,仔細辨別真假。
不要被那些虛假的宣傳和誘人的包裝所迷惑。

同時,也希望相關部門能夠加大監管力度,嚴厲打擊製假售假的行為。
讓我們消費者能夠喝到真正健康、安全的酸奶。
只有這樣,我們的餐桌才能更加放心,我們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
請長按下圖訂閱群團團接龍


請長按識別小程式訂閱群團團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