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個時代,這是我感受到的最大教育資訊差,沒有之一

文|黛西
上週划水預告了一句賽先生STEM科學課,我發現我真是有點兒後知後覺,很多姐妹早就揹著我給娃報上了,就等著這次直播續課了。
這幾年STEM科學大熱,不光在國內,全世界都熱。
餅餅同學開生日party最常去的地兒,居然是STEM科學館,其實孩子天生對科學感興趣。
▼ 我也在STEM科學館給餅餅辦過party

我相信這種熱度不會是一時的,重科學教育是未來的趨勢。
往小裡說,科學思維會讓一個人的路越走越寬,人生有更多選擇和可能性。
往大里說,大國競爭的核心就是科技,重視科創型人才是大勢所趨。
現在網上都在討論英語教材改版,但真正重磅的科學教育改革正在悄然推進中,而大多數父母還沒有意識到——這是我跟業內人交流過後,感受到的最大的“教育資訊差”。
並不是散播焦慮,相反我覺得,這是咱們孩子這代人的機會和幸運。
生在了科技發展指數級上行的年代,他們會見證科技改變世界的勢如破竹,提前有準備的人會吃到時代的紅利。

我之前寫文章說,人工智慧時代,AI幾秒鐘就能給你幾百個答案,答案變得越來越“廉價”,提出問題、探索問題的科學思維力——這才是有價值的“未來競爭力”。

我最近收集了很多關於科學教育的問題,發現了一個有點兒扎心的規律。
娃上小學前後,是一個非常明顯的分水嶺。
學齡前的娃,父母們很重視科學素養和娃對科學的興趣培養,關心的是孩子“眼睛裡的光”。

但上學後,關注點好像馬上變了,都在問科技競賽、白名單這些“結果”。
我一直反對“功利性學習”,如果上科學課僅僅是衝著拿證書給簡歷添彩,那真是本末倒置了。
但我非常理解父母們為什麼會關注這些,因為我就是80後科創競賽的“受益人”。
初二那年,我跟了一個帶賽經驗很強的教練搞航模,每天做火箭糊一手的502膠,一放學就跑去操場上試飛火箭。
升初三的暑假,我拿到了山東省火箭模型競賽全省第5名,中考加了20分。
▼ 我媽真的扒拉出來了二十年前的證書😂
那時候沒有網路,資訊不像現在這麼透明,絕大多數父母根本不知道這個競賽的存在,我完全是沾了父母“資訊差”的光。
現在網路發達,白名單直接列出來讓你參考(當然也不能加分了),但類似的“資訊差”仍然大量存在
▼ 上下滾動檢視更多 ▲
而且今天的“資訊差”不再是知不知道某個競賽那麼簡單,而是根本認知層面上的差距。
  • 比如為什麼科學啟蒙很有必要,而不是一個簡單的“興趣班”?
  • 比如新課標改革釋放出了什麼訊號?
  • 比如為什麼科技特長越早下手越吃香?
  • 比如長長的白名單,哪些賽事的含金量高?
  • 比如賽事選拔的標準是什麼?具備什麼樣素質的孩子更吃香?
  • … …
這些資訊在網上搜不到,只能從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的嘴裡套。
這也是我為啥一定要把大盧老師搖到德國,來做我的直播搭子。

科學素養我能聊一天一夜,但國內的科創賽事、科技特長這些我真聊不了,只能讓大盧老師來講。
他不僅是賽先生科學的創始人,也是多個科創類白名單賽事和國際賽事的國賽評委,絕對專業人士。
▼ ICC國賽現場,明天直播間會見到中間那個男人

明後天晚上連著開播,姐妹們兩場都預約上,內容不一樣的。
明天(週二晚上)不上鍊接,就為了能踏踏實實講乾貨你們也能沉下心來聽乾貨,從培養娃對科學的興趣,到怎麼打好理科基礎,以及拉平科技特長的“資訊差”。
第二場(週三晚上)再上課程連結,會詳細講講課程理念,我為什麼推薦,科學課可以給娃帶來什麼,以及素養課和競賽課怎麼搭配選擇,當然還有咱們直播間的專屬福利。
這趟把大盧老師折騰得夠嗆,時差還沒倒過來就要上播了😂,從內行人嘴裡“套話”的機會不常有,一定別錯過了。
如果晚上沒時間全程看直播,擔心錯過乾貨,可以進咱們的大本營,到時候會在群裡文字轉播的,看到感興趣的話題再進來也不遲。

▲ 掃碼新增小夥伴,加入黛西姐妹大本營
大盧老師還帶了一份賊厚的“白皮書”過來,裡面彙總了各個地方哪些好學校在選拔喜歡科學、有科技創新潛質的孩子,等兩場直播結束了也會在大本營分享電子版的。
連著播兩天,我也是頭一次嘗試,如果有啥做的不完美,還請姐妹們多擔待,我慢慢改進。

一)為什麼選擇了賽先生
我從去年開始測評市面上的科學課、科學盒子、STEM產品。
試了一圈,總覺得了解浮於表面,不夠深入也不夠徹底,所以一直沒有給你們推薦。

上次暑假回國,終於有機會實地考察品牌,拜訪課程創始人。
親眼看過一遍,心裡有譜多了,也堅定了我推薦賽先生的決心。
打磨了10年的課程體系,都是慢工出細活的成果,絕不是東拼西湊的速成課。

我知道很多姐妹看中了賽先生科學課的道具,不乏Learning Resources等進口教具。
但我覺得道具是次要的,我更看重的是教學理念。
他們是真正“兩條腿走路”的科學課。
培養科學素養的同時,又有超強的帶賽能力,全球發明大會作品獲獎率居然超過90%,連續兩年獲得小學1-2年級組全國第一,3-5年級組國際賽一等獎,這是迄今中國選手獲得的國際賽最好成績。
這次直播的課程也是“兩條腿”,涵蓋了【科學素養課【愛迪生計劃賽事課】,前者是“科學輸入”打基礎,後者是“科學輸出”拿結果。
科學素養課每週上,重在提升娃的科學素養和動手能力激發娃對科學探索的興趣

帶著孩子提出問題,思考討論問題,提出假設,親手透過實驗驗證,讓孩子發現科學真的很好玩,給未來的理科學習做啟蒙、打基礎。

愛迪生計劃相當於競賽集訓課,除了很多姐妹知道的科技發明類賽事課包(maker),我還跟大盧老師談下了一個新課包首發科技藝術類競賽課包(techno-art)。

兩個賽事課程具體是啥,分別適合哪些娃,和素養課怎麼搭配選擇,後面再詳細寫。
但有一點想寫在前面,科學素養課相當於“必修”,即便是衝著帶賽能力來的,也不建議只報愛迪生競賽課包,學科學一定要“兩條腿走路”,缺乏日常素養積累直接衝競賽是很難出成果的,這些也會在直播間展開聊。
這篇預告先說說賽先生的課程理念和設計,這個太重要了,決定了到底是在培養科學思維,還是在灌輸答案。

觀察和思考
是科學思維的起點
娃小的姐妹們,可能對科學素養課比較陌生,比如我之前就收到一個問題說,科學素養課和思維課是一回事嗎?
不是一回事。
思維課主要是數學相關的思維啟蒙,有的偏邏輯思維,有的偏奧數,但都跟科學素養課不是一碼事。
科學素養是啥呢?
可以用STEM的概念來解釋,基於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的融會貫通。

可惜的是,市面上很多科學課、STEM科學盒子,和“科學思維”並不沾邊,頂多算是一個手工活動,或者是一些趣味小實驗,算不上科學素養培養。
真的的科學思維培養,一定是為問題服務的,要麼解答問題,要麼解決問題。

問題從生活中來,可以是娃困惑的某個現象,也可以是生活中遇到的某個麻煩。
觀察和思考,提出問題,這是科學思維的起點。

賽先生的系統課,永遠都是從“問題”出發展開的。
經常是一些出乎意料又合情合理的問題圖,而且很可能是孩子平日裡琢磨過無數次的。
比如——
👉 彩虹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 古代沒有鐘錶,怎麼確定“開會”時間?
👉 手冷哈氣會暖和,水熱吹氣會變涼,為什麼同樣是嘴裡出來的風,一會冷一會熱?
👉 我們都知道水往低處流,那為什麼植物可以從根吸收水分,一直輸送到葉子?
👉 近視鏡和老花鏡都是一塊鏡片,為什麼一個能看近,一個看遠?
👉 為什麼大灰狼的眼睛長在前面,小綿羊的眼睛長在兩邊,好像眼睛的位置跟食草食肉有關係?這是為什麼? 
透過啟發式提問,每節課都不是給孩子塞知識點,而是帶孩子主動探索問題。

大人覺得習以為常的事情,其實並沒有那麼理所當然,思考越多,就會發現這個世界藏了越多的秘密。

科學思維
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
丟擲了問題,老師不會直接告訴孩子答案,而是先引發思考和討論你覺得是怎麼回事?你的想法是什麼?
這一步就是在鼓勵大膽假設

老師會肯定孩子們的思考和天馬行空的想法,包括那些“不正確”的答案,然後帶孩子動手驗證/推翻這些假設。

舉個例子。
比如講動畫片裡的小人,明明是畫的,怎麼就會動了?
我們都知道是因為大腦跟不上眼睛,也就是視覺暫留的現象。
但這樣講太抽象了,孩子理解不了,所以透過親手製作一個會飛出籠子的小鳥“動畫”,讓孩子直觀體會視覺暫留。

再比如影子是怎麼回事?怎麼變大,變小,怎麼長高,變矮?
孩子平時在生活中一定觀察到過這些現象,也總結了一些初步的想法和猜測,但缺乏系統的認知。
在賽先生課上,孩子拿著教具,用手電從各種角度照,在一次次觀察探索中,總結影子和光源位置的關係。

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灌輸,而是主動觀察——思考——驗證,然後自己得出結論,這就是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索方法論。

興趣視窗開啟,
大腦自然會吸收東西
圍觀餅餅上賽先生,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太好玩了,物化生原來可以這麼有意思。
比如自制一個風扇筒,接通電線,扇葉轉起來的那一刻,我看到她的眼睛在發光。

比如平時家裡最普通的透明膠帶,就可以自制一個平面稜鏡,分解出陽光裡不同顏色的光,給自己畫的小動物上色。

比如在太空主題課裡,講到了土星有個土星環,那就用道具親手做一個帶土星環的“小星球”。

又講到土星個頭雖然大,但“它是一顆氣態行星”,“密度比水低“,如果這麼幹講,孩子肯定不感興趣,不會往腦子裡進,但讓自制的“土星”浮在水面上,知識馬上就鮮活直觀了起來。

再比如講到木星上的紅斑,其實是巨大的龍捲風。
所以啥是龍捲風?
娃在生活中大機率沒有親歷過龍捲風,那就用道具自制一個“龍捲風”。
▼ 之前在德國STEM科學館見過的道具,這次親手製作了一個
沒有一個實驗是為了“做效果”而做的,全都是服務於問題,探索,知識。
而且和很多科學盒子不同,賽先生課上製作的道具,不會淪為無處安放的雞肋擺件。
比如講視覺暫留的“籠中鳥”道具,餅餅一直在反覆玩,控制它用不同速度轉動,嘗試找到一個鳥能“飛進”籠子的“臨界點”。
還有那個模擬龍捲風的聯通水瓶,她晚上顛過來倒回去幾十遍。
她發現兩個瓶子中間明明是通的,但怎麼水居然會懸空?!

然後她嘗試著怎麼能讓水下來,發現需要傾斜一點,有泡泡(氣體)咕嘟嘟上去了,水就會下來。

這其實就是發現了“氣壓”的現象,腦子裡有多了一個新問題,好奇心再次被激起了。

這就是真正的科學探索實驗和追求“炫酷效果”實驗的區別。

二)抓住科創競賽紅利期
記得當年我準備參加航模比賽,每天放學不趕緊回家做作業,跑操場上試飛火箭模型,很多同學父母都不理解,學習這麼緊張,還玩什麼模型。
類似的“資訊差”,現在仍然存在。
很多人不理解“學科學有啥用”,“科創比賽有啥用”,是因為不夠了解政策和趨勢。

和大盧老師聊過後,我的感受是現在科技特長生仍然相對稀缺,科創競賽還沒那麼卷,是相對容易“拿結果”的。
這也是為什麼除了素養課,我還想特別推薦賽先生的愛迪生專案,這是專門為參賽設計的集訓課程,最後作品甚至課上作業都可以拿去參賽。

賽先生的帶賽能力,可以說是行業標杆,拿白名單賽事含金量高的幾個來舉例——
👉 宋慶齡少年兒童發明獎,省賽獲獎率近70%,遠超平均獲獎率30%。
👉 2024全球發明大會,全國獲獎率高達98.8%,國賽晉級率56.18%。
👉 全球發明大會競爭最激烈的上海地區,官方獲獎率只有60%,而賽先生今年達到了100%。
為什麼獲獎率這麼高?
因為即便是專門為比賽設計的課,也不是純“功利化”的學習。

市面上很多機構帶孩子參賽,作品都是模仿教練的模板,甚至教練代做,沒有自己的思考在裡面。
評委看多了雷同的作品,可以說是“一眼假”,或者隨便問兩句就心裡有數了。
▼ 大盧老師作為國賽評委,關注的也不只是作品本身
但賽先生的競賽課,孩子做出來的每個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創意全部來自孩子平日的觀察和思考,教練只做引導。
▼ 同一節賽事課,不同孩子的作品完全不同

把天馬行空的想象,變成真實的發明創造,除了獲獎,有的孩子甚至拿到了專利。

參賽過程也是對科學素養的強化,用大盧老師的話叫做“以賽促學”
長長的賽事白名單,哪些含金量高,選拔標準是什麼,需要怎樣的輔導,到時候咱們在直播裡詳細聊。
先預約上週二的直播,這場全是乾貨。
如果不能一直蹲,歡迎來【黛西姐妹大本營,小夥伴到時候會在群裡即時轉播的。

▲ 掃碼新增小夥伴,加入黛西姐妹大本營

三)課程的理念和設計
雖然直播時候還會再講,但我強烈建議姐妹們花5分鐘讀讀這一節,讀完就知道怎麼選課了。
賽先生科學課的體系,主要分為科學素養課【愛迪生計劃】。

👉 科學素養課是一個獨立成系統的課程每週上一次,從L1-L4,幼兒園到中學都有合適難度的級別。
👉 愛迪生計劃可以理解為競賽集訓課,至少要上學了才能參加,有兩個不同的競賽課包,一是咱們首發的科技與藝術,還有一個賽先生更為熟知的強項科技與創造。
素養課和愛迪生計劃是相互獨立的兩個體系可以搭配上,也可以只上素養課,不建議只上愛迪生計劃沒有科學思維的底子,直接搞競賽會很吃力,這也是我一直反對的過於“功利”的學習。
接下來咱們挨個說。

科學素養課(體系課)
科學素養課有四個階段(L1-L4),課程設計對標了中國和美國的小學科學課體系。
每節課都從現象或者問題出發,先讓孩子思考,提出假設,用教具實踐,驗證假設,最後得出結論。


比如家裡突然停電了,咋辦?
老師會先讓孩子們想辦法,然後引出電路的簡單構造。

這個知識點不是直接講,而是讓孩子們用教具自己做一個簡單的電路,看看都要用上啥,才能讓燈亮起來。
孩子自己搭來搭去,最後發現電源、導線、開關、燈,一個都不能少。

這就是一個提出假設和親自驗證的過程。
然後老師又丟擲問題,把小燈泡底座的正負極調個位置,還能亮嗎
先想一想,再試一試,發現燈不亮了,再引出電流方向和正負極的概念。
每節課都是這樣的迴圈,問題——思考——假設——驗證——結論
潛移默化中,讓科學思維成為孩子的一種思考習慣。
👉 L1階適合3-5歲的娃,也就是幼兒園小班和中班。
◀ 左右滑動檢視更多 ▶
這個階段以科學啟蒙為主,內容也都是孩子身邊熟悉的東西,動物、植物、沙子什麼的。

👉 L2適合6-8歲,幼兒園大班和一年級娃。
◀ 左右滑動檢視更多 ▶
從這個階段開始,進行正式的科學學習和思維訓練,包括系統的操作實驗器材,有邏輯的表達自己的思考,展示作品等等。

城市交通、宇宙太空、光影變化,都是L2階段的主題。
👉 L3適合7-12歲的娃,從二年級到小學畢業,都適合這階的內容。
◀ 左右滑動檢視更多 ▶
從這階開始引入專案學習方法,更重視孩子全面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怎麼給植物搬家?怎麼能做出一瓶香水?

👉 L4適合9-12歲的娃,但不建議上來直接報,還是需要先用L3來打基礎。
◀ 左右滑動檢視更多 ▶
這個階段需要孩子有比較紮實和完整的科學思維體系,老師會帶著孩子自己完成科創的全過程,從提出假設開始,制定計劃、收集資料、實踐驗證。

科學素養課一般是6-8人的小班直播課,每週上一次課,L1每次30分鐘,從L2往上每次60分鐘(一次上兩個課時)。
但L1階有個例外,是3個單元錄播課和2個單元直播課組成錄播課方便小娃靈活安排時間,也能讓娃慢慢適應直播這種上課的方式。(這個只是L1模式,錄播+直播課結合;L2-L4全部都是直播課,6-8人小班課)。
素養課的體系,課程設計特色,師資等等,等到課程直播會詳細聊,有啥問題可以先留言,我記下來,到時候爭取都講到。
一定記得預約、進群。

▲ 掃碼新增小夥伴,加入黛西姐妹大本營

愛迪生計劃(競賽集訓課)
愛迪生計劃,直白點說就是競賽集訓課程,它和素養課是平行的兩個體系
就像閱讀是輸入,寫作是輸出,科學素養課是輸入,愛迪生賽事課是輸出。
科學課培養興趣和能力,愛迪生計劃讓孩子去思考自己學的知識技能,能夠解決什麼樣的問題,而且這個問題是孩子生活中自己的真實問題,他自己想解決。
愛迪生計劃有兩個課包,科技與藝術科技與創造

🍪 1)科技與藝術課包
這是愛迪生計劃的新課包,強調科學和藝術的融會貫通。
孩子不僅能參加中國青少年科技藝術作品展活動,還可以參與到白名單賽事中已經舉辦超過19屆的高含金量的兩個賽項,宋慶齡兒童發明獎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這個方向的競賽目前還比較“小眾”,沒那麼卷,市面上的培訓機構都很少,以前賽先生是隻做線下輔導的,一期輔導學費將近2萬,這次直播咱們首次搬到了線上,而且把輔導費用打下來了,只有線下價格的四分之一。
▼ 賽先生藝術與科學競賽線下輔導
可能很多姐妹不理解,科學和藝術怎麼扯到一起了?為什麼會存在這種比賽?到底比的是科學還是藝術?
其實科學教育在國外最早叫STEM,後來加上了A(Art),變成了STEAM,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
科學教育不是學科的疊加,而是學科之間的融會貫通,基於數學基礎的科學和工程,是可以透過藝術方式呈現出來的。
比如一幅蒲公英的畫,後面安裝上了聲控紙電路,開啟燈一吹,就點亮了蒲公英,再一吹,蒲公英飄散開。

是科學,也是藝術。
科技藝術課總共上14次課(28課時),每次60-70分鐘。

前10次是打基礎,後面4次是一對一的參賽指導,老師手把手帶著完成參賽作品,以及參賽準備。
前面10次課,重點就是培養孩子設計作品的思路,發現問題——定義問題——頭腦風暴——設計作品四個環節。
剛開始上課娃的思路可能還比較簡單,比如就是一個能開啟開關,亮燈的畫。

三節課後,有了之前的積累,作品升級成了帶感光原件,晚上自動點亮。

第十節課的作品,是可以把地下資源轉換成電能的收集站,有了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思路。

科創類競賽的重點永遠是創意作品中有孩子的獨立思考和靈魂,才會讓評委眼前一亮
賽先生競賽課上,同一節課不同孩子的作品都是不一樣的,教練只教思路,引導孩子把自己的創意變成作品,練的是“內功”,把孩子的想象力從天上引到落地,這也是為什麼賽先生帶賽獲獎率這麼高。

科學藝術課包主要對標的宋慶齡少年兒童發明獎,每年有不同的主題和參賽方向,形式是用繪畫表達孩子對特定問題的科學解決方案。
比如今年的主題是保護海洋,這幅《海底醫院》就在宋賽上獲了獎。

這個賽事的動手門檻相對低,對小娃友好,一年級就可以嘗試參賽了,推薦和L2一起報,是一個很好的參賽起點,作品也不需要路演,i人娃友好。
當然科技藝術對認知和審美能力有一定要求,而且首次線上發售名額非常有限,一定記得提前預約直播,進直播群,別錯過了。
🍪 2)科技與創造課包
這是賽先生的王牌競賽課包,對標的賽事主要是全球發明大會除了省賽、國賽,還有國際賽未來考慮走國際升學路線可以關注),有40多年曆史了。

孩子的腦子裡,有的是各種點子,科創課的教練會肯定孩子的每個想法,不斷地啟發和引導,把天馬行空的想象引導到科學和發明的思維模式上。
比如一個孩子喜歡用浴缸泡澡,但是浴缸放水時間長了,水會溢位來浪費,媽媽讓他一直在旁邊等著擰水龍頭,他不想待那兒等,所以想發明一個可以自動提示關水的裝置。

放咱們這可能第一反應是,你就老實待那看著唄,懶得你!
但是科創教練會跟孩子聊,為什麼水龍頭沒法自己停?
因為它不具備水位檢測功能,所以這個設計的關鍵,是找到可以檢測水位高低的感測器。

好了,檢測到水位達到我們需要的高度了,怎麼提醒我關水呢?
這就用到了課堂上學過的蜂鳴器,發出警報提醒。

參賽的作品就是這麼一步步討論,交流思路,嘗試方法,帶著孩子經過一次次最佳化,做出來的屬於孩子自己的作品
和科學與藝術競賽一樣,教練不會代替孩子去創造,也不會給孩子模板去模仿。
孩子拿出來的作品都是自己的思考,解決的是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有獨一無二的靈魂,所以獲獎率才這麼高。
▼ 剛才舉例的“浴缸發明”一稿多投拿到了多個證書

除了最後的成品,就連課上作業都是可以拿去參賽的
科創類賽事除了交作品,一般還要做路演,把作品的設計理念、思路、設計方案、怎麼解決問題等等的,用演講的方式表達出來,去說服評委

這個過程對孩子是巨大的挑戰和鍛鍊,要表達清晰,面對評委提問保持鎮定,現場組織語言。
咱們都見過孩子介紹作品,經常就是東一句西一句,想起啥說啥,上下文基本無關。
科創教練會專門給孩子做路演指導,準備參賽文書,幾次訓練之後,孩子的表達就會明顯有邏輯很多。
科創集訓課一共24課時,這次直播下單後在寒假集訓,一共8天,每天90-110分鐘,對專注時間和動手能力上都有一些門檻要求,建議至少小學二年級以上的娃,可以和素養課L3一起拍。
科創競賽獎項的含金量還是很高的,直播時候咱們再詳細講。

課包怎麼搭配選擇
恭喜讀完8000字,其實還有8000字沒說,咱們直播間慢慢聊。
最後給耐心看到這兒的姐妹們一個“太長不看版福利”😂。
👉 幼兒園的娃就踏踏實實只上素養課,小班中班選L1,大班選L2。
👉 一年級的娃可以在L2素養課基礎上,選擇科技藝術競賽課包
👉 二年級及以上的選擇就多了,我的建議是L3素養課+科創競賽課包,全球發明大會賽事的含金量很高。
當然這個賽事對孩子的動手能力也有要求,如果覺得娃動手能力一般,或者娃的繪畫能力比較出色,二年級以上當然也可以選科技藝術競賽課包
素養課和愛迪生計劃是相互獨立的體系可以搭配上,也可以只上素養課,不建議只上愛迪生計劃沒有科學素養底子去衝競賽是很難出結果的。
以上是選課的一些大致思路,直播時候會講更多關於素養課和競賽課的乾貨,記得預約來聽。
明天(週二晚上)踏踏實實講乾貨從培養娃對科學的興趣,到怎麼打好理科基礎,以及拉平科技特長的“資訊差”。
第二場(週三晚上)再上課程連結,會詳細講講課程理念,我為什麼推薦,科學課可以給娃帶來什麼,以及體系課和競賽課怎麼搭配選擇,以及咱們直播間的專屬福利。
前面說了那麼多競賽,最後我還想往回拉一把。
競賽拿名次是一個結果,但一定不是學科學的主要目的。
我們的目的是激發孩子對科學的興趣,培養科學思維,探索問題的能力。
這不僅是在為理科學習打基礎,也是終生受用的軟實力,相信會讓孩子未來的路越走越寬。

好了姐妹們,明天見!
明天我控制好時間,這次不會讓你們熬大夜了!
黛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