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氣傳向矽谷:Meta一夜裁掉1.1萬人員工:每天都戰戰兢兢

作者丨騰訊新聞駐美特約記者 紀振宇
“裁員13%,11000人。” Meta創始人扎克伯格在美國西部時間早晨6點發布的公開信,終於坐實了這個已經在矽谷甚至全球科技圈流傳了多日的大訊息。
這家市值曾經高達萬億美元,在全球坐擁近30億使用者,正在雄心勃勃想要開啟下一個元宇宙征程的社交巨頭,在不斷下滑的業績、膨脹的鉅額開支和蒸發的市值面前,不得不做出的一個艱難決定。
從上個週末起,許多Meta的員工成為了整個矽谷最為焦慮的那一群人,在各種傳言的狂轟濫炸下,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只能去等待那一個不知道什麼時候可能會到來的壞訊息。
“現在每天都過得戰戰兢兢,最慘的是,個人表現好壞可能跟最後的結果沒什麼關係。”一位Meta員工這樣向騰訊財經描述這幾天的心情。
這可能代表了這一段時間以來,絕大多數身處矽谷的、有一份科技公司工作的大多數人的心情。
Meta並不是矽谷唯一一家宣佈大規模裁員的科技巨頭,事實上,這一輪削減規模和開支,已經波及到幾乎所有矽谷大小公司,無一倖免,具體到每一個身處其中的人,則是接踵而至的生活壓力,身份問題、房貸、車貸、日常開支,每一樣都能讓人喘不過氣。
對於這群平日裡戲稱自己為“碼農”的人來說,變化來得如此之快,僅一年前,畢業生可能還在想著如何進矽谷大廠找一份高薪穩定的工作,順利開啟自己的職業生涯。在這裡工作多年的,則想著如何找到下一個更好的機會跳槽,但現在,外部大環境的鉅變,讓所有這些預期都不得不面臨重新調整。
過去幾年,尤其是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加速構建了矽谷科技行業永遠蒸蒸日上、不斷繁榮的幻象,現如今,這樣的幻象正在被無情的現實所打破。
Meta員工的不眠夜:“沒有訊息,可能就會有壞訊息”
對於許多Meta員工來說,8日註定是一個不眠夜。媒體早在幾天前就已經爆料:Meta即將宣佈大規模裁員,並且還給出了精確的時間點:11月9日。
在得知這個訊息後,許多Meta員工開始焦慮不安,擔心自己的工作是否會受到此次裁員的影響,其中最焦慮的,是在上一次評估週期收到“NS”(Need Support)的員工,因為根據經驗,他們很可能是“最危險”的那群人。
“就像被判了死刑,但又不知道什麼時候被執行一樣。”一位Meta員工這樣描述這幾天的心情。
美國西部時間11月8日晚間,已經有Meta員工開始陸陸續續收到一些非官方的訊息,有一些組的manager理解手底下員工的焦慮,甚至在凌晨4點給組裡同事群發郵件:“組裡的大家都沒事,請放心!”
但更多的人依然只能在焦灼中等待接下來的訊息,之前在其他公司有過裁員經歷的員工,分享了自己的經驗:一般通知郵件會發到個人郵箱中,當你個人郵箱收到郵件通知時,所有跟公司工作相關的郵箱、通訊方式就都登陸不上了。
美國西部時間9日一早6點,Meta創始人扎克伯格的公開信釋出,在信中,他直截了當地表示,公司要裁減13%的人員規模,相當於11000名員工,以削減開支,控制成本。與此同時,Meta受影響的員工開始陸陸續續收到郵件,“you’ve been included in this layoff”(“你被包括進這次裁員了”)。
在公開論壇中,Meta員工熱烈討論著自己是否受到影響,用每個人的個人經歷,逐漸拼湊出這一輪Meta裁員的全貌。
起初,許多Meta員工認為,這一輪裁員涉及到的主要是非技術崗,但後來發現,許多組的資料分析崗位也受到衝擊,還有許多組,即便是過去評估得到“high
performance”(極高表現)的部分員工,也不幸被裁,甚至連部分Meta的核心業務廣告組的軟體開發崗位的員工也受到影響。

上午9點,這一輪Meta裁員的資訊變得越來越清晰,這是一次自上而下的系統性的削減開支的大動作,如果整個部門被放棄,底下的具體組別,即便各人的績效再好,也難以倖免。即便是部門層面沒受影響,但具體到下面的各個業務組,也需要進行人員最佳化,最佳化的邏輯則是按照組別的業務重要性,然後是各組內人員的績效,有些今年剛畢業開始工作的,還沒來得及等到第一次績效評估,便被不幸列入裁員名單。

矽谷裁員進行時:蘋果、谷歌、臉書等大廠無一倖免
Meta的此次大規模裁員,是最近的一個矽谷大公司的裁員行動,推特、蘋果、亞馬遜、Snapchat、微軟、英特爾,這份名單還在不斷增長,無論是科技大廠,還是中小規模的科技公司,幾乎無一倖免。
而僅僅就在一年前,矽谷科技行業依然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幾乎沒有一絲髮生變化的徵兆,這裡依然是無數留學畢業生嚮往的理想工作地,以及無數已經身處矽谷多年人士的工作生活的樂土。
去年夏天,居住在矽谷的Jack正在籌劃舉家搬到西雅圖,他剛剛接到了一份來自Meta的Offer,矽谷圈內俗稱“大包裹”,但是這份工作的地點在西雅圖,好在公司會承擔這筆不小的搬家費用。
“反正在矽谷這麼多年也待膩了,換換環境也挺好。”在臨別的聚會上,Jack這樣對周圍的朋友們說,但語氣中不免有些得意。
作為多年的硬體工程師,在過去,想要跳槽到網際網路大廠的可能性並不高。在矽谷,“硬工”,往往是幹活累、待遇低的代名詞,這些年來,網際網路大廠注重工作生活平衡、待遇高,動不動上市、併購讓普通員工財富自由的故事,讓這些“硬工”豔羨不已,但苦於自己的“出身”,並沒有太多親身參與其中的機會。
但Meta全情投入元宇宙業務以來,卻給了像Jack這樣的矽谷“硬工”進入網際網路大廠帶來了可能性。他多年硬體工程師的經驗,正是加大元宇宙硬體裝置研發投入的Meta所看重的。彼時,Meta市值高達萬億美元,全球坐擁數十億使用者,財大氣粗,不可一世,開出的待遇條件自然也十分慷慨優厚。
“沒有多個零,怎麼可能多個零呢?”當被周圍朋友開玩笑地問起新接到的Meta的薪酬待遇時,Jack這樣答覆道。
“少說也有800k吧,”一個朋友在遠處舉著啤酒高呼,Jack假裝沒聽見,笑而不語。
通常網際網路大廠給員工的總薪酬待遇由現金+股票構成,具體的構成比例,作為員工並沒有太多談判空間,但網際網路大廠的股價近年來蒸蒸日上,尤其是過去兩年疫情期間,許多公司的股價翻番甚至更高,沒有人會拒絕公司直接授予的股票,在Jack接到Offer的時候,Meta股價在每股300多美元,他幾乎沒有任何猶豫,欣然接受,在搬家一切就緒後,他開始憧憬在西雅圖新的生活。
然而時間僅僅過去一年,情況就急轉直下,Meta接連季度財報業績不佳,股價遭遇重挫,距離去年300多美元的高位跌去近70%。這意味著Jack到手的由Meta股票計算的薪酬待遇,也縮水了近70%。
這樣的例子,今年以來持續不斷在矽谷發生,但相比於直接被公司裁員,能夠保住工作都已經十分幸運,對於剛剛開始在矽谷工作沒幾年,還沒解決身份問題的矽谷年輕工程師來說,今年則過得更加焦慮。
Louis今年初剛剛跳槽到矽谷一家網際網路大廠,在拿到Offer的那一刻,畢業剛3年的他充分的有理由相信,以後在這裡的工作和生活一切都會變得更好。然而最近幾個月的境況,卻讓他產生了動搖。
“身邊不斷有朋友傳來不好的訊息,自己每天也過得戰戰兢兢。” Louis說,因為現在使用的還是H1B工作簽證,需要依靠公司提交移民申請,過程直接由直屬Manager審批。雖然大機率上只是個流程的問題,但一旦到了情況不好的時候,原來不是問題的也都會變成問題。
“只能更賣力地工作,向老闆證明自己在組裡的價值,”Louis說,“不然遇到不好的事情,像我這樣身份還沒解決的,一定是最危險的。”
Louis說,組裡除了他以外,還有2個正在等待解決身份的同事,雖然工作中都不會就這些問題交流,但彼此心照不宣,不自覺地也開始“卷”了起來,雖然大家並不知道這樣做對於保住自己的工作,究竟有沒有用。
最近在矽谷鬧的最為沸沸揚揚的,是推特的裁員事件。馬斯克入主推特後僅一週,便開始了大刀闊斧的行動,人員裁減規模達到50%,一位在推特工作了9年的華人工程師,在自己的朋友圈這樣寫道:
“感謝各位親朋好友的問候,我還在(我亦不在)。在公司經歷的第二次裁員,相比15年的忐忑和慶幸,這一次更多是憤怒和無奈。留下的也許更慘,還不如拿個Package走人。九年,經歷過IPO的輝煌,也經歷過之後一系列的跌宕起伏,直到今天,Twitter作為一個公司其實已經不復存在。藍色小鳥,和我們的青春一起飛走了。”
儘管在這次裁員中他並沒有被裁,但心情同樣很低落,正如他朋友圈裡所描述的那樣,儘管他還在公司,但他所在的已經不是原來的那家公司,更多的情緒是被這次粗暴裁員的“憤怒和無奈”,還不如“拿個package(補償方案)走人”。
高房價、高生活成本重壓每一個人
對於大多數矽谷工程師來說,矽谷的房價永遠是心頭的痛,儘管矽谷工程師幾乎享受著所有行業幾乎最高的平均薪酬待遇,但在矽谷房價面前,依然承受著不小的壓力。
矽谷工程師喜歡將矽谷的獨立屋戲稱為“小黑屋”,由此表達對價格又高,同時房屋狀況並不怎麼樣的住房的不滿和調侃,動輒上百萬甚至幾百萬的房價,在矽谷工程師眼中,也就僅僅是勉強能住的程度,如果還要再要求位置便利程度、學區等等因素,價格可能又要再上一個臺階。
過去幾年,尤其是疫情期間,在水漲船高效應下,矽谷房價又經歷了一輪暴漲,許多熱門的獨立屋,一上市就人滿為患,很快就被搶走,購房手續最快的是全現金買家,基本上一週之內就能夠完成所有購房交接手續,而需要貸款的其他潛在買家只能空手而歸,轉而尋找下一個目標,但自然又免不了新的一輪拼殺。
但今年以來,矽谷科技公司的境況開始走下坡路,所有在矽谷的工程師心中都在泛起疑惑,矽谷高房價還能維持嗎?
至少最近的情況已經出現了這樣的端倪,“有價無市”成為了許多原先熱門地區新上市房屋不得不面臨的窘境,一方面賣家不願意大幅降價,因為前兩年房價的瘋漲,讓賣家的預期也抬高了不少,無論如何難以接受價格再回歸原點,但同時,所有的買家都在掂量自己的承受能力,一旦買下數百萬的房子,一方面要支出一大筆首付款,另一方面,許多人還要承擔每月的房貸,目前房屋抵押貸款利率不斷重新整理新高,美國30年期住房抵押貸款的平均值已經升至7%以上,是幾十年來最高水平,再加上公司動不動削減開支、大規模裁員,矽谷雙職工原先生活就過得緊巴巴,一旦工作收入出現問題,將會立即直接影響到日常生活開支。
一位今年剛從Linkedin跳槽到Meta的矽谷工程師Chris說,今年的換房計劃可能又要推遲了,雖然上個月幾經波折,看中一處房屋,已經下單,賣家也已接受,但貸款出了點問題,因為今年新的工作的收入還無法計算進貸款審批流程中,如果按照去年的收入,貸款無法被批准。
“現在這種情況就只能再等一等了,利率已經太高了。” Chris說。
但對於大多數在這裡工作的矽谷工程師來說,來一次房價大崩盤還是難以想象的。
“畢竟需求在那擺著,那麼多人還是想買房、換房,只要房價稍微鬆動一點,還是會有很多人撲上去的。”一位在矽谷從事多年房產經紀業務的經紀人這樣說。
矽谷永遠繁榮的幻象正在被打破
對於許多來到矽谷工作的年輕工程師來說,這裡意味著工作、事業的發展、生活的穩定富足,再往更高的層面想,是理想的實現。
過去幾年,矽谷科技公司對於許多留學生而言,幾乎是最理想的畢業去處,這裡氣候適宜、工作氛圍強調輕鬆自由、待遇優厚,拿到一份矽谷科技公司大廠的offer,對於許多剛畢業的留學生來說,是對自己畢業最好的一份饋贈和對未來的一份保證。
“刷題”、“轉碼”、“拿大包”成為了這幾年流傳在留學生中間的關鍵詞,“刷題”指的是做矽谷網際網路大廠面試會考到的頻率最高的題目,把題目刷好,通常就意味很大機率會拿到一份矽谷大廠的Offer,除了上述所說的矽谷大廠種種吸引人的好處,還有移民政策友好,矽谷大部分公司幾乎都支援工作簽證,並且會幫助辦理移民,因此許多原先在美留學學習冷門專業難以找到工作的留學生,將“轉碼”看做一條可行的留在美國的出路,也就在這幾年,專門從事幫助留學生“刷題”、“轉碼”、拿大廠offer的培訓機構也紅火起來,吸引眾多的留學生趨之若鶩。
過去幾年,矽谷科技行業欣欣向榮,股價永遠只會向上,創業、併購、上市讓許多普通留學生工作沒幾年就財富自由的故事不斷上演,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更加劇了這樣矽谷只會永遠繁榮下去的幻象。大廠市值衝破萬億,業務不斷擴張,人員迅速膨脹,那些矽谷科技公司的創始人,百億、千億級的身價還在飛速攀升,在這樣的集體亢奮中,沒有人會願意去思考,未來的情況也許會不一樣。
就像疫情一樣,形勢的急轉直下也幾乎來的一樣快。美國的通貨膨脹不斷抬頭,美聯儲不得不採取緊縮貨幣政策以抑制通脹,全球供應鏈危機、能源危機、俄烏戰爭等外部衝擊令脆弱的經濟雪上加霜,以廣告業務為主的網際網路行業,幾乎首當其衝受到影響。
今年以來,大廠紛紛發出預警,業績不及預期成為新常態,隨之而來的是市場對科技行業估值的大幅下調,削減開支、停止招聘、裁員接踵而至,網際網路大廠幾乎無一倖免。
“原來今年的計劃是想看看有沒有更好的機會,現在這樣的形勢,還是先待著再說吧。”一位某網際網路大廠工作了5年的工程師這樣說。
對於新畢業生來說,今年的境況也非常不樂觀。許多公司已經停止招聘,即便是實習表現良好,已經收到return offer的許多畢業生,也面臨offer被公司收回的情況,對於一些公司來說,近幾年剛畢業加入公司的員工,成為第一批可能面臨裁員的物件。
正如前文的一些事例所反映的那樣,剛畢業工作不久的矽谷工程師,最在意的還是身份問題,因為對於大多數留學生來說,留在美國工作生活的渠道是透過職業移民,而這需要公司的贊助,換句話來說,就是個人的前途命運和公司高度繫結,一旦公司的支援不在,將意味著個人無法繼續合法留在美國工作和生活。
在“一畝三分地”論壇上,有一位推特員工講述了公司近期裁員的經歷,組裡被分到了裁撤的名額,幾位華人老員工為了幫助還沒解決身份的新員工留下來,表示主動願意承擔裁員名額,但公司行為並沒有任何可以商量的餘地,幾位新員工依然上了被裁名單,這意味著仍然持有H1b工作簽證的他們,需要在未來幾個月迅速找到新的工作,以保證工作簽證轉至新公司,否則將面臨不得不離開美國的難題,但現在的大環境下,在短時間內找到一份新工作則又是難上加難。
互幫互助的行動仍在繼續,一份仍在招人的公司動態名單,在各個華人活躍的論壇、微信群中廣泛流傳,一位在矽谷工作多年的工程師告誡新畢業生和在這裡剛剛工作的職場新人,現在的形勢下,活下來最重要,先把身份問題解決再談別的。對於許多無法找到工作的留學畢業生,或者不幸在這一輪裁員中受到波及也無法在短期內找到下一份工作的職場新人來說,不得不考慮回國發展。

矽谷正在發生和可能即將發生的這一切,又猛然讓人回想起並不久遠的2008年金融危機以及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週期的力量一直都在,只是容易被選擇性忽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