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業3個月仍等位2000桌,北京年輕人排隊還能多魔幻?

北京從來都不缺排隊的餐館。但最近排得最瘋狂的,是一家名叫「烤匠麻辣烤魚」的店,排隊8到10小時,等位動輒超過2000桌,火爆的排隊現象屢次登上全國熱搜,甚至引發了央視等媒體的關注與報道。大眾點評顯示,這個來自川渝的烤魚品牌,高居「北京全城美食熱門榜」第一名,已蟬聯榜首72天。
9月下旬開業,到12月下旬,三個月了,排隊熱度不僅沒過去,反而愈演愈烈,日均排隊從1000桌直接翻倍到2000桌。吃烤匠,似乎成為了吃貨年輕人們發朋友圈的「社交貨幣」,也是網紅們發社交媒體的「流量密碼」,同時,這還催生出了全北京黃牛最多的餐飲店,一張號能炒出300元的高價。
這讓我們產生了疑惑和好奇:什麼樣的烤魚,值得排這麼久?究竟有多好吃?到底是追逐流量炒作起來的網紅店,還是多年口碑積累爆發出的首店效應?
我們決定探訪24小時,看看如此魔幻的排隊,究竟怎麼回事。
文|本子
編輯|百九
圖|(除特殊標註外)本子
排隊8小時,等位2000桌
要吃上這頓烤魚,實在不容易。
前一天晚上,為了第二天排隊順利,我特意花了一個多小時刷小紅書,目的只有一個——學習排隊技巧。其中,一位吃過烤匠的「前輩」分享她的經驗:「一定要早到。每天早上10點,烤匠準時人工放號,店裡只有23張小桌,一旦錯失先機,就不知道要排多久了。」
於是,12月13號,一個週五的清晨,我特意早上9點出門,趕在9點48分抵達合生匯正門。這時,商場門口已經站了不少人,問了幾個年輕的女孩,竟然都是衝著烤匠來的,都在等著商場開門就衝進去取號。
但我還是慢了。10點整,合生匯開門,因為對路線不熟悉,等我七拐八繞抵達後,我看到的就是烤匠門頭,和一條已經排了幾十個人的隊伍。
最終,我拿到了小桌33號,與第一輪開餐擦肩而過。排在我前面的姑娘小菲更幸運些,她也是頂門進的,但比我早幾分鐘,拿到了24號。這也意味著,只要前面有一組客人放棄,她就能吃上了。
在烤匠門口排隊的人們
為了這頓飯,小菲做了充足的準備。等待開餐的時間,她挨著一張桌子坐下,掏出電腦開始翻看PPT。她在海淀一所高校讀研,學會計,特地坐了一個小時地鐵趕到合生匯。今天沒有課,她有時間提前排隊,但期末也快到了。時間緊、任務重,她決定在排隊的這段時間,趕完手頭的作業。
環視四周,大家都有備而來,各有各的「排隊神器」。有沉浸式追劇的,有看遊戲直播的,有從包裡掏書的,也有取完號就去逛街的,還有女孩在搜尋附近的美甲店、美容店、電影院,主打一個分秒必爭,人均「時間規劃大師」。
等位區有自助的小零食、熱茶、冷飲、雪糕,還能畫石膏娃娃打發時間,每半個小時,服務員會挨個送一次零食、熱水,再把各種周邊小禮物塞進顧客手裡,對於剛開始排隊的我來說,體驗還不錯。
只是,對於排隊時長,每個人心裡都有預期。排1個小時和8個小時,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當一堆人擠在一起,遙遙無期地等待時,吃飯的快樂很容易演變成一點即燃的火氣。
抓黃牛,就是火氣到達頂點時,時不時就在烤匠上演的一幕。為了儘可能避免黃牛出現,烤匠白天會關閉線上取號系統,只能到店取號,每個手機號限取一個。但這依舊架不住「路人牛」的出現,小紅書、閒魚等各種平臺上,到處都有人賣烤匠號碼牌,每個號的價格根據前後順序,分別在30元到100元不等——週末的號比平時貴,飯點的號尤其貴,最誇張的一段時間,一個號炒到過300元的「天價」。
門口負責叫號的服務員說,幾天前,一位顧客看到有人在賣號,大怒,幾個人吵起來,店長只好叫來了商場安保。那之後,每天都有保安來烤匠巡邏。但就算這樣,也沒有辦法完全杜絕黃牛。
北京是烤匠走出川渝的第一站,也是整個華北地區的第一家店,排隊的盛況經過發酵和傳播,京津冀的吃貨們,都收到了風聲。不少在天津、河北生活的年輕人,就願意在週末買一張城際鐵路的票,特意趕到北京吃一頓。
還有一對住在河北廊坊的夫妻,等孩子做完作業、送去姥姥家之後,晚上9點從廊坊開車出發,最終排隊3個小時,在凌晨1點吃上了這頓烤匠。對她而言,這次烤匠之旅成了一次冒險,「回想36歲的自己,還可以為了一頓烤魚、一個網紅餐廳深夜奔向北京」。
更有人突發奇想。眼瞅著在北京很難排到,還不如改變思路,直接殺到烤匠的老巢——川渝。一位在北京生活的女士懷孕19周,不久前已經吃過一次烤匠,但排隊實在太久,饞蟲再次被勾出來的時刻,她乾脆直接飛到了重慶,「第一時間安排烤匠」。
我也不能白來排這一趟,得把排隊的價效比發揮到最大。幾位愛吃辣的同事,早早預定了這頓烤魚,「勢必要蹭上這一頓」,派我先來打前站,約好晚飯點聚餐。
等位區的小朋友在塗畫石膏娃娃
四川本地人,到底吃不吃?
對烤匠好奇,還有一個原因——我是重慶人。做攻略的時候,我就看到不少老鄉在小紅書上調侃:是不是全北京的川渝人都來合生匯烤匠排隊了?
到了現場,我發現此話不假。無論是在等位區還是店內用餐,總能聽到熟悉的鄉音,不少食客用四川話跟服務員們交流。如果是一群人聚餐,說四川話的這位,就會不自覺地扮演起「主人」的角色,給同行的友人介紹菜品,熱情熟絡。
不僅如此,當大家聽聞烤匠是來自川渝的品牌,社交平臺上,還有不少北京網友忍不住向IP在川渝兩地的使用者求證:你們本地人會去吃烤匠嗎?有沒有本地人說一下到底好不好吃?在你們那兒,排隊也這麼厲害嗎?
相似的話題,總能引發幾千人的討論,愛吃的、不愛吃的、一年吃二十次的、吃一次就不去的,褒貶都有,唯一達成共識的是,烤匠在川渝本地也要排隊,只是沒有北京這麼離譜。
對於我們川渝人而言,烤匠是個完全不陌生的名字——只要你在成都坐過地鐵,你的腦海就會有這句話:「不吃火鍋,就吃烤匠,烤匠提醒您,前方到站春熙路。」這句話,一度成為了本地人的接頭暗號,也是很多外地人到成都學會的第一句四川話。
烤匠創始人冷豔君曾公開表示,「不吃火鍋,就吃烤匠」這句slogan背後,代表了烤匠的一個使命,要把烤匠打造成除火鍋外的另一張川渝美食名片。
在烤匠門口等號的人們
這些努力和嘗試,讓烤匠積累了不少川渝本地的老顧客。在北京首店,一位服務員告訴我,前來排隊的食客裡,60%都曾經在四川和重慶吃過烤匠,經過多年口碑的積累,才能為烤匠開闢新市場助力。
曾經在成都上大學,又來到北京工作的90後何小明,就是老顧客裡的一個。大學旁邊,就有一家烤匠,是何小明和同學聚餐時候的「最大公約數」。知道北京開了烤匠之後,他特意和女朋友一起來打卡。吃上烤魚的那一刻,何小明說:「感覺一秒回家了。」
不僅本地人自己吃,當有外地朋友來、需要招待的時候,烤匠也是一個不會出錯的選擇。一個有趣的例子是,有一回,歌手張惠妹去成都開演唱會,她和粉絲寒暄時問:成都有什麼好吃的?底下的聲浪一波又一波地傳來,所有人都在喊一句話:「不吃火鍋,就吃烤匠!」
因此,當烤匠到了北京,難免會被當做川渝人的「家宴」。不少北漂的川渝人,紛紛邀請自己的親朋好友們,來烤匠嚐嚐來自自己家鄉的味道。
烤匠的口碑在川渝人之間、川渝人的朋友之間不斷發酵,到現在,烤匠已經成為一張名副其實的「川渝美食名片」——外地遊客到了四川,必然前去打卡;而外地遊客到了北京,如果想吃一頓正宗的川渝風味,落地合生匯的第一家烤匠,當然也成了他們的首選。
如此多不同型別的食客聚集起來,讓這家北京首店烤匠火爆至今。
時間來到下午5點,眼看著馬上要叫我的號了,但遠遠沒到下班時間。我急了,在群裡大喊:「快過號了!」還好我們是彈性辦公,後來同事告訴我,她們幾乎同時從座位上彈射起來,立即叫車「殺向」合生匯。
大約二十分鐘後,我見到了抱著電腦趕來的幾個人——活兒沒幹完,烤魚端上來之前,還能敲下幾行字。
大眾點評上某顧客的評價源網路
偏安一隅,烤匠在堅持什麼?
在不少人眼裡,川渝地區如此受歡迎的烤匠,現在才開來北京,時間實在是有點晚了。不過,烤匠似乎有自己的堅持。
在此前的一次採訪裡,創始人冷豔君說,相比起數量的增加,烤匠更想做到的,其實是「開一家店火一家店」。也正因如此,烤匠沒有開放加盟、不盲目擴張——如果單論開店速度,烤匠的速度算不上快。這家成立於2013年的烤魚店,11年才開出了70餘家門店,還都聚集在川渝地區。
作為對比,這兩年開遍全國的朱光玉火鍋,成立不過才4年時間,全國門店數量就已經超過了200家;還有和烤匠成立時間差不多的小龍坎,門店數量則奔著1000家飛馳。
烤匠近3年可比營收同比增長趨勢源網路
不僅不開放加盟,烤匠也不改變口味。在烤匠的門店裡,張貼在牆上的宣傳語,是一句「麻辣是全國銷量第一的口味」,下面一行小字說明,這個判斷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根據諮詢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正是因為最真實的使用者反饋,一位服務員告訴我,他們「從不跟風做什麼網紅螺螄粉口味烤魚」。
來了北京,烤匠還是堅持做地道的麻辣烤魚。我翻看了烤匠的公眾號,原來在來北京之前,他們還曾經發過一篇文章徵集粉絲意見:希望把哪些菜帶到北京?出乎意料地,評論區點贊最高的要求是,「不要改變麻辣烤魚的口味、不要降低辣度,要把原汁原味的麻辣烤魚帶到北京」。
吃上烤匠的那一刻,我明白了這個選擇——的確是我曾經吃過的地道正宗的麻辣烤魚,是我心心念唸的家鄉味道。而我的同事們,無一不被辣得「斯哈斯哈」,但又捨不得停下筷子。
社交平臺上,也有不少食客提出,希望做幾個辣度,讓不能吃辣的人也能吃麻辣烤魚。這個問題,烤匠自然也考慮到了,當我向服務員請教,不能吃辣點哪個口味時,她推薦,能吃辣優選麻辣烤魚,不能吃辣可以點蒜香味烤魚,還有另外口味的烤魚,根據個人的喜好來。
烤匠堅持不調低麻辣烤魚的辣度和麻度源網路
不過,來了烤匠,大多數人都無法拒絕正宗川渝風味的誘惑。因此,圍繞麻辣的核心口味,店裡也適當地推出了很多搭配:高高一壺的青檸氣泡作為解辣神器、口感絲滑的芝士紅薯和醪糟湯圓,在一口辣、一口甜的搭配裡,所有人都變成了「鹹甜永動機」,一口不停地吃。
更重要的一點,是烤匠至今沒有捲入餐飲賽道的低價戰裡,堅持做好服務、打造差異化的顧客體驗,成為烤匠攻克食客們的關鍵。
市面上,烤魚品牌層出不窮。但烤匠並沒有選擇把自己的客單價一降再降,推出人均三四十元的套餐。反而,要吃一頓烤匠並不算便宜,但依舊有源源不斷的人,衝著烤匠的服務、口味前來,而非找個平替。
醪糟湯圓源網路
放眼望去,現場不僅有年輕人,還有不少是帶著孩子和老人,一大家子來吃飯的。他們的想法是,烤魚口味多元,除了麻辣,也可以吃蒜香,再加上覺得「南方來的品牌服務好」,各種甜品、小吃,孩子都喜歡,算是一個閤家歡的選擇。
為了討食客們歡心,烤匠還有不少巧思——比如,不斷有人在店裡過生日,服務員們會送上小蛋糕、佈置生日場景;而小朋友來了,也能吃上一份可口的兒童餐。
有自己的堅持,也有自己的特色,讓烤匠一度變得很「慢」。很長一段時間裡,這個品牌都像一個「偏安一隅」的掃地僧,默默在強者如林的川渝練級、打怪,站穩腳跟後才開始考慮走向更大的江湖。
在烤匠過生日的顧客源網路
排隊,究竟在排什麼?
烤匠爆火背後,一個繞不過的問題依舊是,這麼多人究竟為什麼願意排這麼久的隊?
要知道,當下的餐飲生意並不好做,大多數人已經不願意為一餐飯,付出過於高昂的金錢或時間成本。但在烤匠,前來打卡的食客遍佈了各個年齡階段,在一天的不同時段裡,聚集在烤匠的人群有著微妙的區別,他們來吃飯的理由也各不相同。
白天,能早早趕來烤匠排隊的,往往是一群有空閒時間、又喜歡新鮮事物的人,他們刷到烤匠相關的熱門帖,就抓緊來拔草,口口相傳之下,也將烤匠的熱度越抬越高。
例如坐在我旁邊、圍了一圈等位的中年女士。她們好不容易聚齊,特意挑選了當下網上最火的店。為了如期吃上烤魚,幾人久違地做了計劃。對她們而言,這是難得的「姐妹聚餐」。阿朱說,中年人的世界裡,需要考慮的事情太多,聚會過於難得,這種時刻,起碼得排隊吃一個火的、熱鬧的,出門才值得。不然,「跟平時去小區門口吃個快餐店、輕食店有啥區別?」
而到了晚上10點,此時的人群裡只剩下年輕人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是下班之後才趕來,起碼排四五個小時才能吃上。這個時間點,也只有他們有空閒、熬得住。
這時,我已經在烤匠待了12個小時,排隊也來到了最終的「鏖戰」。大螢幕上,排號已經來到了1986桌。這也是傳說中需要拼「定力」的時刻,時間已經很晚,隨時都會有人放棄。烤匠的工作人員說,原本,烤匠的營業時間和合生匯裡絕大多數店鋪一樣,10點打烊,但因為排隊的人實在太多,商場找了過來,問能不能延時營業,雙方一合計,都想做夜市,就把營業時間延長到了凌晨2點。
在北京,夜生活常常是稀缺的,熱門的簋街、南鑼鼓巷早就成了遊客聚集的區域,追求新鮮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地往商場跑。合生匯的商場很大,但在烤匠之前,能夠提供夜宵服務的也只有一兩家連鎖火鍋店。
烤匠承接住了這波流量。對面的烤雞店,準點關燈拉閘,門頭暗下來,只剩一位員工清理櫃檯,但烤匠的等位區依舊喧鬧,甚至變成了一個娛樂區。
在這裡,年輕人們找到了夜生活。有人在畫畫,用烤匠準備的模具、顏料搞「沉浸式藝術創作」,把手裡的奧特曼塗得五顏六色——這位大哥是下午6點左右到的,已經排隊4個小時,看上去,他已經把所有的話題都跟同伴聊了個遍。烤匠的前臺,年輕人們為了打發時間創作出的作品,已經擺放了滿滿一排。
顧客等位近9.5小時的截圖源網路
「這頓飯,咱就是非得吃到不可」,一對姐妹雙手握拳,表情狠狠地對我說。幾個朋友坐在這裡,已經花出了不少「沉沒成本」——妹妹在附近上班,下午2點專程來烤匠拿了號才去單位打卡。不放心,下午4點又花20塊,找跑腿代拿了號。不幸的是,第一回拿的號,排到了又沒下班,第二回拿的號,已經排到了800桌開外。
晚上8點,實在排累了,姐姐只好使出「鈔能力」,在閒魚上花30塊買了個更靠前的號,這一等,就是晚上10點。這段時間,幾個人已經試吃過旁邊的網紅麵包,又把周圍小吃街區的香味「聞了個遍」。姐姐手裡攥著皺巴巴的號,對我感慨:「這哪裡是飢餓營銷,這都快成餓死營銷了。」
留到最後的年輕人,看上去都是不折不扣的「犟種」,鐵了心要吃上這頓飯。畢竟,付出越多,執念就越大。臨吃上前,姐姐還不忘告誡妹妹:「一會兒進去,不管好吃不好吃,必須說好吃!」
這麼多人在深夜聚在一起等著吃飯,成了大城市特有的稀缺景觀。不時有離開商場的人路過,拿出手機,拍下這群「嗷嗷待哺」的年輕人。看見自己入了鏡,姐姐轉過頭對我說,看吧,大家都奇怪,為啥年輕人願意排隊。「我也拍了」,她樂呵呵地總結說,「食色性也。」妹妹則解釋起來:工作已經很忙了,在家也是玩手機,出來和朋友們一起分享美食,還能邊等邊聊天,也是不錯的消遣。
等待也是放空疲憊的一種方式。阿雨是00後,在一家醫院的透析科做護士,工作壓力大,因為調班,她週五才有時間來排隊。
顧客取到排隊第1306號的票源網路
夏天的時候,阿雨還會去看看演唱會放鬆,冬天點了外賣送到家,早就涼透了,還不如到商場吃一頓熱乎的飯菜。最重要的是,「玩起來不累」,無非就是吃吃喝喝排排隊。不像旅遊、露營,距離遠,要麼太特種兵,要麼時間不可控,還會耽擱她第二天上班。相比起來,排個家附近的網紅店,不需要花費太多錢或時間,已經是很有價效比的打發時間的方式。不然,她就只會待在家裡,宅上一天,但那樣「好像也挺無聊的」。
聊到這裡,我已經不想評判年輕人們的選擇。對於和我一樣,忙著生活也忙著生存的都市年輕人來說,一頓飯本身就值得好好對待。不過,當我詢問姐妹倆,下一回,還會不會來排隊?兩人對視一眼後,笑了。
在她們看來,烤匠只是層出不窮的新餐廳中的一個。現在的它風頭正盛,一部分原因,是經年口碑積累爆發,帶來了首店效應,當然也不排除黃牛炒作起的流量吸引來了好奇的食客。到了明年此時,烤匠的熱度是否還能這麼高,誰知道呢?

烤匠在大眾點評上的排名源網路
(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親愛的讀者們,不星標《人物》公眾號,不僅會收不到我們的最新推送,還會看不到我們精心挑選的封面大圖星標《人物》,不錯過每一個精彩故事。希望我們像以前一樣,日日相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