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們常常在追問人生的答案,彷彿那是某種遙不可及的智慧結晶。但其實,有些真相樸素得近在眼前,只是我們太習慣視而不見。
作家梁曉聲卻不一樣——他不迴避現實的粗糲,也不美化生活的艱辛,把那些難以言說的道理,說得坦率、清晰、近人。
他用文字告訴我們,人生需要一點哲學的高度,也需要一些生活的方法;需要思考命運的邏輯,也需要學習與世界溫柔相處。
那些看似普通的字句,往往藏著我們繞了半生才恍然大悟的答案。


本文選自《人活著》
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1
所謂“人生的意義”,它至少是由三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純粹自我的感受;一部分是愛自己和被自己所愛的人的感受:還有一部分是社會,以及更多有時甚至是千千萬萬別人的感受。
當一個青年聽到一個他渴望娶其為妻的姑娘說“我願意”時,他由此頓覺人生飽滿,有意義了,那麼這是純粹自我的感受。愛迪生之人生的意義,體現在享受電燈、電話等發明成果的全世界人身上;林肯之人生的意義,體現在當時美國獲得解放的黑奴們身上。

愛迪生的照片(大約1922年)
如果一個人只從純粹自我一方面的感受去追求所謂人生的意義,那麼他或她到頭來一定所得極少。最多,也僅能得到三分之一罷了。但倘若一個人的人生在純粹自我方面的意義缺少甚多,儘管其人生作為的性質是很崇高的,那麼在獲得尊敬的同時,必然也引起同情。這是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失衡。
權力、財富、地位、高貴得無與倫比的生活方式,這其中任何一種都不能單一地構成人生的意義。而勇於擔當的人,即使卑微,對於愛我們也被我們所愛的人而言,可謂大矣!因為他盡到了自己的責任,他承擔起了屬於自己的義務。這樣的人,儘管平凡渺小,但值得欽佩。

圖/電視劇《人世間》
2
人活著就得做事情
只是有些事更值得
古今中外,無一人活著而居然可以不做什麼事情。連嬰兒也不例外。吮奶便是嬰兒所做的事情,不許他做他便哭鬧不休,許他做了他便乖而安靜。廣而論之,連蚊子也要做事——吸血;連蚯蚓也要做事——鑽地。
一個人一生所做之事,可以從許多方面來歸納——比如善事惡事、好事壞事、雅事俗事、大事小事,等等。世上一切人之一生所做的事情,也可用更簡單的方式加以區分,那就是無外乎——願意做的、必須做的、不願意做的。
古今中外,上下數千年,任何一個曾經活過的人們、正在活著的人們,他們的一生,皆交叉記錄著自己願意做的事情、必須做的事情、不願意做的事情。即將出生的人們的一生,註定了也還是如此這般。

圖/電視劇《人世間》
我們還是瞭解一下自己,亦即這世界上大多數人的人生真相吧!我們必須做的事情,首先是那些意味著人生支點的事情。一旦連這些事情也不做,或做得不努力,我們的人生就失去了穩定性,甚而不能延續下去。
比如每人總得有一份工作,總得有一份收入。於是有單位的人總得天天上班;自由職業者不能太隨性,該勤奮之時就得自己要求自己孜孜不倦。這世界上極少數的人之所以是幸運的,幸運就幸運在——必須做的事情恰恰也同時是自己願意做的事情。
大多數人無此幸運。大多數人有了一份工作,有了一份收入就已然不錯。在就業機會競爭激烈的時代,縱然不是自己願意做的事情,也得當成一種低質量的幸運來看待。即使打算擺脫,也無不掂量再三,思前慮後,猶猶豫豫。
因為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整日必須做的事情,往往不僅關乎著自己的人生,也關乎著種種的責任和義務。比如父母對子女的,夫妻雙方的,長子、長女對弟弟、妹妹的……這些責任和義務,使那些我們尋常之人必須做的事情具有了超乎於願意不願意之上的性質,並隨之具有了特殊的意義。這一種特殊的意義,縱然不比那些我們願意做的事情對於自己更快樂,也比那些事情顯得更重要、更值得。

圖/電視劇《人世間》
3
自從金錢開始介入人類的生存形態那一天起,人類的頭腦便開始產生著對於金錢的思想或曰意識形態了。它們一而再,再而三地呈現在童話、神話、民間文學、士人文學、戲劇以及後來的影視作品和大眾傳媒裡。它們的全部的教誨,一言以蔽之,用教義最淺白的“濟公活佛聖訓”中的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死後一文帶不去,一旦無常萬事休。”
數千年以來,“金錢文化”對人類的這種教誨的初衷幾乎不曾絲毫改變過,可謂諄諄復諄諄,用心亦良苦。只有在現當代的經濟學理論中,才偶爾涉及人類與金錢之關係的真相,卻也每每幾筆帶過,點到為止。

宋代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那真相我以為便是——其實人類之大多數對金錢所持的態度,非但不像“金錢文化”從來渲染的那麼一味貪婪。細加分析,簡直還是相當理性、相當樸素、相當有度的。
奴隸追求的是自由。詩人追求的是傳世。科學家追求的是成果。文藝家追求的是經典。史學家追求的是真實。思想家追求的是影響。政治家追求的是穩定……
而小百姓追求的,只不過是豐衣足食、無病無災、無憂無慮的小康生活罷了。倘若是工人,無非希望企業興旺,從而確保自己的收入能夠養家度日;倘若是農民,無非希望風調雨順,畝產高一點兒,售出容易點兒;倘是小商小販,無非希望有個長久的攤位,稅種合理,貨不積壓,薄利多銷……

電視劇《人世間》截圖
歸根結底,愛國主義——正是由這一種人對金錢相當理性、相當樸素、相當有度,因而相當良好的感覺來決定的。
觀點資料來源:《人活著》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