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英國並不出名,他在中國更是幾乎不為人知。但你一定聽說過他提出的一個新詞:
帕特里克·漢密爾頓(Patrick Hamilton)於1904年出生在英國布萊頓附近。他因兩部戲劇一度名聲大噪、富甲一方—— 來自著名英國電影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的電影《繩索》和由美國導演喬治·丘克 (George Cukor)拍攝的《煤氣燈下》。
《煤氣燈下》的故事在1880年代霧氣瀰漫的倫敦展開。一個名叫貝拉的年輕女子過著焦慮痛苦的生活。她的丈夫傑克輕視她。他總是在奇怪的時間離開家,並拒絕透露他去了哪裡。Bella 聽到樓上“空蕩蕩”的公寓傳來聲音。屋子裡的煤氣燈一直忽明忽暗。而傑克告訴她,這一切都是她的想象。
傑克試圖讓貝拉相信自己發瘋了。事實上,他殺死了住在樓上的富婆,並尋找她的珠寶,他認為這些珠寶仍然藏在她的公寓裡。他每天晚上都會去找。Bella 聽到的聲音是他的腳步聲。當他開啟樓上的煤氣燈時,樓裡其他的燈光就會變暗。在一名警探的幫助下,貝拉意識到她並沒有發瘋。她幫助揭露出,傑克就是兇手。他最終被警察逮捕並帶走。
在漢密爾頓這部劇誕生的20年後,人們開始把“煤氣燈”當作動詞來用,意思是以類似貝拉丈夫操縱她的方式操縱一個人(或一群人)— 透過否認事實來反覆破壞和扭曲她的現實,使她懷疑自己的感官和感受。
虐待有不同種類,但總是關於對某人的權力和控制。對太多女性來說,煤氣燈效應不是虛構的,是他們的伴侶和世界如何對待他們的現實,是她們的擔憂、恐懼和日常經歷。
每年從11月25日到12月10日,聯合國都會發起「消除性別暴力16日行動」,呼籲大家一起為消除性別暴力而努力,提高人們對於女性的尊重,讓每個人的生活不受暴力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