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圖片▲立即試聽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沒走幾步,那個最像人類的機器人就摔倒了。“她”一屁股坐在地上,像個撒潑的孩子。
配合“她”緩慢如老奶奶一般原地踏步的配速,圍觀群眾很難理解,這是怎麼摔的。

摔倒後破裂的“幻幻”
一個有個四方腦袋,神似動畫片裡的機器人從“她”身邊擺頭走過,這是來自小巨人隊、由北京科技職業大學選送的參賽機器人“0306”,身高僅75cm,全賽場最矮,只是從身姿步伐看,怎麼看怎麼不像來跑步的,更像個“街溜子”。

機器人“街溜子”
被寄予厚望的宇樹G1,在起跑線就“躺平”,隨後雖然掙扎著起來了,但步伐如醉漢。

起跑線上倒地的宇樹G1
讓人形機器人跑馬拉松,是百年來科幻小說與電影都未曾設想過的場景。
但在電影裡,每次奇觀發生,往往伴有異象。
一場突如其來的十級大風,將原本要在4月13日開賽的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整整推遲至昨日。天公並未收手,就在比賽前一天,另一場突如其來的降溫又光臨北京亦莊。
它帶來了疾風,也帶來了勁雨。
在開賽前7小時的午夜,我們記錄下了環衛工人在大雨過後,奮力清掃積水的場景。
三個小時後,各機器人隊伍陸續抵達開始準備工作,賽道還殘留著水汽,金屬關節在晨曦中泛著冷光。
路面坑坑窪窪斑駁的水跡,印照著出人們臉上的疲憊,也暗示著人形機器人選手們即將面臨的挑戰。

掃除積水的環衛工人
亦莊馬拉松賽道共計21.0975公里長,地面並不平整,中間略高、兩側稍低,沿路伴有減速帶和碎石,共計6個左轉道與8個右轉道,轉道的轉彎角度≥90°,坡道角度最高達9°。
這種長距離與複雜地形並存的場景,對人形機器人而言,是“一次針對關節精度、熱管理、電源系統、控制演算法、通訊干擾等問題的極限測試”。

還在搭建的機器人儲存區
畢竟,21公里的路程,僅精密關節運動就要完成約25萬次,其殘酷程度不亞於讓一個剛剛蹣跚學步的孩子參加奧運會——“能不能跑”倒是其次,能“撐得多久”才是關鍵。
主辦方笑談,“上週的風,昨日的雨,沒有風雨,不見彩虹”,以此形容賽程好事多磨,而這趟“沒苦硬吃”的馬拉松之旅,成了人形機器人一場“從實驗室到柏油馬路”的技術成人禮。

站上領獎臺的機器人
“仿生”機器人幻幻摔倒了以後,另一個打扮得像變形金剛的機器人在飛旋360°後,碎了一地,看長相,酷似參賽名單裡的神農,那是一個身高173cm,體重約48kg的應急救災機器人。
本次馬拉松比賽共設三個拍攝點:距離起點約9公里的文博大橋,約13公里的泡桐大道,以及約19公里處的經海路過街天橋。

小巴蹲守“落單”的機器人
我們蹲守在文博大橋近一個小時,包括冠軍天工在內,亞軍小頑童在內,只等到了7個機器人,這意味著20多個參賽隊伍中,不到半數的機器人甚至都沒能完成賽程的一半,最終,寫在官方完賽名單裡的機器人只有六家,成功率約為30%。
他們在起點處匆匆亮相,緩慢前行,隨後便似乎悄無聲息地離開了賽道,留下的只有在社交媒體的“機器人翻車合集”,成了本次馬拉松的歡樂源泉。
宇樹的G1最後也並未出現在完賽名單中,急得公司在賽後專發聲明撇清關係,宣佈本次參賽機器人並未由“官方”參與。

對很多機器人愛好者而言,這自然不是一場期待中的視覺盛宴,但聚光燈很快掃過這群倒下的機器人,鎖定在了一馬當先的領跑者身上。
2小時40分42秒,身高一米八的天工Ultra終點撞線奪冠,馬拉松的愛好者們自此擁有了一個新的對標——“練馬拉松?先跑過天工再說”。
它平均每小時7-8km/h 的配速已達到人類業餘跑者水平。

撞線時的天工Ultra
天工算是主場作戰。
本次參賽的20支隊伍,分別來自北京、上海、廣東、寧夏等全國各地,天工屬於典型的“北京隊”,它由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打造,後者成立於2023年,由北京小米機器人、北京優必選智慧機器人、北京京城機電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北京亦莊機器人科技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共同持股,屬於東道主選手。
儘管中途摔倒了一次,但天工的成績依然比預期快了半個小時。
由於通體全黑,身材細長消瘦,網友們戲稱道:“論跑步,還是得看‘黑人’”。
同樣隸屬“北京隊”的,還有來自松延動力、獲得亞軍的小頑童團隊,這同樣是一家成立於2023年的初創企業,創始團隊多有清華背景。
參賽機器人型號為N2,這個身高僅1.2米,體重約30公斤的人形機器人,全身採用輕量化鋁合金和高強度複合材料,擁有18個自由度(單腿5個、單臂4個),具備較強的爆發力和抗衝擊能力。
不過,這些技術引數對普通大眾而言,都比不上小頑童穿的那雙特製的29碼跑鞋亮眼。

松延動力N2的跑鞋
據松延動力創始人姜哲源解釋,高速度對機器人硬體衝擊極大,測試中曾發現N2“腳踝”發力過猛,會導致螺絲鬆動和金屬疲勞,於是採用穿跑鞋並加裝了三個定位銷的方式,緩解衝擊力過大帶來的結構損傷。
有工程師調侃:“跑鞋比它的腳還貴,摔一跤虧大了!”
按照抵達終點的順序看,小頑童和它的“同事”旋風小子分別位列第二名、第三名,不過本次機器人半馬的計時規則設計為“實際用時”和“換人罰時”,例如存在更換同型號機器人的,一次罰時10分鐘。
比賽中旋風小子多次換人,罰時過多,季軍讓位給了來自上海的卓益得“行者二號”,卓益得成立於2021年,由上海理工大學教授、機器智慧研究院執行院長李清都創辦。
“行者二號”機如其名,帶著防曬漁夫帽和一個拳擊手套的它,辨識度很高,它速度不快,與其說是跑,更像是競走,但發揮極穩定。
身高168cm,體重卻只有28kg,技術亮點是被稱作“肌腱驅動的全尺寸雙足人形機器人”,通俗而言,這是一個將橡皮筋當作肌肉的“運動員”。
“身輕”如燕只能利於跑,為了適用於長跑,它在能源管理上尋求突破,號稱能一次性動態執行6小時,充電一次走100km,續航能力遠超同類的2個小時。
在這次比賽中,行者二號途中從未換電(但換機器人兩次),與每5公里就要換一次電的旋風小子一起,演繹了一場機器人版的“龜兔賽跑”。

卓益得的“行者二號”

機器人產業的成人禮
對一些以投資視角觀看比賽的人而言,這場比賽見證了機器人產業“泡沫的誕生”。
在他們看來,即便是領先者們,距離真正意義上的人形機器人仍差好幾個馬拉松。
按照賽制規定,本次人形機器人馬拉松並不要求機器人全程自主執行,儘管不鼓勵,但依然允許換電、換機器人,因此整體門檻並不算高。
如天工跑完全程,採用的是“跟隨模式”,這意味著有人類在前方3—5米處領跑,機器人透過視覺追蹤他身上的二維碼或識別標識跟隨。
小頑童採取的是工程師遙控操作的方式,不過據專家介紹,遙控本身只是給一個速度和方向,大部分尤其對地面和路面狀況的適應,都需要機器人自己完成。
整場比賽,“遙控”佔大多數,而“跟跑”模式對環境要求比較高,穩定性欠佳。
領跑者們頻出狀況,令人揪心:行至13公里處,天工摔倒;旋風小子在最後100米摔掉了頭,小頑童腦袋上貼著繃帶衝線,一路上,他們頻繁做冷卻處理,跟隨的工程師光擰螺絲就不下三次。

過終點的N2
這考驗的不只是機器人了,還有機器背後的人,考驗團隊的操作、控制、應急處理等綜合能力。
北京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梁靚點出了其中要義:“我們舉辦的這場賽事更像是一場賽車競技,操作手就像賽車手一樣跟在機器人身邊,進行輔助或操控。”
因此,為了讓人形機器人跑起來,無數工程師拖著工具箱揮汗如雨。
有人甚至開玩笑說:跑一場機器人馬拉松,至少得有人跟著背電池、做維修——這不僅沒有取代人類的工作,反而還創造了一些新工作崗位。

賽道路邊用光的“冷卻液”
客觀而言,這場比賽留給機器人和機器人工程師的時間並不多。
不少參賽企業是在今年2月才收到參加機器人馬拉松比賽的邀約。
儘管倉促,但許多人還是決定放手一搏。
他們有的成立了“馬拉松專案組”,開始圍繞長跑、耐力跑進行各項測試。
天工團隊發言人、同時又是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品牌公關負責人魏嘉星賽後表示:
“為參加馬拉松,我們攻克了本體的穩定性、輕量化設計、關節長時間運動易發熱等硬體難題,還透過最佳化運動控制演算法進一步增強了關節協調運動能力、步態協調能力和複雜地形透過能力等。”
行者二號的李清都的參賽理由是:“實驗室中的技術突破需要產業化落地,才能真正改變現實生活。本次比賽就是驗收我們階段性突破的關鍵時刻。”
當前人形機器人獲取資料的方式主要分為三種:人力遙操作資料、模擬器資料、影片資料。
所謂人力遙,就是“手把手”教學,用人遠端操控機器人,並記錄下人類的全部行為和選擇,供機器人反覆記憶和學習;其次是模擬器,將機器人放置在一個人為搭建過的“3D世界模型”中,彷彿打遊戲一般完成教學;第三是影片,簡言之,就是機器人邊看影片邊學習。

“教”人形機器人扔垃圾
但以上都只能適用於一些小場景,畢竟,不是誰都能組織一場像馬拉松一樣盛大的極限賽事,供企業們檢驗、測試並獲取寶貴的實踐資料。
許多業界“頂流”因此欣然前往,但也有“抵住誘惑”,明確表示不打算參加的。
三月我們走訪上海智元機器人時,對方便表態“不會參加機器人‘半馬’”,問及原因,他打了個比方,直白而犀利:“文官不與武將爭長短”。
FutureLabs未來實驗室首席專家胡延平賽後告訴小巴,舉辦機器人“半馬”的目的,並不是給產業加戲,而是對人形機器人進行一次非常基礎的“體測”,且頂多和“小腦”有關,基本沒有涉及到最應該比拼的“大腦”智慧。
這便是智元口中的“文官”能力。
與人類相似,人形機器人的技術體系被分為三個維度。
①“大腦”:規劃決策系統,基於人工智慧大模型,增強環境感知、行為控制、人機互動能力;
②“小腦”:透過處理“感官”提供的資訊,並結合“大腦”的指令,控制機器人的運動和動作,使其能夠執行各種複雜的動作和任務。
③“肢體”:即機器人的本體,關乎機器人的物理執行能力。
2023年10月,工業和資訊化部發布的《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中提出,到2025年,“大腦、小腦、肢體”等一批關鍵技術將取得突破,整機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實現批次生產。
人形機器人產業的“馬拉松”遠比想象中的要更長,路況更復雜。

加油!機器人
得益於中國製造業大國的地位、龐大的工程師數量和創業公司叢集,吳老師將智慧機器人,視作繼新能源車之後,中國下一個十萬億級產業。
只是,在它走向成熟前,這個看上去性感的賽道迄今為止都沒有實際的應用場景。
這場比賽或許能推一把進度條,開啟一些局面。
從小頑童到小巨人,一些個頭矮小的小機器人成了全場最受孩子追捧的明星,它們出現時,畫外音裡全是孩子們興奮的尖叫聲。賽後,他們和小機器人們一起踢足球、擁抱、玩耍。

一位參賽工作人員對我們分享了他最感動的一刻:就是當它的小個子機器人跑步時,一個小男孩大聲喊道:“加油!機器人!”
這群人,會成為第一批接納並使用人形機器人的“原住民”麼?

而“加油!機器人”這句話,幾乎貫穿了全程。
人們,無論是特意前往,還是偶然停留,當看到機器人奮力前行時,內心無不充滿著一種衝動和期待,從而凝聚成一股樸素的共鳴。
人的溫情被賦予到笨重的鐵疙瘩上,是這場比賽另一處驚喜收穫。
普通人未必能對機器人的技術細節如數家珍,也無法洞悉其背後巨大的產業魅力,但藉由一場比賽,機器人似乎不再只是科學世界裡的幻夢,而是現實中開始若隱若現的陪伴者。
人機可以共跑,未來也能共生。
在起點,一個頭發花白的老人仰著頭看著踉蹌的機器人,喃喃道:“能走就行,能走就能跑。”
目之所及,彷彿是她可愛的孫輩。

參考資料
1.《機器人跑馬拉松,累到“斷腿”的是工程師》,騰訊科技
2.《具身智慧:從虛擬AI到現實AI》,杜雨、張孜銘,中譯出版社
3.《21公里的半馬,機器人不換電能跑完嗎?這家上海企業說:我們能跑更遠!》,上觀新聞

本篇作者 |和風月半| 責任編輯 | 徐濤
主編 | 何夢飛 | 圖源 | 官方供圖/小巴拍攝

點選下圖▼立即報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