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是《我的阿勒泰》編劇
用筆尖書寫動人心絃的溫情故事
用鏡頭定格令人神往的自然風光
阿勒泰草原的廣袤壯美
哈薩克人民的鬆弛豁達
治癒了無數在現代生活中奔波的疲憊靈魂
她也是一名記者
長期堅持在新聞一線
兩次捧起中國新聞獎
記錄時代變遷,講好中國故事
她是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2007級碩士校友彭奕寧
追趕時代的腳步
定格民族發展的瞬間

點選影片,聽彭奕寧講述阿勒泰的故事
“我從未在新疆長期生活過,對哈薩克文化也知之甚少。然而,在採風的過程中,我走入當地人的生活,感受著那裡的自然景色與民族文化,不斷地被感動,被治癒。”
在北疆的遼闊草原上,彭奕寧參與了一場哈薩克婚禮。二十多人圍坐在土坯房的矮桌旁:喝酒、唱歌、談笑。滾燙的奶茶從爐邊大壺裡無盡倒出,在大家手中傳遞。天矇矇亮時,歌聲和琴聲清亮如初。
對於彭奕寧來說,這裡不僅是《我的阿勒泰》的靈感源泉,更是一場充滿驚喜與感動的旅程起點。五年前,滕叢叢(《我的阿勒泰》導演)買下原著版權,邀請她參與改編。身為多年的友人,彭奕寧一邊替滕叢叢高興,同時又隱隱擔心著,這樣一部優美的經典散文集,需要配上怎樣的故事線,才能還原文字間撲面而來的震撼。當她踏上這片雄奇的草原,看到這裡的牧人和馬群,過往的擔憂煙消雲散,靈感由此生髮。
彭奕寧將這裡戲稱為“e人的天堂”,因為“哪怕相互不認識,一個字都聽不懂,他們也會招待你進家吃飯,喝了一點酒就一起唱起歌來”。碰杯、喝酒、跳舞,當地人的浪漫,盡在不言中。

彭奕寧在牧民的毛氈房中採訪
勘景時,一棵高大美麗的“神樹”深深吸引了導演和彭奕寧,兩人決定由此展開一系列情節。然而,開機前不久,導演突然告知彭奕寧,這棵樹被雷劈成了兩半。彭奕寧擔心著劇本難以展開,直到她來到現場一看,神樹被劈開而成的橫枝讓大樹的形狀更加優美了,男女主坐在樹上談心的畫面變成了劇中一處經典場景。
就這樣,無數個來自阿勒泰的瞬間,組成了這部短劇的雛形。有時,導演會驚喜地詢問她:“你是怎麼想出這個點來的?”彭奕寧往往答道是某次採訪見到的細節。多年的記者生涯讓她在腦海中形成了巨大的編劇素材庫。
入圍戛納電視劇節,成功登上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我的阿勒泰》成功拉近了海內外觀眾與新疆的距離,更多人愛上阿勒泰開闊遼遠的美景、淳樸樂觀的哈薩克族人民與文化習俗。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含義也在此刻變得具象化。

在戛納電視劇節揭幕式上彭奕寧(右一)與劇集主創的合影
劇集圓滿收官,豆瓣評分8.9,總傳播量超86億次,書寫了獨樹一幟的國劇美學。而阿勒泰,這片位於中國西北邊陲的神秘土地,也成了爆款旅遊地,短時間內搜尋熱度持續增長超5倍,烏魯木齊飛往阿勒泰的航線訂座量環比超50%。
在彭奕寧看來,“這是偶然,也不是偶然”。無論是廣袤的草原還是雄偉的山巒,阿勒泰是如此令人心馳神往。這部劇只是為大眾打開了一扇窗,將這裡真實的美呈現在更多人眼前。主創團隊、影片平臺與當地文旅部門聯合策劃全方位的宣傳推廣活動,讓這片土地真正“出圈”。這也是她所期待的——在快節奏的當下,藉由這部8集的迷你劇,完成一段舒緩、細膩而有深度的講述,填補觀眾們內心對“詩和遠方”的嚮往。
“《我的阿勒泰》治癒著觀眾,更深深觸動了我。我相信,每個人都能透過這部劇,深刻感受到自然和人的生命力。”
在劇中,張鳳俠安撫著女兒:“人不一定要有用”,她也說道,牧場需要休息,人也需要時間去恢復。這是阿勒泰這方水土滋養下最為淳樸的人文風情,彭奕寧將其稱為“一種生命力的雙向傳遞”。
她用“鬆弛”來形容當地人最為日常的狀態。一次,劇組人員幫著當地人搭氈房,天公不作美,大雨傾盆而下,卻無一人唉聲嘆氣,每個人繼續忙碌著手上的活,彭奕寧打趣道“蓋好氈房就不淋雨了,衣服溼了一會兒也就幹了,床塌了又不是天塌了,天塌了他們還當被蓋呢!”這樣一種豁達感,深深震撼著彭奕寧,也自然流淌於筆下的劇本。

導演滕叢叢(左)和彭奕寧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牧區勘景
這是一種蓬勃的生命力,在這片草原上,由內而外散發著。那裡的山水、森林、河流和峽谷,讓彭奕寧對自然和生命產生了深深的敬畏。當地人的善良與可愛,又進一步給予她靈感。文秀追逐文學夢的執著,張鳳俠愛情路上跨越的坎坷,巴太面對踏雪死亡時的堅韌……“他們並沒有被徹底擊潰,而是生長出更為堅硬穩定的核心,一直勇敢往前走著,”彭奕寧感慨,“原來世界上有這麼一塊純淨之地,有這麼一群人,過著這樣的生活,無論是自然的挑戰,還是生活的跌宕,當地人始終葆有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希望。”創作中,她親歷著“精神的反哺”,又將這份“治癒”傳遞於萬千觀眾。

彭奕寧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一養馬場採訪
在彭奕寧看來,女性創作者的視角能夠用更細膩的筆觸深入女性的內心,觸控那些隱秘的傷痛和快樂。劇中每個女性角色都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女性的社會角色和內心世界。彭奕寧坦言,在創作李文秀這個角色時,代入的就是她自己。那種一直寫一直寫,卻總也寫不出來,甚至不知道寫什麼的狀態,正是曾經的她。彭奕寧賦予李文秀的成長和轉變,就是希望每一位女性都能找到人生的方向,找到意義感,然後努力地去追尋。

李文秀 (《我的阿勒泰》劇照)
“作為創作者,如果大家能在這部作品中得到安慰,得到休憩,得到快樂,那將是我們莫大的榮幸”,彭奕寧說道。
“北大校園是非常漂亮的,有豐富的植被,有漂亮的未名湖,可以說是‘海淀小阿勒泰’。每當我回到學校走一走,就會感受到那種在大自然當中被治癒的感覺。”
2007年,彭奕寧來到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攻讀碩士學位。眾多考研學子延宕數月的艱苦備考,卻成為她恣意讀書的暢快時光。當時北大新傳不設定考試書目,“考研選擇北大,就算考不上,我也可以很自由、很痛快地讀幾個月的書。”
北大自由包容的精神吸引她迢迢前來,也指引她充分發掘興趣與志業。作為一名新聞專業的學生,彭奕寧旁聽了眾多社會學、人類學和小語種的課程——有時只是莫名地走進一間教室,又或是在教室中自習時,忽然上課鈴響。跨學科課程資源的碰撞,為她開啟一扇扇從不同視角觀察世界的窗戶,圖書館豐富的館藏,又為熱愛閱讀的她築起一所可供棲居的精神家園。對彭奕寧而言,北大是一座寶山,她紮根於此,不斷汲取知識的給養,涵化出閱讀、研究的能力與旺盛的好奇心。

彭奕寧接受《北大人》採訪
兩年短暫,彭奕寧卻完成了許多人生中重要的邂逅。她與博學且友善的老師展開學術交流,即使並非自己的導師,甚至不是本院的老師,都耐心地答疑解惑。較小的班級規模、共赴深圳的經歷讓同班同學建立起緊密連線,在這裡她結識了一群人生中特別重要的朋友,畢業十餘年仍保持著聯絡。讀研期間,彭奕寧還遇到了自己的先生,如今女兒已到上小學的年紀。
“響必應之與同聲,道固從至於同類”。相識於微末,相伴於經年的燕園草木、書卷、恩師、摯友與愛人,為彭奕寧的北大歲月鍍上一層溫情的底色,也為她記者生涯的開啟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做新聞、做記者,是瞭解世界、瞭解人類、瞭解自己的方式,倘若對新聞行業充滿熱愛,對世界充滿好奇與嚮往,不妨去試一試,記者這份職業帶來的財富永遠不會消失。”
彭奕寧想成為記者的初衷有趣而純粹。“我很小的時候愛看《超人》,超人克拉克肯特的職業就是記者。那時的我覺得,記者是一個充滿理想主義、英雄主義的職業。而且我從小到大的文學偶像,馬爾克斯、海明威、狄更斯、金庸,他們都當過記者。”懷揣年少時種下的“新聞夢”,她在高考填報志願時,所有的學校都選了新聞專業。
畢業後,彭奕寧加入中國日報,如願成為一名記者。坐在歷史的前排,她長期奔波在突發和重大新聞一線,見證了一幕幕重要的畫面。
“那個時候我朋友會問,你最近去哪了,我說,你看新聞頭條在哪,我就在哪。”

彭奕寧隨中國海軍至亞丁灣採訪
2013年,彭奕寧隨中國海軍至亞丁灣採訪,記錄索馬利亞海域護航中的一抹中國紅。同年11月21日,聚焦我國首次派出艦艇赴海外災區執行人道主義醫療救助任務,她又一次跟隨中國海軍,趕赴菲律賓“海燕”強颱風重災區塔克洛班。

彭奕寧菲律賓颱風災難現場拍攝
馬航MH370失蹤事件是彭奕寧記者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報道之一。
2014年3月8日,馬來西亞航空MH370航班失蹤。正在福建出差的她,剛剛落地廈門便接到領導的兩條簡訊——“不要出機場”“趕緊飛回來”。她立刻飛回北京,取了護照就飛往吉隆坡。從3月11號到24號,彭奕寧在馬航事件第一線待了整整14天,奔走於新聞釋出會、當地政府、失蹤者家屬與中方工作人員之間。這場牽動全世界人民心絃的巨大傷痛,給她帶來不小的衝擊。
2024年3月8日,馬航MH370失聯十週年。不少當年趕赴一線的新聞工作者早已轉行,卻依舊惦念著馬航事件的調查結果與遇難者家屬的現實境遇。“我記得有篇報道重訪了失蹤者的家屬,他們還縈繞在痛苦之中,這是值得被看見、被同情、被幫助的。”

彭奕寧參與馬航MH370失蹤事件報道的採訪證
時至今日,彭奕寧仍舊在報社從事深度報道版的策劃與組稿工作,繼續探尋新聞的溫度。
十餘年記者生涯的廣博見聞與豐富閱歷,成為彭奕寧編劇創作過程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庫。或許正因為在各地人民的真實生活中走了一遭,在災難報道中親歷人間悲喜與命運無常,讓她在李娟平實而拙樸的文字中敏銳捕捉到那些求而不得、欲言又止的瞬間,也使她也對人的情感、人與人之間的羈絆有了更為細緻精準的把握。
“我們應該講好普通人的故事,不論是開心的事還是悲傷的事,透過講好人的故事,可以引起更大範圍的理解與共情。”
在擔任記者期間,彭奕寧連續獲得第22屆、第23屆中國新聞獎。作為記者,彭奕寧發掘著新聞事實,向世界展示中國面貌、傳遞中國聲音;作為編劇,她將新疆阿勒泰的自然與人文之美,以最直觀的影視化手法盡數呈現。
從記者到編劇,從非虛構到虛構,儘管在創作程式、手法與理念等方面皆需做出調整,但在彭奕寧看來,講好中國故事是不變的核心。這既可以是大開大合的宏偉敘事,也可以著眼於每個普通人的故事,以滴水折射太陽的光輝,可以喚起更大範圍的理解與共情。

彭奕寧在舟曲泥石流現場拍攝的場景
“無論當記者還是當編劇,講好中國故事,就是講好人的故事。”彭奕寧認為,《我的阿勒泰》中的主人公之所以廣受觀眾喜愛,正是因為這部劇真實刻畫了他們的日常生活,讓觀眾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中看到人性的光輝,看到親情、友情與愛情在平凡生活中閃爍的微光。
彭奕寧期待自己能繼續嘗試改編現實題材的文學作品,創作出更多精彩故事,展現平凡人的非凡力量,讓大眾文藝創作肩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呼喚更多人對社會的關注、討論與相互理解。
▼ 彭奕寧 |《我的阿勒泰》編劇手記:赴一場盛大的哈薩克舞會


統籌、策劃:邱放
文字:楊周錦、唐儒雅、邱放
圖片:彭奕寧
支援:北京大學融媒體中心
攝像:付佳祥
影片剪輯:陶欣
編輯:唐儒雅
責編:張張
稽核:李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