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突然,博士大擴招!什麼訊號?

匯率、黃金異動,如何調整財富決策,10-11月政策密集出來,對個人家庭有什麼影響?點選上方預約按鈕⬆️,鎖定本週四中午漢城老師直播
者 | 布語 劍書
時代變了,學歷在縮水,博士卻在拼命擴招。
你知道嗎?從2017-2023年的短短6年間,中國博士生的招生數量幾乎翻了一番:
從8.39萬上升到15.33萬,漲幅高達82.7%。
隨著博士生大幅擴招,社交媒體上關於博士“就業難”的聲音,也越來越多:
同樣的學校和paper,去年還能拿到30萬“安家費”,今年只有10萬;
一線城市高校的教職人滿為患,東部發達省份連地方院校都開始“非升即走”;
杭州市委黨校招聘3名博士生,卻吸引了150名博士前來報名
……
為什麼一邊是不少博士們抱怨畢業難、就業難,另一邊卻是博士招生人數屢創新高?
中國的博士,真的已經過剩了嗎?
就在前幾天,一份重磅檔案出臺,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快推動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傳遞出國家關於博士培養的最新戰略考量,一錘定音。
智谷趨勢觀察到,由中辦、國辦聯手就博士生培養專門發文,極為罕見,很可能是史上第一次。其規格,比2020年舉辦建國以來第一次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還要高,顯示出非同尋常的重視程度。
雖然還沒看到全文,但其中一些最新提法極有“含金量”,可能影響無數博士研究生的培養程序,關係大國博弈,相當重要。
從高層檔案措辭的緊迫感,可以明顯感覺到:中國的博士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近幾年,博士生擴招明顯提速,引起廣泛關注。
從曲線看,2016年以前的博士招生數量漲幅並不明顯,但自2017年起,博士招生人數就以每年萬人左右的數量增長。
今年7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官宣,再次新增831個博士學位授權點,較去年增加近8成。
隨之而來的結果,是很多博士生感覺到,出路似乎越來越窄了。
目前,中國的博士生就業方向,高度集中在高校教師的方向上。北大核心期刊《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一份研究對2015-2020年我國博士畢業生就業去向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博士生在高等院校就業的比例佔據絕對優勢,高達45.55%,位居其次的為醫療衛生單位(佔比16.96%)和科研設計單位(佔比10.25%)。相比之下,博士生在民營企業的就業比例僅佔5%。
大部分博士生的職業規劃是:成為高校教師,未來幾十年裡按照“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的路徑晉升。
然而,高校教職名額的增長已經跟不上博士擴招的速度。
據統計,2023年我國普通本科院校專任教師人數為134.55萬,僅僅比2021年增加了7.25萬個,累計漲幅5.7%。而應屆畢業博士生數量,每年漲幅都超過10%。
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很多高校開始推行“非升即走”:如果新聘的教師沒有在年限內晉升更高階職稱,就不再續聘。這種淘汰制度,正在從雙一流蔓延到普通高校,據《瞭望》週刊報道:
南方一高校曾以“特聘研究員”“師資博士後”等名義,6年引進8000餘人,但只有一小部分能留下;一所“雙一流”高校的二級學院每年新進博士二三十名,但晉升副高的名額僅兩三個……
特別是前幾年因為上岸容易,扎堆湧入的馬哲等文科博士,成了“就業難”的重災區。院校編制人滿為患,企業的需求也不對口,只能和本科、碩士生一起去卷考公的賽道。
不少博士出現一種“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態:
既捨不得學術圈相對穩定的環境,又覺得目前高校晉升途徑太困難;既想去企業中闖蕩一番,又擔心自身所學難有用武之地。
這種糾結的現實,讓不少博士進退為難,也形成了媒體和社交平臺上“博士過剩”“學歷貶值”的聲音。
然而,從博士培養的資料對比來說,中國博士總體數量並不算多。
根據教育部的資料,2020年中國的普通高校畢業生中,博士生僅僅佔約0.8%;而美國高等教育中,博士生佔比約為6%。每百萬人口中,我國擁有博士學歷的人數僅有600多人(2021年),而美國早已經超過1萬人。
那麼,美國每年畢業的博士約5萬多人,為什麼很少聽到有人吐槽“博士過剩”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大量的高學歷人才,都進了科技創新企業。
事實上,學術圈早已不是美國博士生的就業首選。
2002年,美國有52%的博士畢業生選擇進入學術界,到2022年,這一比例已經下降到33%。
與此同時,美國博士生在工商企業就職的比例則翻了一番,從2002年的24%上升到2022年的48%。
美國很多頂尖大學如斯坦福大學和UC伯克利,在研究成果向市場轉化上已經非常成熟。據福布斯報道,至少有 35 位美國億萬富翁在投身商界之前獲得了博士學位。
比如,“科技狂人”埃隆·馬斯克本身就是斯坦福的輟學博士,而他旗下特斯拉和星鏈的高管裡更是博士如雲。正是依靠海量的高階人才,美國頂級企業才有如此旺盛的創新活力。
相比之下,中國的博士到企業就業比例,還是不夠高。據教育部的資訊,2023年我國應屆博士畢業生達到7.52萬人,其中,到企業就業的比例連續三年上升,超過1/5。
很多企業,也不太願意招博士生。據智聯招聘釋出的一份就業報告,2024年碩士、博士畢業生中,只有44.4%收穫offer,相比之下大專生的offer獲得率,竟然高達56.6%。
原因有很多方面:博士期望待遇過高、年齡也不具備優勢,等等。但也有一部分的原因,是中國的博士往往是按照學術發展的需求去培養的,鼓勵做基礎研究,走出象牙塔後和企業的需求不匹配。
大國競爭也是人才的競爭。這些問題,也開始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著力解決。
此次中辦、國辦聯合釋出的《關於加快推動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把博士生培養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開宗明義指出: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國民教育的最高層次,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關鍵支撐。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定位。2020年中國第一次召開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後,曾由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出臺了一份“關於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其中就沒有出現“國家創新體系”的表述,也沒有專門就博士研究生培養做出安排。
相比之下,中辦、國辦的重磅檔案,還明確提出,要打造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博士研究生教育體系,加快建設世界重要博士研究生教育中心,瞄準了三大目標:
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周光禮就點評說,隨著中美戰略博弈的加劇,必須以超常規方式加快培養和超前儲備高層次人才,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近年來,中國新增博士培養的特點非常鮮明,一是強化理工農醫類以及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二是大幅提高專碩和專博的比例,更關注在專業領域的實際應用。
2020年,教育部就曾透露,理工科博士佔比高達79%。
在今年新增的碩博授權點中,專業學位博士點增加了351個,增幅達到86.2%。新增博士學位點較多的高校中,大多申報的也是專業學位博士點。獲批的專業學位博士點中,材料與化工數量居首,透過率63%為最高;其次為電子資訊、資源與環境、生物與醫藥。新增學位點數量前十的博士專業學位中,排名前八的都歸屬於工學門類。
可見,在中國瘋狂押注理工科的路上,博士人才扮演了關鍵的角色。他們的未來除了高校、科研院所,還有大量人才的出路,應該在科技創新企業。
對於這一點,教育界的專家大拿們,其實早就形成了共識。
北京大學中國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陳洪捷介紹,目前我國3萬多億元的研發經費中,近80%在企業,企業研發工作需要大量高水平的研究人員,提升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佔比,有助於培養更多具備技術創新和產業應用能力的人才,滿足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
清華大學研究生院院長梁瓊麟也說,當前我國博士研究生學科專業佈局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支撐國家基礎科學研究的原始創新和“卡脖子”技術的重大突破不足、國家急需緊缺人才的規模化培養還不夠有力。
事實上,隨著中國產業升級的步伐加快,科創企業對於高階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將會持續湧現,留給博士們發揮的空間也會更加廣闊。
中央定調了,這步棋很明確:
讓這個國家最頂尖的人才,投身到產業的最前沿中去。
時代變了,作為中國“最有知識含量”的群體,在讀的61.2萬博士們不會缺少隨機應變的能力,更早行動的人,才能在大變局中把握紅利。
象牙塔不是避風港,去風口浪尖搏擊,大展身手,才不負讀了20多年聖賢書。
中產必須要調整預期了。樓市救市、地緣關係、整個社會的變化,都影響我們每一個人的決策。
加入智谷趨勢內部研判,每週收穫一次對世界資訊的認知與獨到判斷,胡潤TOP10的智谷趨勢 三十多位研究員 輔助大家,去理解資訊背後的趨勢和本質變化。
中文網際網路正在消失,千萬別讓自己成為那個代價。
現已漲價至299,前50人減免100元
付款後停頓3秒,新增您的專屬通訊官
參考資料:
1.南方週末 新設博士點激增80%:擴招背後的邏輯與挑戰
2.中國新聞週刊 2024年,博士含金量“縮水”?
3.澎湃新聞 一口氣新增兩千多碩博點 研究生會激增嗎?
4.青塔 中國大學擴招史:大擴招改變了什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