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談及低齡留學,人們往往將重點放在家長的陪讀安排上,似乎默認了這是保障孩子順利適應海外生活的最佳選擇。
但是我們卻忽視很多小留學生並非都能有家長陪伴左右,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選擇了寄宿家庭。
對於許多遠赴海外求學的孩子來說,寄宿家庭是他們踏入陌生國度的第一個“家”。
這個“家”的意義遠遠超出了提供住處本身。
它是孩子在語言、文化、飲食等方面與陌生環境對接的第一個陣地,也是他們在學習之外感受到情感支援的重要來源。然而,現實卻往往充滿挑戰。
寄人籬下的辛酸史
博主@Lacy_JD曾經是一位小留學生,她最近分享了自己在寄宿家庭的辛酸史。
15歲時,她獨自來到加拿大讀高中,因為未成年,需要寄宿在當地家庭,經歷了幾段複雜的寄宿生活:
第一個寄宿家庭是一位單親白人母親帶著兩個小男孩。小男孩淘氣無禮,不僅拉扯她的頭髮,還擅闖房間,闖禍後讓她背鍋。
吃的都是廉價的白人飯,女主人卻會偷偷給自己孩子買麥當勞,而她只能吃剩飯,導致她經常要和朋友下館子。

更過分的是,女主人為了“安全考慮”,甚至要求她因為前夫探望而要求博主“臨時搬出去”。
後來,家裡又接收了一位墨西哥女生,偷東西、不講衛生的行為讓她來加拿大的第一年就充分感受到人性的惡。

第一家合約結束後,homestay中介就給安排了一家南亞裔夫婦和兩個女兒。雖然只是短暫的臨時寄宿,但飯菜可口,人也友善,讓她感到難得的輕鬆和溫暖。
第三家是一對白人夫婦帶著三個青少年,體驗感比第一家要好,但這家是素食主義者,飲食單調讓她難以適應。偶爾外出吃飯,也引發女主人的不滿。
暑假期間,她被要求打掃房間,溝通不暢導致關係更加緊張。最終,她單方面通知中介要搬走,並退出了寄宿系統。
後來透過熟人介紹,她搬進一對華裔移民夫婦家中,他們孩子已成年,這對夫婦接納她更多是為了熱鬧。
飲食精緻且營養均衡,每週末還帶她一起外出用餐。這段寄宿生活溫馨愉快,她一直住到高中畢業,與這家人至今保持聯絡。

寄宿家庭只不過是一場生意
另一位留學生的寄宿經歷同樣曲折。
博主@隔岸觀火 第一家寄宿家庭是一對大學輔導員和會計的夫婦,家裡還有五個孩子。剛開始一切還好,但沒多久就發現了不少問題。
他和另一箇中國學生住在一個房間,那個室友幾乎24小時都在跟女朋友語音聊天,玩槍戰遊戲也不戴耳機,聲音大得讓人受不了。
他試著和對方溝通,但也沒用,最後室友搬走了。

寒假回來後,他發現自己的房間被從二樓的雙人間搬到了樓下的小單間,甚至在未通知的情況下將他的東西亂堆在一起。
面對第二天的課程壓力,他雖憤怒卻無力抗爭,只得選擇默默忍受。第二學期,他的生活稍有改善,因為搬進了單間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可是整個寄宿家庭的氛圍冷漠而功利,即便他每次回國都用心準備禮物,也換不來家一般的溫暖。
暑假回來時,他被告知房間又換了,還給他安排了新室友。
他問住家為什麼不讓他們自己兩個孩子住雙人間,得到的回答是不能這麼做。沒多久,他和新室友也開始有了矛盾。
後來他才知道,住家故意這樣安排房間,之前的巴西室友和第一位室友也因為吵鬧搬走,接著換了他和第二個室友住,最後兩人也各自搬走了。
這一切讓他明白,寄宿家庭其實就是為了賺錢,直到後來他換到了一個新的家庭才讓他對寄宿生活有新的看法。

這位住家爸爸的四個孩子早已成年獨立,他在金融危機前曾非常富有,但經濟狀況改變後,他仍熱心接待小留學生,甚至之前多年都不收取任何費用。
接觸下來,這位住家爸爸用真誠的關愛和細緻的陪伴讓他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而非一門“生意”。
比如知道他沒體驗過射擊,親自帶他去靶場;為他的生活問題提供建議,解決困難;平日雷打不動晚上不出門,卻在他生日當天破例,深夜出門買蛋糕和禮物;在外遭遇歧視時,毫不猶豫為他出頭;帶他品嚐當地特色美食,介紹美國文化…
即使他後來升入大學,兩人仍保持緊密聯絡。今年,住家爸爸暫時移居泰國,他特意飛去探望。

選擇寄宿家庭,就像開盲盒
寄宿家庭,就像開盲盒。只有真正住進去,融入他們的日常生活,你才會知道背後的真實樣貌。

圖源:小紅書@煉奶炸饅頭

對於尚且年幼的孩子來說,寄宿生活無疑是一場巨大的挑戰。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小留學生選擇赴美就讀高中,根據美國法律規定未成年人不能獨立在校外租房。
在全美約2.7萬所私立學校中,90%為走讀學校,走讀學校是美國私立學校的主流。
除了部分孩子順利進入寄宿學校,一些有能力的家庭親自到美國陪讀之外,選擇走讀學校的小留學生幾乎都需要入住寄宿家庭。
不少家長在討論寄宿家庭的帖子下表示擔憂,不敢讓孩子獨自一人到國外寄宿在陌生人的家。

事實上,透過正規途徑選擇的寄宿家庭一般是可靠的。
通常,寄宿家庭是透過留學中介或學校安排的。家長們傾向於選擇留學中介聯絡住家,這樣可以與住家保持更緊密的溝通。
一般來說,中介或學校會推薦2到5個家庭供學生和家長挑選,每一個寄宿家庭都需要透過合法的審查程式,確保資格和可靠性。
在寄宿生活中,孩子會遇到各種挑戰,例如適應不同的文化背景、與寄宿家庭成員建立良好關係、處理日常瑣事等。

這些經歷雖然可能會帶來短暫的不適,但從長遠來看,是孩子獨立生活能力、情商以及問題解決能力的重要訓練場。
入住寄宿家庭也有很多顯而易見的好處。
對於初到國外的留學生來說,語言適應是必經階段。在寄宿家庭中,學生需要與住家成員日常溝通,這種沉浸式環境對提高語言能力有著顯著幫助。
另外,孤身在外的學生難免會思念家鄉,而寄宿家庭可以提供溫暖的生活照顧,讓學生感受到宿舍生活無法給予的家庭氛圍。

這種關懷能夠幫助學生更快地熟悉當地的生活節奏,融入新環境,提高跨文化溝通能力。
而且寄宿家庭為每位學生提供單獨的房間,乾淨整潔,安全舒適。同時,住家父母也會為國際學生提供周到的生活支援,減輕他們的後顧之憂。
更重要的是,寄宿生活是深入瞭解當地文化的絕佳機會。

學生可以近距離體驗當地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與住家一起感受節日氛圍,瞭解當地的民俗文化。
這種經歷不僅豐富了留學生活,將來在國外學習、生活甚至就業也受益匪淺。

寄宿=寄人籬下?
近年來,美高寄宿家庭的“黑幕”頻頻被曝光,許多家長和學生對這一制度的信任度下降。
曾經有人爆料,國內中介將學生“二次銷售”給美國中介,從中獲取高額回扣。
家長不僅需要支付更多費用,學生的生活質量和與寄宿家庭的溝通也因此受到影響。
有些中介甚至沒有嚴格稽核寄宿家庭的背景,導致孩子入住後才發現所謂的“美爸美媽”並不盡如人意。
雖然這些是極端案例,但更普遍的現象是“貨不對板”以及現實與預期之間的巨大落差。
一些homestay網站和中介往往會用精美的照片和文字將寄宿家庭包裝得近乎完美,讓人覺得孩子將入住一個溫馨、和諧且舒適的美國家庭。
而且孩子對未來進入的寄宿家庭給予較大的期待,但是當真正進入的時候卻產生一種“寄人籬下,低人一頭”的感覺。

尤其是在文化和生活習慣不適應和衝突上,總是很容易產生矛盾,年幼的孩子情緒能力較差也容易感到委屈。
比如在吃飯上,雖然一些住家媽媽會貼心為孩子準備午餐,但大部分情況下寄宿家庭不會針對中國孩子提供中餐或他們愛吃的食物。
如果孩子不習慣這些簡單的飲食,可能需要自己想辦法,比如學會下廚或適應當地飲食習慣。

洗衣機、烘乾機、空調這些常見家用電器,雖然寄宿家庭一般會允許學生使用,但可能會附加一些條件。
例如,有些家庭會要求學生單獨支付一定的電費,或者規定只能在特定時間段內使用裝置。

對於一些在家裡嬌生慣養的孩子來說,進入寄宿家庭的諸多限制和要求,適應起來並不容易。
不可否認,寄宿家庭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無法陪讀的家庭面臨的現實問題,比如無人照顧孩子的困境。

有些寄宿家庭甚至會額外提供便利,比如幫助孩子註冊學區、指導學校生活等。因此,家長在選擇寄宿家庭時必須慎重。
透過其他家長評價、論壇等多方面瞭解寄宿家庭的情況,如果條件允許,建議在簽約之前實地考察或探訪一下;選擇可靠的中介簽約。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經常和孩子保持聯絡,及時瞭解他們的生活情況和情緒變化,避免因為忽視而錯過潛在問題。
雖然寄宿家庭的質量參差不齊,但透過精心甄別和持續關注,家長還是可以為孩子找到一個相對可靠的生活環境。
家長為孩子選擇寄宿家庭的同時,也是在為他們提供一個邁向獨立生活的機會,讓他們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中探索自己的潛能、學會自我管理和與人相處。
這不僅僅是為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保駕護航,更是在為他們的人生積累一段寶貴的成長經歷。
-end–
★ 你距離名校還差多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