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孩,王家衛懂,但不完全懂

Sayings:

今天想聊聊上海女孩。
最近《繁花》熱播,本西北北漂女孩成功被上海話洗腦,“不要太靈哦”“有腔調得嘞”。
上海女孩總是很有辨識度。
她們明媚精緻;
她們愛生活,舉止行為得體、講究;
她們追求頭腦清爽,遇事拎得清;
她們也見過世面,敢拼敢闖。
王家衛說她們是全國第一批經濟獨立的半邊天。
我時常覺得,如果有中國版《慾望都市》《Gossip Girl》,一定發生在上海。
她們是一群故事濃度和生活濃度都很高的人。
今天是一份微型“上海女子圖鑑”,我採訪了 12 位上海女孩,這是她們描述的上海女孩的樣子。如有不同意見,歡迎一起討論。
上海女孩愛吃:大眾點評好評高的店,包括但不限於日料、烤肉、火鍋、Brunch。
上海女孩愛喝:咖啡。
身處全球咖啡館數量最多(8530 家)的上海,朋友說,上海女孩血液裡流淌的該有咖啡。
同事@蛋蛋 家裡光咖啡機就有 3 個,懷孕都沒停咖啡。
好笑的是,她女兒皮膚黑,一度被懷疑是喝咖啡的沉澱。
靈、嗲、洋氣、有腔調,可以說是上海女孩對人的極高誇讚。
這是一個上海女孩從小被媽媽教導的上海生活哲學:
絲襪不能起褶。
要有噱頭,打理好髮型。
配飾要適當,太輕或用力過猛,都不靈。
不能蹩腳,衣服可以穿快時尚,但一定要有雙好的乾淨的皮鞋。
“嗲人帶嗲表,嗲人拎嗲包,嗲表放在嗲包裡。”這是上海女孩從小就會的一句上海俗語。
所以,有些事會在上海發生:
比如,發明假領子。
比如,一位 40 多歲的媽媽每天早上醒來會把頭髮打溼重新吹造型。
比如,上海女孩不認,“一個女人這輩子沒小孩是不完整的”。但她們大機率會認,“一個女人這輩子沒有一雙 Jimmy Choo 才是不完整的!!!”
一些我想分享的細節:
上海女人張愛玲,八歲,要梳愛司頭(S型髮型或髮髻),十歲,要穿高跟鞋。
《花樣年華》裡上海女人張曼玉飾演的上海女人蘇麗珍,下樓買面,化全妝穿旗袍。
第一次見面聚餐,上海女孩會帶伴手禮,護手霜、自己做的小糕點。
@Anais 的化妝啟蒙是外婆。她高三時, 快 70 歲的外婆,會讓@Anais 帶她去美寶蓮買化妝品。
一些消費相關的採訪實錄:
我身邊 30 歲左右的上海媽媽,幾乎人均一張迪士尼年卡。@Miyu
昨天剛花了 3600 做頭髮,還辦了張 1 萬塊的美容卡。@cici
零幾年,我初中,小我一歲的上海妹妹,有一牆的護膚品,開始做上千塊的美甲。@那時候還不知道美甲是啥的Miyu
接受採訪前敷的面膜,100 塊一張。@yolo
所以張愛玲說:“錢就是錢,可以買到各種我所要的東西。”
金錢,是某種想要生活的支點。僅此而已。
上海女孩視野廣。一個 00 後上海女孩,叔叔畢業於哈佛,嬢嬢都在日本留學。
她初中的鉛筆盒,是舅舅在埃及金字塔下面買的,
她的同班同學,寒假是去東非看長頸鹿,去歐洲遊學。
她們失戀了,會飛泰國散心,飛過去 5 小時,哭了 5 小時。
出國讀書對她們來說不是新鮮事。
馬伊琍曾在採訪中說到了一個細節:
上海最早一撥去日本打工的女孩,只會買一張單程票,
沒有回程票。
這是一位北漂女孩初到上海,被上海女孩的鬆弛 shock 到的瞬間:
還有最近轉去上海辦公的同事@夢熹,她在北京 8 年,沒咋吃過早餐,買咖啡也是算好到工位的時間,提前在路上點好。
到了上海,發現同公司的上海女孩居然會早起自己做早餐,還是烤口蘑。
“在她們身上感受不到很著急的情緒。
不會有我們那種累到在辦公室哭的情況。”
上海女孩也很難被老闆 PUA,遇到事了,她們真的會去勞動仲裁。
這是一個上海女孩和我分享的,她從小接受到的教育觀念:
如果要熬夜考上一所大學,那就不要讀了,身體最重要;
不是所有的小朋友都要讀個好書,讀書好不等於人生好;
工作也是,可以適當累一點,但不要太累。
我在上海生活的好朋友安徽女人@Miyu 銳評,相比較下,我們安徽女人,給人感覺更多的是隱忍、堅韌,能吃苦。
上海女孩講話愛用疊詞:幫幫忙啊,裝裝好呀。
也愛用語氣詞,帶尾音:“靈哇”“嗲哇”“贊哇”。
在上海生活的東北女孩@包包 說,跟她們講話我都想自然地降低音量。
這是東北女孩說,你有什麼地方不舒服嗎?
這是上海女孩說:
“發嗲”,不是個貶義詞。是以退為進。
上海女孩很有邊界感。不是冷漠,是有相處的分寸感。
她們會默契地不踏入別人的私人領域,也不會輕易讓別人踏進自己的安全領域。
去陌生人家裡吃飯、做客的街採節目,很難在上海發生。
大多會收穫一句,“我們家是沒有飯招待你的”。
朋友@鴨子 在上海生活 8 年,去好朋友家裡聚餐,一定會多雙筷子,是公筷。
朋友@hey 大學第一次失戀,在寢室沒忍住大哭,上海舍友安靜地遞來了紙,並留下一句話:
“如果你想找人聊聊,可以和我說。”
為男人花錢傾盡家產,這種事情很少在上海女孩身上發生。
她們戀愛談得很清醒。
“你對我是真的嗎?”
“鈔票是真的。”
“你是個好人,
但是女人不會因為一個男人是好人,
就跟他在一起。”
即使愛而不得,也是頭髮甩甩,獨自在雨中撐傘往前走。
1、上海女孩很少嫁去外地。
甚至都不出區。
“本科寢室 3 個上海本地女孩,南市找了南市,普陀找了普陀,南匯找了南匯。
其實也不是高攀低就,就是喜歡找熟悉的。”@維尼
2、上海市區沒有彩禮。
上海女孩@蛋蛋 的第一本言情小說,是媽媽買的。
上海女孩@小米 的第一堂性教育課,是媽媽教的。
上海女孩的獨立自主,一定要有工作,也是媽媽親身示範的。
“高考之前,我媽陪我看《海賊王》,買的盜版光碟,和我說,以後要和路飛一樣找到自己的夥伴。”@蛋蛋
“國內剛開始有電腦的時候,我媽舉全家之力買了電腦,自學了五筆打字,我到現在都搞不懂。”@Max
“我的媽媽和《繁花》裡的汪小姐一樣,服裝設計畢業,同學去了 27 號做外貿,她當設計師,辦過秀展,認識了中國第一代模特。我現在用的包是她 20 年前買的 marc Jacob,一點也沒過時。”@Anias
她們會給自己存養老基金。
退休了,老了,要自己有能力過自己的生活。
很多上海女孩和 papi 醬一樣,在父母、子女、伴侶、自己的人生價值排序裡,會把自己在第一位。
她們很少辭職做家庭主婦,
“為了男的辭職,你瘋了吧。”
“哪怕我今天賺 4000 塊錢,請 5000 塊的保姆,我也要去賺 4000 塊,我不能在家做保姆。”
她們不太會把微信名字改成某某媽媽。
“他只能是我兒。”
她們不太雞娃。
“京劇、馬術課太貴了,不如給媽媽買包買奶茶。”
她們相信:雞娃不如雞自己,雞自己還能給孩子資源。
她們追求:自己開心第一,自己開心了孩子才會開心。
我讓她們用三個詞形容上海女孩
嗲、作、精緻。@馨馨
漂亮、時髦、聰明。@Doris
想得開、拎得清、有底氣(獨立)。@蛋蛋
在上海,對女孩子的稱呼一般是:囡囡、小姑娘、阿姐/姐姐、漂亮阿姨、漂亮奶奶。
哪怕 40 歲、50 歲了,也會被更年長的人叫做“小姑娘”。
在上海,
50 歲了,還可以穿洛麗塔裙子;
牙齒已經掉光的奶奶,會戴著珍珠項鍊,穿著棗紅色外套跳拉丁;
滿頭白髮的奶奶,會一個人拄著柺杖圍著絲巾,去聽音樂會。
我想起魯豫問上海名女人何賽飛,年輕時是不是有很多人追。
何賽飛那個眼神我至今還記得,特別有神特別靈,她帶著笑意說,沒人敢追。
“你不知道,我一年比一年漂亮。”
撰稿:Miya
實習:兔子

視覺:張大雷


責編:Canlan
部分圖片及素材來源:文章《馬伊琍,江湖兒女》,訪談節目《魯豫有約》,電視劇《繁花》《我的前半生》,電影《花樣年華》《愛情神話》《小時代》
 晚禱時刻:
“上海個女性心裡向儕有股子硬勁個,
否則儂就對付勿了搿個城市個人搭事體。”
上海的女性心裡都有股子硬勁的,
否則你就對付不了這個城市的人和事。
——王安憶《尋找上海》

上海女孩,
是蓬勃的,
生生不息的,
嗲得來伐得了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