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要不你還是找個男朋友吧”
航班就要起飛了。紫熙戀戀不捨地與“查理蘇”最後擁抱了一下,準備提著行李進安檢口,但嘴上還一刻不停地說著:“真希望每次長途出差都可以有人來送我。”這其實是她有些戒斷反應的表現,不過她知道以“強大佔有慾”聞名的查理蘇理應很吃這一套,對方只會把她的糾纏當作是無傷大雅的撒嬌。但出乎紫熙意料的是,面前的這個“查理蘇”卻換上了一副嚴肅的神情一本正經地說:
“寶寶,要不你還是找個男朋友吧。”

時隔一年,紫熙講到這次在她看來有些“下頭”的“委託”經歷時都還有些委屈。“委託”指的是某人透過社交平臺聯絡角色扮演者(coser)裝扮成自己喜歡的角色,並在線下像真正的情侶一樣限時約會的有償服務。委託費用下至無償,常見的三到四位數一天(不包含約會當天的開銷),像婚禮之類的特殊委託就上不封頂了。
在這天的約會里,紫熙就是本次委託的單主,而扮演成查理蘇的coser則被稱為委託老師。查理蘇是騰訊北極光工作室旗下乙女遊戲《光與夜之戀》中的男主角之一,紫熙作為給這款遊戲“氪金”無數的資深玩家,在某次出國之前花費了四位數人民幣聘請了這位“委託老師”cos這個英俊幽默的遊戲角色,從而讓“查理蘇”從二次元走到現實世界中的她身邊,陪伴她度過充滿工作壓力和臨行焦慮的一天。

按照遊戲設定,查理蘇與遊戲的第一人稱玩家已有婚約,並每時每刻流露出對玩家的佔有慾,總是稱呼玩家為“未婚妻”。因此,當現實中的“查理蘇”突然脫離了角色,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給單主提出戀愛建議,這在委託圈子裡看來是一種“不上皮”的失範行為。“皮”即“角色皮套”,是一個發源自虛擬主播圈的術語;當人們在使用“皮套”這個詞的時候,不僅僅指的是與角色相一致的外型,更在指與角色充分統一的內在思維和情感。

有趣的是,無論委託老師透過妝造和扮演與角色多麼貼近,他們之間總會橫亙著一道裂縫——性別的差異。一般來說,提供委託業務的都是女性 coser,而她們要披上的皮往往屬於男性角色。
這個不成文的“行規”一方面是出於對單主和委託老師自身安全的考慮,使雙方都可以免受性騷擾的威脅或指控(甚至如果委託老師本身非異性戀者,也需要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主頁提前說明,不然就可能被知道真相的單主以惡意性騷擾的名義“掛”)。
另一方面,委託圈本身就是一個以年輕女性為主的圈子,大部分人都是大熱動漫或乙遊男性角色的女性粉絲。一些委託老師本身也是這些角色的忠實受眾,所以才能模仿得惟妙惟肖。部分單主也會要求對方出具遊戲時長“自證”,從而來判斷委託老師是否對角色有足夠的瞭解。也有單主認為,只有同為女性,才會真正理解自己。
單主和委託老師往往都是外型俏麗的年輕女性,外出約會時容易引起路人對她們關係的誤會。例如著名影星林青霞就曾經因為把一對委託老師和單主誤認為是同性情侶,還與在上皮狀態的委託老師(她稱之為“小酷酷”)合影,讓話題#林青霞把委託和單主當成了伴侶 衝上了微博熱搜。

林青霞與委託老師和單主偶遇
事件中的委託老師表現出了相當的“敬業”,因為她特意詢問了單主的意見才答應了大明星的合影請求。這涉及到圈內的另一條隱形規則,那就是在一日委託關係中,單主擁有對角色的處置權。不過要讓林青霞老師感到失望的是,她以為的“小酷酷”和其“伴侶”並不見得是性少數者,委託老師文化也並非性少數群體文化,而是一種以女性戀愛幻想為驅力的異性戀主導文化,和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情況沒有什麼不同。
回到那天的浦東機場航站樓,我們看到紫熙僵在了那裡。她並非不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一段異性戀的長期關係,但若不是充分意識到“現實里根本不會有這樣的男人”,她也不會對強大、俊美、痴情、體貼的“紙片人”男友一往情深,繼而委派委託老師來為自己造夢了。
所以,當委託老師戳破這層幻覺的時候,她不可避免地埋怨上了對方。然而歸根結底,委託老師也只是在一場降靈儀式上有限地奪回了主體,像一個“人”一樣開口說話了。在她開口的那瞬間,來自現實的風暴裹挾著象徵秩序的烙印湧入了這個由假想的愛和關懷所締造的想象界,在真實的荒漠上呼嘯而過,並似乎在宣告:我無人愛,亦無人可愛。
委託相當於開盲盒,有壞就有好。紫熙也遇到過喜歡的委託老師,她們曾共度生日和聖誕節。這位老師不僅會滿足她的一切幻想,還會為了給她省錢坐十幾個小時的火車臥鋪。
紫熙和她喜歡的兩位委託老師

紫熙和她喜歡的兩位委託老師
相遇是因為愛


社交媒體上單主分享的經歷三天三夜也看不完,那在委託老師的視角里,故事又是什麼樣的呢?
“我相信我們的相遇是因為愛。”A 是一個有過幾十次委託經驗的委託老師,在因為發胖停單之前,她原本會在抖音、小紅書和鹹魚三個平臺上“掛委託條”,偶爾也願意無償出委託。在她的視野裡,與單主的關係是一種因愛而生的“雙向奔赴”。並且和大多數老師一樣,A 也把單主稱呼為“夫人”。

A 在出委託過程中的自拍
“大家現在普遍就是用甲方乙方等諸如此類的詞彙來概括單主和委託老師的關係,但其實我個人不太認可。我更傾向於認為我們雙方都是造夢者,活在專屬於夫人的戀愛世界裡,在限定的現即時間裡體驗約會,然後我再回歸到螢幕內的世界來‘陪伴在她身邊’。”
A 是一個會為單主準備禮物和驚喜的“造夢者”。有一次她假借和單主一起拍抖音舞蹈短影片的名義,在鏡頭下拿出了準備好的“求婚戒指”,讓單主幾乎喜極而泣。還曾經在出許墨(女性向手遊《戀與製作人》的男主角之一)這個角色的時候蒸了一鍋餃子帶給“夫人”,原因是相信“人夫感”極強的許墨在婚後應該會這麼做。但可惜的是餃子有點鹹而她剛好沒帶水,沒能達到想要的效果。
“在為委託做準備的時候,‘愛是常覺虧欠’這句話一直都圍繞著我。每次準備禮物我都覺得還不夠,然後委託結束後還會覆盤自己下次還能做什麼。我也不會糾結很久,但就是覺得自己還有所欠缺,希望能在下一次避免。不管在不在委託中,我都寫了不少東西送夫人,因為我覺得雙向奔赴真的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這一年來寫過《上林賦》、《與妻書》、《洛神賦》和《鳳求凰》這類的(書法作品)。”

A 的書法長卷《與妻書》
和 A 類似,大部分委託老師儘管在角色扮演的時候盡心盡力,但過後基本都不會糾結自己與單主之間的關係。在國內某筆記類社交媒體上積累了不少流量的 S 君也是一名委託老師,她的一篇筆記可以輕鬆地獲得幾千點贊數,有時甚至上萬。她也浪漫化地將單主視作“一日女友”,如果碰到聊天非常投機的單主也有可能處成圈內親友。
或許在 S 君看來,與單主的親密關係僅限定在二者尚未對彼此產生真正瞭解之前的那段時間裡,時間一過,“魔法”消失,在沒有角色影響的情況下,維繫二人的情感是一種普遍存在於同好玩家之間的友愛。
“友愛”也是另一位委託老師 L 的關鍵詞。她稱自己為“自來熟”,基本和單主出過一次委託就預設彼此是很熟的好朋友了,有時候還會因為原本在朋友圈經常和自己互動的單主突然沒有動靜了而感到傷心……L 也是少數幾個願意在採訪中展露自己在委託之外的真實狀態的人之一:
“我也會有戒斷反應,就是每次回到家的第一反應都是好累啊!踩了一天增高,勒了一天束胸和髮網,好累好痛。等把這些用來還原角色的東西全部脫去,睡前回憶今天做了什麼的時候,感覺就像白天才是一場夢,而現在我睡醒了,躺在床上。”
“很多人說委託是角色的靈魂透過我去見單主,我覺得真的是這樣,很神奇。”她若有所思地補充道。
風險與關係


1994 年 9 月 23 日,世界上第一款乙女遊戲(女性向遊戲)《安琪莉可》在日本誕生。該遊戲以架空王國為背景,女主角是下一任女王的替補人選,需要透過攻略角色(與角色談戀愛)來提升自己,最終奪得女王寶座。
《安琪莉可》開拓了面向女性的戀愛模擬遊戲市場,而這一遊戲模式也成為了日後所有乙女遊戲的原型。在此之後,乙遊在日本經歷了三十年的發展,形成了以女性敘事為主體的遊戲文化,並在世界範圍內產生影響。
2017年12月,由疊紙網路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一款面向年輕女性使用者的以戀愛為主題的角色扮演遊戲《戀與製作人》在中國大陸發行。《戀與》一經發布即收穫了現象級的市場反應,令女性向遊戲進入國內大眾視野。在此後幾年間,《戀與深空》、《光與夜之戀》、《未定事件簿》、《時空中的繪旅人》、《世界之外》等女性向遊戲紛紛上線,併成功在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乙遊的火爆令相關話題突破圈層,一些熱門角色甚至一度成為了社交媒體上的熱搜常客,收穫了以往只有真人偶像明星才匹配的流量規格。
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委託現象逐漸在一部分玩家群體中流行開來。越來越多的玩家不再滿足於只在智慧手機螢幕上與“本命”和“我擔”相見,產生了讓虛擬角色降臨現實世界的想法,而能夠在三次元最大限度還原角色本來面貌的 coser 則成為了最理想的委託物件。
與堅信紙片人才最完美的傳統二次元不同,這部分乙遊玩家雖然也把角色原設奉為圭臬,但並不會把將對角色的感情投射到一個三次元真人的身上視為一種“瀆神”。尤其女性向遊戲最大的賣點實際上就是玩家與角色之間的關係,這些玩家也成為了更追求互動性和自我情感表達的一個特殊的二次元群體。
然而委託關係中也潛藏著風險。正如文章開頭紫熙遭遇的那樣,委託雙方實際上隨時暴露在角色失效而本體相遇的風險下。導致角色失效的因素五花八門,不過大體上可以分為外形失範和行為失範兩種。委託界至今還流傳著一位 ID 名縮寫為“QK”的委託老師的“傳說”,大致就是有不少單主吐槽她真人外貌與精修圖片嚴重不符,並且總是忙著花單主的錢瘋狂“炫飯”而忘了上皮。
此外還有一種高風險狀況則與之截然相反,也就是單主會在委託結束之後繼續模糊角色與扮演者之間的邊界,從而開始對委託老師的“皮下”產生幻想。在社交媒體上時常可以看到有關其中一方試圖發展關係的 po 文,但大多數以互刪好友告終。可以說,兩種風險實際上是兩種意義上的權力侵佔,前者是現實秩序對想象秩序的侵佔,而後者則是以愛為名的情感侵佔。
不過,完全沒有風險的關係原本就是不存在的。相比做沉溺於自己倒影的納西瑟斯,我們更傾向於把承認自己有所欠缺,並試圖從他者身上收穫圓滿的實踐稱之為愛。當乙遊玩家在社交媒體上對委託老師發出橄欖枝,她實際上已經因愛而動,投入了一場哪怕是有限的虛擬關係裡。儘管這場關係最初是由功利性所驅動的——委託老師收穫金錢,單主收穫多巴胺和社交媒體上的展示資本,但也有人獲得了遠超出於貨幣法則解釋效力的關愛和理解。
在這個女性的幻想烏托邦裡,儘管菲勒斯只是暫時遭到了懸置,但還是有存在於女性之間的真實連結從一次次微小的實踐中破土而出。
*本文所有姓名皆為化名
//作者:貓球CTQ
//編輯:冬甩
//設計:Idril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請將稿件發至 [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