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知識局
文字 | 那日蘇
製圖 | 果栗乘 校對 | 朝乾 編輯 | 果栗乘

前段時間,我們為了做《人口逆襲25倍,雲南如何改天換地?》這期影片,收集了雲南各地農作物的資訊,發現雲南以一省之力,竟然在熱帶作物種植規模上超過了許多熱帶國家
在雲南熱帶經濟作物產業大爆發之前,中國對於咖啡、橡膠、牛油果等的進口主要依賴越南、巴西、泰國、印度尼西亞、哥倫比亞等熱帶國家,他們各有分工,在中國這個超大市場上可以賺到不少。
但云南的產能起來,直接把很多熱帶國家的產能抵消掉了,尤其是熱帶水果、天然橡膠這些作物品類上。其中有一種經濟作物,在短短5年內成長為又一個千億級經濟支柱,這就是咖啡。
雲南咖啡,發展正盛
(圖:壹圖網)▼

根據海關資料,5年間,中國咖啡自給率從20%飆升至50%。而支撐自給率飆升的,絕大部分是雲南的咖啡豆。
幾年前,人們會覺得雲南咖啡是“本土咖啡”的一個可選項,到現在已經是全面替代。例如星巴克的臻選雲南咖啡、瑞幸的雲南紅蜜處理系列等,這表明雲南咖啡豆已經獲得了大品牌的認可。現在你購買的瑞幸、星巴克、三頓半咖啡,大機率來自雲南。
從產業規模來看,2024年雲南咖啡綜合產值約500億元,而普洱茶約800億元,雲南咖啡已經接近普洱茶的60%,而且增速遠超茶葉。
▼

而云南實現國產替代的農產品,遠遠不止咖啡。

雲南咖啡,中國品牌
雲南咖啡產業的快速發展,正是中國咖啡市場蓬勃擴張的一個縮影。
現在的打工人,全靠咖啡續命,主打平價的瑞幸和庫迪已經下沉到了縣城,蜜雪冰城的雪王雪頂咖啡幾乎征服了一二三四五線城市所有的年輕人。
要是瑞幸庫迪也有IP人偶
估計也難逃與雪王一戰
(圖:網路)▼

中國人越來越愛喝咖啡了,這句話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確切資料支撐的。
近年來,中國咖啡市場保持25%-35%的高速增長,遠高於全球2%的平均增速。2023年,中國人均咖啡年消費量16.74杯,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上升。
結合人口基數,中國的咖啡市場真的非常龐大。
根據中研普華、艾媒諮詢等多家機構的預測,中國咖啡市場規模將在今年突破1萬億,到2030年市場規模可能達到1.8萬億。其中上游原材料能分到10%-15%,也就是約2000億。
▼

這個數字其實並不高,因為有品牌溢價的原因,中國咖啡產業鏈當中,上游的佔比是偏低的,利潤主要集中在品牌、零售、餐飲環節。而在巴西、越南等產地,咖啡種植環節的價值佔比能達到18%。
也就是說,讓咖啡產業繼續發展,價格打下來,國產佔比提上去,中國的咖啡種植產業,有造富3000億的潛力!
而這些潛力,幾乎全在雲南,中國98%的本土咖啡都產自雲南。
雲南咖啡最出名的核心標籤是
“中國咖啡原產地”和“高海拔小粒咖啡”▼

雲南的咖啡種植產業,主要分佈在5個地方。臨滄市、普洱市、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以及保山市。
這五個地方,可謂西南的西南,在地理位置上有兩大優勢。第一是區位優勢,中國西部不靠海,但云南再向西一步,就是連線東南亞、南亞的關鍵節點,是海上貿易進入內陸的重要通道。這裡的咖啡最早就是法國人透過印度洋航線,從緬甸傳進來的。
橫屏觀看
其實咖啡傳入中國的時間相對較晚▼

第二是氣候優勢,這幾個地方屬於熱帶、亞熱帶氣候,乾溼季分明,土壤排水性好。在過去,邊緣、多山、炎熱的環境是發展劣勢,因為不適宜種植糧食。但在當下,卻能滿足中國乃至亞洲市場對特色農產品的消費需求。
憑藉著這些顯著優勢,雲南的特色農業產業蓬勃發展。而在產業前行的背後,政策的支援同樣不可或缺。
為了支援咖啡產業的發展,2022年雲南省農業農村廳、財政廳和工業和資訊化廳聯合發了個《關於推動咖啡精品率和精深加工率提升若干政策措施》,裡頭有六項支援政策,俗稱“咖六條”。
▼

具體的目標,就是想把雲南咖啡的精品率、精深加工率提上去,把咖啡產業搞得更牛。措施內容是用補貼、補助的手段,支援咖農搞良種良法、鮮果集中加工、精深加工、精品咖啡莊園、品牌改造,要是貸款利息高了,還幫咖農分擔一部分利息,可以說是全力支援了。
“咖六條”推出之後,雲南咖啡精品率從8%提升至31.6%,精深加工率從20%提升至80%,效果十分顯著。

雲南品牌,方興未艾
雲南不光在咖啡領域實現了國產替代,實際上還有很多你以為是進口的產品,都是“雲南製造”。
雲南水果農業產值約600億元,茶葉產值約800億元,雲南橡膠,目前產值能達到600億,到2030年估計能到1000億。
“雲南製造”的潛力還不止於此
(圖:圖蟲創意&壹圖網)▼

風靡北美的牛油果,現在雲南省孟連縣種植面積超過10萬畝。日本人培育出來的陽光玫瑰葡萄,雲南產區佔全國25%,直接將價格從雲端殺到了白菜價。澳洲堅果,雲南的種植面積已經達到了全球第一。
國產替代的意義,不僅是打破進口依賴,降低消費成本,更大的意義在於啟用內需、創造財富。
比如說牛油果,本土產品擁有更短的供應鏈,雲南牛油果從採摘到上架僅需3天,而從南美洲進口需要一個月。不管是品質、數量,還是產品供應的穩定性,國產替代都明顯是更好的答案。
雲南孟連“樹熟”牛油果
那個香啊,誰吃誰知道
(圖:圖蟲創意)▼

千萬別小看這些小小的消費品,其實國內對於熱帶作物的消費市場非常龐大。
光是榴蓮,中國人一年就能消費1300個億。要是算上香蕉、芒果,市場更就大了,差不多6800億。咖啡、可可這些洋氣飲品的原料,也有3200億的市場,其中咖啡就佔了四分之三。
雲南在熱帶經濟作物這個賽道上
極具統治力▼

還有咱們做飯用的香料,是一個4500億的大市場。其中,雲南的八角、草果就佔了12%。還有棕櫚油,也有500億的產值。
這些熱帶水果、香料、油料全部加起來,可是一個1.5萬億的超級大市場!
然而,我們本土產品的品牌化才剛起步。雀巢一年能賺4000多億,而云南最大的咖啡企業後谷,一年才只有10個億,連人家的零頭都不到。
在熱帶作物品牌化方面,排除菸草,茶葉是走在最前面的品類。其中,“普洱茶”品牌評估價值達 82.21億元,位居全國第2位,“滇紅工夫茶”品牌評估價值43.73億元,位居全國第21位。但都遠不如立頓的百億美元估值,離雀巢3600多億市值更是遠得很。
中國茶葉要走向世界
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圖:圖蟲創意)▼

現在,雲南正在搞"一縣一業",已經打造出了幾十個地方特色品牌,像保山小粒咖啡、孟連牛油果這些,都給引進產品貼上了雲南省的地域標籤。

得天獨厚,兌現潛力
這些品牌的成功打造,背後依託的正是雲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雲南這塊寶地,簡直是老天爺賞飯吃。從海拔76米的河口,到6740米的梅里雪山,海拔落差巨大,垂直氣候差異明顯。全世界很難再找出第二個氣候型別如此豐富的地方,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的作物在這兒都能種,光野生植物資源就佔了全國一半以上。
特殊的地理條件
註定了雲南特殊的農業發展▼

這麼得天獨厚的條件,具備了搞出上萬億的農業產業的潛力。不過,想把這份潛力兌現成真金白銀,還有三道關卡需要過:
第一關是"引進來,運出去"。隨著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雲南通往國內其他省份的交通都不存在問題。
中老鐵路通車後,從昆明到永珍朝發夕至,運費大大降低。勐滿口岸一天能過300輛貨車,泰國榴蓮、寮國咖啡豆源源不斷進來。雲南的新品種也不斷培育出來。像"雲咖1號"這種抗病高產的新品種,畝產能翻一番。
中老鐵路的建成
拉動了雲南與周邊國家的發展
(圖:圖蟲創意)▼

這一關,現在算是過得差不多了。
第二關是產業化建設。這個現在正在發力,普洱市已經建起了亞洲最大的咖啡加工產業園,從脫殼到烘焙一條龍。德宏的堅果加工廠也是全自動的,一天能處理200噸。
橫屏欣賞,普洱的咖啡種植園
(圖:圖蟲創意)▼

不過現在最大的短板是物流網路。像怒江這些地方,山路十八彎,好多村子快遞都到不了。好在"十四五"規劃要建20個農產品集散中心,等建成了,應該能改善不少。
第三關也是最難的一關,就是品牌建設。咱們現在的情況是,好東西不少,但賣不上價。現在透過"一縣一業"和各項扶持政策,許多區域品牌慢慢起來了,但要走的路還很長。
紐西蘭佳沛奇異果的成功經驗,非常值得借鑑,如果能統一標準、搞研發、做品牌,雲南農產品的產業附加值還會有一個巨大的提升。
雲南農產品的發展,未來可期
(圖:圖蟲創意)▼

再一個就是要會講故事,講好一個故事是品牌搭建的必經之路。法國紅酒、義大利橄欖油,還有日本的各種水果,都有著有極高的溢價,還能讓消費者們心甘情願地買單。雲南普洱茶、小粒咖啡,文化底蘊一點都不差,要想實現品牌化戰略,還需要提升講故事的能力。
只要把這三關都闖過去,讓雲南農產品既有"裡子"又有"面子",那幾萬億的造富潛力,也就會逐漸地兌現。
潛力的兌現,靠的是中國農業從業者的執行力和創造力,以及對市場需求的敏銳洞察。
《人口逆襲25倍,雲南如何改天換地?》
關注地球知識局影片號
第一次時間觀看新鮮影片
▼
最後: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shuttersto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