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星期,老週一個在銀行裡做貸款的同學來我們公司坐坐,這幾年每隔幾個月就來聊聊天。老周今年39歲,我下個月過完生日,也35歲了,都說中年人是離返貧最近的一群人,稍有不慎就會資產歸零,甚至負債累累。
老周同學簡單說了幾個中年返貧的事情:有位男士,一上來就搞餐飲連鎖店,把深圳幾套房子都抵押,套了幾千萬出來,結果經營不善,房子被法拍了。
另一位是女士,她老公走了,留下一堆事業和5套深圳的房子,原本自己可以帶著孩子躺平過日子了,但她捨不得那些事業,又不擅長經營,把公司乾沒,還把五套房子賣光賠掉了。還有一位貸款買房子,還不上,房子要被法拍,最近鬧著要去醫院開抑鬱症的證明……

大部分人在生活中努力保持體面,只有在銀行人的資料裡,才能知道每一份體面背後的不容易。老周同學和我們說了些容易中年返貧的情況,我簡單總結一下,給大家提個醒:
比如房貸、孩子教育或者留學超過家庭收入一半的。非體制內的普通工薪家庭,還要面對35歲職場危機、大齡就業難、AI時代謀生技能快速貶值等情況,一旦有了債務危機、或者家裡沒有一定的儲蓄,就崩塌了。
比如重倉炒股票,盲目開加盟店。創業沒有想象中那麼容易,尤其是all in那種,一不小心就會把畢生積蓄賠光。
賺錢的頂樑柱沒有配置商業保險,抗風險能力太低,一場病一個意外就能擊垮一個家庭。
最怕遇到大病情況,可能還需要夫妻其中一方請假或辭職照顧老人,當家庭只剩一個勞動力、上學的娃、還有個病人,錢就像流水一樣,不經花。
賺多少花多少,根本沒有儲蓄,一旦失去收入,別說還債,生存都是問題。
聽他說完了那些真實的事情,真的很唏噓。辛苦累積十幾年,稍有不失就容易失去一切。對中年人來說,比起如何搞錢,防止返貧更重要。
針對這個問題,我問了DeepSeek,怎樣預防中年返貧,它給了我一些很關鍵的方法,結合身邊朋友和自己的情況,整理了中年返貧的破局方法:
公司妹子的表哥就是長期喝酒應酬,結果在酒局中風,雖然搶救過來,但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人照顧。看病和後續的康復治療,都需要花大錢,雖然公司有賠償一定的金額,但對於上有老下有小,兩個孩子讀書、還有房貸的普通家庭來說,頂樑柱倒了,就是天塌了。

人到中年,身體健康就是最大的財富,不要超負荷工作,不要做損害身體健康的事,保持運動,身體有不舒服,及時看醫生,不要硬扛,多想想家人和孩子。
人是不能和趨勢抗衡的,35歲危機、AI智慧取代人工也到來了,多點留意身邊的賺錢渠道和資訊,不能一碗飯吃到老,每三年更新核心技能(比如養老行業、AI智慧是大趨勢,看看有什麼可能,比如考個護理證書、學習AI使用等)。

做好本職工作,下班後小成本地嘗試副業。認識的一個媽媽,廚藝很棒,去年嘗試的一個上門做飯的副業,做得還不錯,週末接一些家庭聚會的單子,一個週末多的時候能接三四單,雖然累,但對於沒有太多賺錢渠道的人來說,也是個不錯的副業思路。
中年危機說白就是債務危機,多攢錢,降低負債才是王道。別亂投資、別高槓杆,尤其在市場不穩定或管理經驗不足的情況下,很容易導致資金損失、破產甚至負債。就算想開店,也不要all in,先小成本嘗試,擺攤、家庭作坊、或線上渠道,不要上來就加盟、開連鎖店。
普通家庭不要過度投資孩子的教育,不是盲目砸錢雞娃,孩子就能上名牌大學、畢業就能走上人生巔峰的,普通人家庭除了在能力範圍內給孩子好的教育,更需要重視培養孩子的是獨立能力、良好學習習慣、善良堅強勇敢的品質。
為應對失業、疾病等突發事件,每月存下收入的30%(具體比例可根據家庭情況制定),將其存入專門的賬戶,養成強制儲蓄的習慣,不得隨意動用這筆錢,一般五年內可完成儲備。
當儲蓄達到一定金額後,再去考慮低風險的投資產品,比如定期、國債,不要盲目學別人炒股,人賺不了認知以外的錢,踏實合理規劃每一分錢,才是工薪階層積累財富的重要手段。
夫妻雙方至少保證一人有穩定的現金流;家庭頂樑柱考慮配置商業險(壽險、重疾、百萬醫療等保險,根據家庭收入情況而定),給父母、孩子配置保險,比如農村的合作醫療、孩子醫保、意外險(這些花錢不多,但能兜底,減輕醫療負擔)。
中年的危機,就在於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缺乏準備,當你沒有足夠的抗風險能力,所謂的“穩定”就會像泡沫一樣,悄然崩塌。不管是中產還是普通工薪階層,都要有危機意識,腳踏實地,重視現金流和資產積累,步子慢一點不丟臉,能安穩挺過中年,比什麼都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