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愛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在傳統故事裡,路人都叫張三、李四、王二麻子,短影片裡的男主人公都叫大壯、小帥、阿強,女主人公叫小美、翠花,有的時候甚至直接叫作女人。黑社會叫喪彪,小嘍囉是卡拉米,所有的理髮師都叫託尼,隔壁住的那個人永遠姓王。
理想故事的誕生
2024.12.21 廣州
大家好,我叫施愛東,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這些年一直從事故事研究。
今天我要跟大家討論的話題是故事的套路。對於一個講故事的人來說,首先得明白有哪些套路,他才知道如何利用、改良甚至規避這些套路。
我們所熟知的最典型、最瞭解故事套路的人是金庸,最瞭解故事套路的公司是迪士尼,迪士尼的所有電影都是按照套路來講故事的。
當下無論是影視劇、謠言還是短影片,其實都包含著民間故事的特點。我們做民間文學研究的人會注意它們與民間故事之間的淵源,而且民間文學很簡單,很容易總結出明確的規則。
故事的預設:
固定角色與結局
我們首先來看故事的一般特徵。
密閉時空中的語言遊戲
什麼是故事?所有故事都是發生在密閉時空中的一種語言遊戲,一切人物及其行為的因果都落實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中。講一個故事就像下一盤棋,所有棋子都是固定的,每一個角色應該如何行動,都有一定的遊戲規則可循。
金庸小說就是一個封閉的世界,故事都發生在一個武俠世界中。你永遠不知道其中的人物靠什麼謀生,因為這些東西跟武俠無關,所以都被他排除在故事之外。這些人行走江湖幾十年,連一個行李箱都沒有,揹著一個簡單的包袱就出發了。
故事角色之間的關係也是固定的。故事裡不能出現多餘的、沒有功能的角色,而且一般只考慮主要角色之間的關係,不考慮吃瓜群眾。
典型的比如《竇娥冤》,竇娥受了天大的冤屈,她發了一個詛咒,要大旱三年、六月飛雪。你想一想,這傷害得了那些貪官汙吏嗎?受傷的都是普通老百姓。

又比如在《白蛇傳》中,白娘子為了救許仙,水漫金山,她不關心老百姓的萬畝良田怎麼辦。同樣地,《水滸傳》中的李逵在劫法場時,拎著兩把大板斧殺紅了眼,見人就殺。很多評論者會說,李逵這樣做還算是英雄好漢嗎?他一點人文關懷都沒有。
事實上這類評論完全不懂得民間故事的規則。故事中有一個原則叫作倫理懸置,只考慮主角之間的關係,不關心他們的行為對其他人的影響。
民間故事通常都很短,所以也不能出現沒有意義的行為。
比如《漁夫和金魚的故事》,開頭只需要交代漁夫去海邊打魚,三網都沒有中,最後一網打到一條小金魚,這就夠了。它不會交待漁夫早上幾點起床、早餐吃什麼、出門前怎麼跟妻子告別、如何整理漁具等等,這些在故事裡都屬於無關情節的無效行為。
同樣,故事裡也不能出現沒有作用的道具。契訶夫曾經說過,當劇幕拉開的時候,如果牆上掛著一支槍,劇終前它一定要拿下來用一次。如果這支槍直到劇終都沒有響,它掛在這裡就是多餘的。
四種主要角色
上面說的是故事的一般特徵,接下來我們進入故事的角色設定。故事裡的角色看起來有很多種,其實總結起來最重要的只有四種:主人公、出題者、神奇助手和攪局者。
故事一般圍繞主人公的命運展開,遵循主角優先的法則。
出題者就是給主人公制造麻煩的角色,按照價值型別,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加害者,他可能是魔鬼、巫婆,也可能是背叛主人公的兄弟等等。
還有一種是考驗者。比如主人公的父親對主人公說,我想要一個金蘋果,你到遙遠的某地去給我摘一個,這個父親就是考驗者。再比如主人公想娶一個公主,國王說,想娶我的女兒得完成三項任務,這個國王也充當了一個出題者。
出題者通常是比主人公更加強大的角色,只有這樣主人公才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去完成任務,最終以弱勝強。如果由一個比主人公弱小的人來出一道難題,就像一個小學生給大學生出題,即便這個大學生完成了,他也不光彩。
第三種角色是神奇助手。正因為主人公比較弱小,他為了戰勝對手就需要一個神奇助手。比如為主人公提供寶物、寶馬、寶劍的角色,或者給主人公提供建議,甚至直接賦予他神奇的能力。
菩提祖師就是一個神奇助手,他讓孫悟空擁有了七十二般變化。同樣,東海龍王也是一個神奇助手,他給了孫悟空金箍棒。
第四種叫作攪局者。如果遊戲按照正常流程走到了一個難以推進的境況,這時就需要有人來攪亂這個局面,把它推向故事講述者想要的方向。
這類角色往往比較搞笑,比如《西遊記》裡的豬八戒,他會因為好色而犯錯。《水滸傳》裡有好酒的李逵,他一喝酒就會闖禍,一闖禍就把局面打亂了。

瞭解了這四種角色型別,我們再來回想一下《射鵰英雄傳》裡誰是主人公,郭靖;誰是出題者,有兩類,加害者是歐陽鋒,考驗者是黃藥師;攪局者是誰,周伯通。
所有故事都是難題型故事
瞭解了故事的開頭,我們再來看結尾。民間故事的結局通常都是事先設定好的,因此情節都只是通往預定結果的過程。
梅蘭芳曾經說,過去的戲曲都是才子佳人戲,落魄的才子去趕考,終於中了狀元,然後回到家鄉娶了佳人。這樣的故事膩味極了,可是為什麼變不了呢,因為老百姓喜歡。

1950年代搞戲劇改革,著名戲曲家陳仁鑑帶著團隊到鄉村演戲。他們演完一個悲劇後,演員已經在臺上三鞠躬,謝幕謝了三次老百姓都不走。他們說故事還沒完,壞人沒有得到懲罰,好人卻死了,這叫什麼戲呀?你們這怎麼演的呀?
他們趕緊加演了一場,讓這個好人死而復活,讓壞人得到懲罰。這樣老百姓才心滿意足,拉著演員們到家裡吃夜宵。當然了,演反角的演員沒有夜宵吃。
民間故事表面上分為很多型別,但是在總體形態上都屬於同一種,就是難題型。
大家可能會問,比如最著名的民間故事《孟姜女》中有什麼難題?
這個故事中難題很多,孟姜女千里送寒衣,要尋找丈夫萬喜良,這是第一個難題。當她終於找到了,卻發現丈夫已經死了,葬在長城腳下,於是才有哭倒八百里長城。這是她對第二個難題的回應,也就是要報仇。
對於聽故事的老百姓來說,這個結果還不夠。因為是秦始皇築長城才害死了萬喜良,這個仇要找秦始皇報。講故事的人只好讓秦始皇愛上孟姜女,孟姜女說如果你要娶我就得給萬喜良披麻戴孝,完成三項任務。秦始皇一一照做,但等他做完了,孟姜女就跳海自盡了。
一般故事講到這裡就結束了,可是還有很多老百姓不滿意。因為秦始皇只是披麻戴孝而已,這個王朝並沒有被推翻,故事還得繼續往下講,得把這個難題解決得更加完善。
於是有了孟姜女跳海後被龍王收為義女的情節。龍王告訴孟姜女,秦始皇有一條趕山鞭,你去把它偷回來。於是孟姜女又回到秦始皇身邊,說我願意嫁給你。
一年後她把趕山鞭偷到手,回到海邊卻發現自己懷孕了。那怎麼辦呢,這個孩子也不能帶回龍宮,她就把孩子生在了海灘上。這個孩子如果經受了日曬雨淋,恐怕很難成活。這時天上來了很多鳥用羽毛蓋住了孩子,保護了他。
一個姓項的老頭收養了這個孩子,因為他身上蓋著羽毛,所以給他取名項羽。大家知道,項羽率領軍隊推翻了秦始皇的王朝,這個仇終於報了。難題徹底解決了,老百姓滿意了,故事這才結束。
故事情節:
製造衝突,推動轉折
上面是故事的一般特徵和預設,接下來要講如何設定故事的情節。
在文學作品中,情節是展現人物性格和事物發展的生活過程,但民間文學把情節定義為主人公的狀態或者整個局勢的改變,也就是轉折。
要發生轉折就一定要製造矛盾和衝突。在現在的電視劇和短影片裡,為什麼人物總是要說出最容易刺激對方的話?因為如果他們都好好說話,理性地坐下來認真交談,矛盾消失了,也就沒有故事可講了。
在元情節內出題、解題
現在的短影片裡還保留著許多民間故事中的古老情節。
刷抖音的朋友可能看過這樣的影片:一個小夥子出去打工賺了幾十億(短影片都傾向於誇張和極化),回村時故意穿著一套工服。快到村裡時遇上了前女友,而且前女友跟他的一個大款同學在一起,這對情侶對這個小夥子極盡羞辱。遭到羞辱後,這個小夥子不會告訴他們自己已經發財了。
這時突然來了一個車隊,有寶馬、賓士甚至還有勞斯萊斯,一個西裝筆挺的年輕人走下來,畢恭畢敬地說,董事長,我們來晚了,請問有什麼吩咐?這個小夥子就說,你現在就把給他們公司的投資全部撤回來。於是他的同學和前女友瞬間就變成了窮光蛋。

這樣的故事很俗套,但是點選率非常高,數量也特別多。大家想一想,這類影片跟民間故事中窮女婿和老丈人的故事是不是很像?
窮書生中了狀元之後不騎馬坐轎,非要穿著趕考的衣服回來被老丈人嘲笑。最後敲鑼打鼓的報喜隊伍來了,他這個時候才換上官服,對老丈人進行一番羞辱。
這兩個故事表面上看起來很不一樣,但是它們骨子裡的結構一模一樣,幾千年都沒有變化。這恰恰說明,越是俗套的情節,越包含著一些堅固的底層邏輯,越可能成為恆久不變的套路,我們把它叫作元情節。
所有民間故事中,最重要的元情節是這樣的:主人公接到一項挑戰或任務,透過艱難奮鬥戰勝了對手、完成了任務,最後得到了獎賞。
在這個元情節中,還可以不斷地插入二級情節、三級情節來設定轉折和衝突,也就是在主人公的初始條件和最終目標之間設定障礙。每個障礙都包含出題和解題兩個方面,而且可以不斷地出題、不斷地解題。
舉個例子,《求好運》的故事在全國各地都非常流行:有個小夥子窮到連褲子都沒得穿,有人建議他到西天去問佛祖為什麼他這麼窮,什麼時候才能娶上媳婦。
這個小夥子就出發了,路過一個財主家,財主跟他說,小夥子,我有一個很漂亮的女兒,可是從小就不會說話,你能不能問問佛祖,她什麼時候能說話。小夥子答應了。再往前走,路過一個大戶人家,又要他幫忙問佛祖,為什麼家裡的梨樹只開花不結果。小夥子說,行,我幫你問。
他又往前走,被一條大河攔住,無計可施的時候來了一隻烏龜。烏龜說,小夥子,我可以渡你過河,前提是你要幫我問一下,我在這裡渡人已經渡了1000年,什麼時候才能變成一條龍。小夥子答應了。
終於到了西天,佛祖說,我這裡有一個規矩叫“問三不問四”,每個人最多隻能提三個問題。這就給小夥子造成難題了,因為他已經答應了三個人。
最後小夥子決定不問自己的問題了,只幫答應的三個人問。問完了往回走,過了河,小夥子告訴烏龜,佛祖說你太貪財,你把嘴裡的夜明珠吐出來就能變成龍。烏龜把夜明珠送給了小夥子,自己就化龍上天了。
他繼續往回走,經過大戶人家,告訴那家主人把樹下的金子挖出來,梨樹就能開花結果。那人一挖果然有金子,就把金子送給了小夥子。
小夥子揹著金子和夜明珠,快到財主家的時候碰到了一個姑娘,姑娘一見他就轉身跑回屋裡說,爹,上次問路的小夥子回來了。財主趕緊出來,小夥子告訴他,佛祖說你女兒看到她的親老公就能開口說話了。財主一聽,剛才女兒已經叫爹了,只好把女兒嫁給了小夥子。於是小夥子自己的問題也解決了。
這個故事裡其實有兩個遊戲規則,出題的規則是隻能問佛祖三個問題,解題的規則就是好心得好報,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出題和解題兩方面的規則結合起來就把這個故事講完整了。
再看一個例子,《西遊記》有九九八十一難,其實它是不同故事的串聯。瞭解了遊戲規則後,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孫悟空每次降服妖怪後都要把寶貝交回給領導,他自己一樣也沒留下。因為每一個回合都有自己的遊戲規則,上一回合的寶物在下一回閤中不再適用。
出題、解題都有遊戲規則
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問題是,講故事時怎樣設定遊戲規則。
故事的遊戲規則可以分為兩種:通則和特則。通則就是通用於所有故事,不需要特別交代的規則,特則即特地為這一個故事而設定的規則。
民間故事的通則可以分成三種,神性規則,生活邏輯,以及語言和能力的設定。
先說神性規則。對於神、鬼、精怪、夢、神諭等事物,有一套不用解釋的、聽者預設的遊戲規則。
比如在龍王傳說中,龍王下雨需要聽從玉皇大帝的旨意。玉皇大帝會下一個紅標頭檔案,規定某地某時某刻要下多少雨,如果下多了或下少了,龍王就會受到懲罰。《西遊記》裡魏徵斬涇河龍王,就是因為龍王違反了這個遊戲規則。
再說生活邏輯。比如在《阿凡提的故事》裡,阿凡提向財主借了一個鐵鍋,還的時候還回一大一小兩個鐵鍋。財主問怎麼多出了一個鍋,他說小鍋是你們家鍋生的孩子。財主當然很高興,下一次阿凡提來借鍋就借給了他一口銀鍋,阿凡提也還了一大一小兩個銀鍋,這個鍋又生孩子了。
第三次財主借給阿凡提一口金鍋,結果他遲遲不還。過了很久,財主碰到阿凡提,說我們家的金鍋你還沒還呢。阿凡提說,哎呀,我都沒臉見你,你們家那口金鍋難產死了。財主說,鍋怎麼會死呢?阿凡提說,鍋都能生孩子,為什麼不會死呢?它是有生命的呀。財主氣得說不出話來。這個故事就利用了普通的生活邏輯。
第三種通則是故事中的角色所使用的語言和能力的設定。方言會限制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可是故事裡沒有這樣的障礙。金庸小說裡的人物走南闖北,走到哪裡都沒有溝通障礙,因為故事預設了語言之間都是相通的。
人物的能力也會透過名字加以暗示。比如金庸小說裡的任我行、東方不敗聽起來就武藝高強,而勞德諾這樣的名字一看就是個窩囊廢。
特則也有三種,一個是神設定的規則,比如我們剛才說的“問三不問四”,它只在這一個故事裡出現。其次是故事角色設定的規則。比如在一個故事裡,國王要求大臣在三天之內交出一個公雞蛋,否則就要殺頭。
還有一種是講述者自己設定的規則,它往往容易被我們忽視。比如在剛才的阿凡提故事裡,講述者預設的一個規則就是財主很講道理。如果財主不講道理,一定會拉著阿凡提去打官司,不管前面借鐵鍋和借銀鍋是怎麼回事,借了金鍋就得還一口金鍋。
但是財主沒有這麼做,他特別講道理。反而阿凡提是一個坑蒙拐騙、不講道理的人。如果不把財主設定為一個講道理的人,這個故事就沒辦法達到讓阿凡提懲罰貪婪的財主的目的。
打破規則,把故事講下去
按照正常的生活邏輯發展,當使用這些規則都無法實現轉折時,就需要突破規則。
第一種是偶遇和巧合,無巧不成書。偵探故事或電視劇中,主角破案遇到瓶頸、毫無頭緒時,一定會遭遇一件事或一個物件使他突然靈光一閃,意識到它與案件的關聯,案件就迎來了新的轉機。
金庸也經常利用巧合來推進故事。金庸小說中主人公經常透過偷聽獲取很多資訊,而且房間裡的壞人在前面的聊天中都不說重要的事,等到主人公來偷聽了,他們才開始從頭講起,好像這些秘密就是要講給主人公聽的。

第二種打破規則的方式是誤解和犯錯。舉個例子,大家知道梁山伯和祝英臺有一個“十八相送”,祝英臺反覆暗示梁山伯自己是個女孩,可是梁山伯怎麼也聽不懂,我們觀眾都替他著急。但是,他不能聽懂,他聽懂了這個故事就沒有了。
那萬一他聽懂了呢?祝英臺會告訴他,等到桃花開的時候,你一定要來我們家提親。梁山伯說放心,我一定來,他就天天盼著桃花開。
可是祝英臺家有錢,住在山腳,梁山伯窮,住在山頂。山下的桃花開得早,山上的桃花開得遲。等到梁山伯家的桃花開時,山下的桃花早謝了,祝英臺已經嫁給馬文才了。浙江一帶的《梁祝》故事都是這麼講的。
這個故事傳到了廣州、潮州一帶,這裡沒有這麼高的山,講故事的人只好硬生生讓梁山伯忘了約定。

他後來怎麼想起來的呢,故事中說他有一次上廁所時,突然被掉下來的桃子砸中了。他這才反應過來,桃子都熟了,桃花豈不是早就開過了嗎?梁山伯趕過去一看,祝英臺已經嫁人了,他氣得一命嗚呼。直到現在潮州還有一個俗語叫桃子打屁股——一切都過時了。
第三種方式是出現攪局者
。故事按原有邏輯生產不出新情節時,就需要一個攪局者。“半路殺出個程咬金”,這種叫負向的攪局,把事情攪得更糟糕。
另一種是正向的攪局,《西遊記》裡的觀音菩薩就是一例。每次孫悟空降服不了妖怪時要搬救兵,他就去找觀音菩薩。觀音菩薩拿起柳枝一拂,說,孽畜,還不就擒!妖怪就降服了。
在一些情境中,為了情節發展的需要,還可以直接讓規則失效。比如上面講過的《求好運》,既然女孩見到她親老公的時候就能開口說話,她怎麼沒有在小夥子問路時就開口,為什麼非要等到他回來呢?因為那個時候規則還沒有發揮作用,等到他回來才能生效。
講故事要有敘事技巧
在出題和解題之外,還可以透過一些敘事技巧來把故事講得更精彩。
第一個技巧是,講故事時一定要學會儉省。天津師範大學的李麗丹教授在河北的耿村做過調查,這個村子裡的人都會講聊齋故事,她把這些聊齋故事收集和整理後發現,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平均每個故事中有八個人物,而耿村人講的故事中平均只有五個。
也就是說,口頭敘事儉省了很多,把相同功能的人物合併了。我們在讀文字的時候,如果不記得某個人物的情況,可以翻頁找到他首次出場的情境。聽故事時就沒法來回翻頁了,所以故事不能講得太複雜,情節要儘可能地簡單,人物要儘可能地面具化。
比如在傳統故事裡,路人都叫張三、李四、王二麻子,短影片裡的男主人公都叫大壯、小帥、阿強,女主人公叫小美、翠花,有的時候甚至直接叫作女人。黑社會叫喪彪,小嘍囉是卡拉米,所有的理髮師都叫託尼,隔壁住的那個人永遠姓王。
第二個技巧是,在講故事時採用時間和空間上的就近原則。比如我今天要是跟你們講一個發生在唐代長安的鬼故事,你們不會害怕。但是如果我說就在昨天,這個劇場裡出現了一個靈異事件,大家就會覺得很恐怖。
北方有一個《狼外婆的故事》,南方沒有狼,所以傳到了廣州它就變成了《人熊婆的故事》,這說明古代的廣州經常有熊出沒。到了潮州它又成了《豬哥精的故事》,因為潮州那時候野豬特別多,而故事都有就近取材的傾向。
第三種技巧是極化原則,儘量使雙方的矛盾極端化,這在謠言裡尤其明顯。比如《震驚!最常吃的水果居然比砒霜還毒!》,看到這樣的標題,不點開看看你心裡過得去嗎?再比如,《99%的人都不知道,吃了它就一定會得癌症!》,老太太老大爺看了,能不給孩子們轉發嗎?
不懂套路比全靠套路更可怕
我們說了這麼多講故事的規則和技巧,但是故事如果都按照套路來講也會很無趣,看了開頭就能猜到結尾。好的故事講述者一定會設定變數,在傳統的故事套路里進行變通。
金庸寫的蕭峰與馬伕人,在結構上就是傳統的英雄殺嫂的故事,比如有武松殺嫂、燕青殺嫂、石秀殺嫂、張千殺嫂,這些故事的結構都是一樣的。但金庸把蕭峰和馬伕人的故事放在了一個更加廣闊的背景下,包括丐幫內部的鬥爭,甚至是民族和國家的衝突問題,所以我們感覺這個故事具有了更深重的意義。

相對來說,古龍就沒有金庸的文化底蘊,他不大懂得故事套路。古龍的小說里人物太多,他不懂得節制。經常是一個人物好不容易快立起來了,結果一翻頁他就被人噶了。你既然要讓他這麼快死,在前面花那麼多筆墨寫他幹啥?
古龍沒能塑造出一個經典的英雄人物或型別人物。而在金庸小說裡,不論是大名鼎鼎的左冷禪、東方不敗、任我行,還是著名的偽君子嶽不群,一個個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使人印象深刻。
我們瞭解故事的套路,是為了利用和改良,甚至是規避套路,這樣故事才會既好聽又不落俗套。這是我今天要講的全部內容,也是我的著作《故事法則》裡的一部分,希望大家喜歡。
謝謝大家。
▼ 故事千變萬化,總有最優策略;學術叢林生存,也有葵花寶典。點選圖片,下單施愛東簽名版新著《故事法則》《蛋先生的學術生存》
▼ 《孟姜女》《梁祝》流傳大江南北、無序生長,為何總能保持不變的核心?美國大片《尋夢環遊記》《三個老槍手》也有民間故事特徵。點選下單《故事法則》非簽名版
▼ 學派、流派、門派,薪火、香火、祖師崇拜,以民俗的眼光看學術界“三十年目睹之怪現象”。點選下單豆瓣 2024 年度社會紀實圖書《蛋先生的學術生存》
策劃丨恆宇啊
編輯丨雨萱
剪輯丨Chao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