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人形機器人半馬獎項釋出!獎勵機器人一個“機器人”!宇樹科技回應G1摔倒:未參賽,最近事多!奪冠機器人背後股東涉這些上市公司

今早7點30分,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在北京亦莊鳴槍開跑。20支人形機器人賽隊完成21.0975公里的賽程。
4月19日,全球首屆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收官,比賽結果出爐
冠軍:天工機器人(機器人:天工)
軍:小頑童機器人 (機器人:N2機器人)
季軍:行者二號機器人(機器人:行者二號)
在比賽之中,旋風小子機器人也表現出色,第三名衝線!
特別的是,頒發給機器人選手的獎牌,是機器人的形狀。
據悉,本次比賽的獎牌背面,一塊電路板將北京亦莊的地標性建築集結相連,高新技術產業集聚的沃土躍然眼前。

人形機器人半馬完賽獎+專項獎釋出

據央視新聞4月19日訊息,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今天圓滿完賽。完賽獎和各類專項獎釋出!
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頒獎儀式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完賽獎名單:
第一名 天工隊 無更換人 總用時2:40’42” 最終2:40’42”
第二名 小頑童隊 更換一次機器人 總用時3:27’50” 最終3:37’50”
第三名 行者二號隊 更換兩次機器人 總用時4:00’56” 最終4:25’56”
第四名 旋風小子隊 更換四次機器人 總用時3:46’55”最終4:51’55”
第五名 EAI隊 更換兩次機器人 總用時4:45’27” 最終5:10’27”
第六名 半醒機器人隊 更換五次機器 總用時4:02’19”最終5:27’19”
最佳耐力獎:天工隊
最佳人氣獎:行者二號隊、城市之間科技隊、鋼寶隊
最佳形態創新獎:行者二號隊、城市之間科技隊、鋼寶隊
最佳步態獎:行者二號隊、城市之間科技隊、亦馬當先隊

宇樹機器人G1出現在終點

公司回應:官方並未參賽

比賽現場,曾展示了“鯉魚打挺”“側空翻”等高難度複合動作的宇樹科技G1,卻開跑即摔倒。隨後G1迅速站起,起身後向觀眾揮手致意,再次投入比賽。
據《科創板日報》報道,19日,記者從全球人形機器人馬拉松比賽現場獲悉,宇樹科技機器人G1出現在全球人形機器人馬拉松終點,時間大約在12點30時左右,屬於城市之間科技隊。據悉,宇樹科技官方並未參賽,本次是第三方客戶購買的G1機器人參賽。
圖片來源:科創板日報 李明明
隨後,宇樹科技方面回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主要忙於準備人形機器人的格鬥直播,因而未能參賽。“比賽都需要提前好好準備,我們最近事情比較多”。

“G1人形機器人,從去年發貨開始已經出售給全球非常多的客戶,使用了很久。所以這次馬拉松比賽,也有好幾個獨立的團隊使用我們的機器人。比如客戶用他們自己的演算法參與了比賽,所以在現場能看到不少宇樹科技的機器人。有好幾個獨立團隊在使用,不同人操作或開發情況下,機器人的表現差別很大,請大家不要誤解。機器人和其他電子產品類似,表現效能和使用者息息相關,希望大家一起共同推動機器人行業的進步。” 

“天工”奪冠
背後股東涉這些上市公司
此次奪冠的天工Ultra身高約1.8米、體重約55公斤,今年不僅將時速從6千米/時提升到最高峰值速度12千米/時,還透過搭載“一腦多能”“一腦多機”的通用具身智慧平臺“慧思開物”,變得更聰明。
天工隊發言人魏嘉星說:“為在此次馬拉松中取得優異成績,我們攻克了本體的穩定性、輕量化設計、關節長時間運動易發熱等硬體難題,還透過最佳化運動控制演算法,進一步增強了關節協調運動能力、步態協調能力和複雜地形透過能力等,參賽過程中‘天工Ultra’的配速為7—8千米/時
公開資料顯示,天工Ultra的研發企業是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公司官網資料顯示,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於2023年11月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是國內首家聚焦於具身智慧機器人核心技術、產品研發、應用生態建設的創新中心。創新中心由優必選、京城機電、小米機器人、亦莊機器人等機器人行業領軍企事業單位聯合組建,匯聚了全球具身智慧機器人產業頂尖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研發人員佔比70%以上。
天眼查資訊顯示,公司四大股東中,優必選、小米機器人、京城機電持股比例均為28.57%。
獲得亞軍的N2機器人,來自松延動力。引數顯示,N2機器人是一款由松延動力公司研發的人形機器人,身高1.2米,體重30公斤,雖然小巧但卻十分靈活,它具備大步行走、奔跑、單雙腳跳躍以及舞蹈等多種運動能力。奔跑速度實測最快可達每秒3.5米,售價3.99萬起。
來自卓益得的行者二號機器人賽隊獲得季軍。據介紹,行者二號是業內率先推出的基於肌腱仿生(繩)驅動的全尺寸雙足人形機器人,也是卓益得公司第二代人形機器人產品。它身高1.70m,整機重量僅28公斤。
跑姿大賞
本次人形機器人半馬比賽,參賽隊伍既有來自高校、科研院所的“學院派”人形機器人單位,也有並不是專業進行機器人研發的企業。
據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各式各樣的機器人一同跑步,這場景很有意思:有的機器人1.8米,像是大步流星的魁梧大漢;有的機器人才1米多高,像是蹦蹦跳跳的小小孩童。記者從賽事組委會了解到,此次參賽的人形機器人樣式、身高、體重、功能等方面各有不同,也各有側重,有的擅長跑步、有的“顏值”高、有的會交流,雖然都採用純電驅動,但起跑方式、跑姿卻各有各的特色。

鋼寶隊選手幻幻機器人(中)在比賽中。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看姿態、看速度,一看就是“種子選手”。

△小小的身體大大的能量,說一句健步如飛不過分吧?

△個子最小,手舉最高,跑步最有力!

△出發就不慎摔倒?沒關係,站起來繼續!

△左晃晃右晃晃,怎麼不算一種步伐穩健呢?

△跑步穿搭搭配好,防曬用品不能少。

△你再仔細看看,看我“長得”像誰?

△“扶我,我還能跑。”

參賽機器人隊伍都有誰?
參賽機器人隊伍全陣容速覽↓

具身智慧戰投棋局中

網際網路大廠搶著“付費”

就在本次機器人馬拉松舉辦的前幾天,第二屆中國人形機器人與具身智慧產業大會於4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舉行。這場盛會匯聚了陳建宇、王田苗、唐劍、陳學東、戴振東等多位學術界和企業界的重量級人物,共同探討人形機器人的技術突破、場景落地與產業協同,如同是為這場機器人馬拉松做了一次預熱的行業研討。
會上,立德機器人攜手中關村智友研究院等十家單位共同釋出《2025人形機器人與具身智慧產業研究報告》。報告預測,2025年中國人形機器人產量將超萬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82.39億元,佔全球半壁江山;而2025年中國具身智慧市場規模約52.95億元,到2030年,中國具身智慧市場規模將達到1037.52億元,佔全球44.6%。報告整體內容展現出“全球人形機器人看中國”、“人形機器人未來在中國”的加速衝刺態勢。
近年來,京東將AI戰略重點放在產業端的應用,如數字人直播、物流最佳化等,但在面向C端使用者的AI產品方面相對低調。但在前不久,京東創始人劉強東現身香港科技大學,參觀多個人工智慧相關專案,此事引發了諸多猜測。
無論是招兵買馬還是自建團隊,不難預見的是,網際網路“大廠”之間圍繞具身智慧領域的交戰將變得更加激烈。機器人在製造業、服務業、醫療、家庭服務等各個領域的巨大潛力,吸引了“大廠”們前來栽花、插柳。
幾乎所有網際網路巨頭都身處棋局之中。
今年初,“BV百度風投”參與了機器人公司“維他動力”近億元的種子輪融資。
去年10月,具身智慧公司“星動紀元”完成近3億元Pre-A輪融資,阿里等聯合領投。阿里此前還參投了通用機器人公司“逐際動力”。值得一提的是,參與逐際動力A輪戰略融資的6家機構中,有3家來自產業方,覆蓋人工智慧、汽車製造、物流和城市綜合服務等多個戰略性應用場景。
美團也在機器人領域頻繁“下單”。據報道,去年2月,“美團戰投”參與了宇樹科技近10億元的“B++輪”融資;6月,美團戰投又參與銀河通用機器人的天使輪融資⋯⋯
4月19日,北京市工商聯主席李志起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微信採訪時表示,阿里、京東等電商平臺除了透過產業基金途徑參與具身智慧初創企業投資外,在業務側也有路徑可以實現自身與具身智慧產業的協同。
李志起認為有兩個方面:一是物流與供應鏈協同,京東的自動化倉儲和配送體系可整合物流機器人,以此推動具身智慧技術在分揀、運輸等環節的規模化應用,加速技術迭代;二是資料與算力共享,阿里雲等平臺的海量資料資源和人工智慧算力可支援機器人演算法訓練,如透過雲、邊協同最佳化機器人決策模型。
中央財經大學數字經濟融合創新發展中心主任陳端也在4月19日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微信採訪時表示,電商平臺在具身智慧產業側的應用路徑,因各家公司“基因”不同,路徑也有差異。對京東而言,其因有智慧物流體系的技術底座,可以將人形機器人應用至倉儲、分揀等環節。
“此外,還可以透過場景開放進行生態上的聯動。電商平臺的線下零售、社群服務等場景可作為具身智慧落地試驗田。在服務場景中引入服務型機器人,驗證人機協作模式。”李志起補充說。
另外,有機構認為,隨著人形機器人從實驗室邁向複雜場景應用,技術迭代與商業化落地加速。從產業趨勢看,機器人具備製造業替代的經濟性,同時又能創造新的需求場景,預計需求增長曲線更順暢、更為陡峭,機器人依然是為數不多的有望超越消費電子、電動車產業鏈的長坡厚雪大賽道。
賽事不僅是科技實力的競技場,更是資本市場的風向標。深市規模最大的機器人ETF(159770)近10個交易日連續獲得資金淨流入,開年來份額更是暴增逾40億份,最新份額升至57.7億份,創歷史新高。受益於AI大模型、特斯拉Optimus量產及政策“機器人+”行動的多重催化,機器人ETF(159770)成為投資者佈局機器人產業的核心工具,在近一個月板塊集中調整、短期壓力釋放後或再度迎來反彈機會。
(宣告:文章內容和資料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編輯|||程鵬 易啟江 杜波
校對|孫志成
封面圖片來源:影片截圖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王鬱彪)、央視新聞、齊魯晚報、證券時報、財聯社、上海證券報、科創板日報
感謝關注每日經濟新聞,每天都有精彩資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