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 / 楊小凱,經濟學家,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院士,生前系哈佛大學國際發展中心(CID)研究員,蒙納士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
-
來源:少數派文存
-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歐美反對貿易戰的一方,不僅僅是在媒體圈和學術圈已經形成了一種政治正確,更是因為一個長期以來的主流經濟學假設:國際間的自由貿易對雙方都有利,所以落後國家在受益於國際貿易分工時,從長期而言,就會逐漸退出國內的各種保護,從而擁抱自由市場。
然而,少為人知的是,這一主流假設早在二十年前,就被華人經濟學家楊小凱用嚴謹的數理經濟學邏輯戳破。今天的貿易戰亂象,其內部邏輯也在被臨終時的楊小凱所精準預言。
本文彙編了楊小凱在生命最後一年思想遺產中關於貿易戰的觀點,限於篇幅,刪減了原文中大量的數理分析和論證過程。
國際貿易中為何
會出現“雙輸”的結果
自由貿易能夠給各國帶來利益,這是一個被大家普遍接受的常識,但是,眾所周知的現實是,很少有國家在實際上採取完全自由的貿易政策。
在博弈論中,有個說法叫做“納什均衡”,就是兩個對手採用了兩敗俱傷的“雙輸”做法,而不是彼此“合作”的雙贏做法,比如著名的“囚徒困境”,囚犯由於互相不信任,彼此揭發而導致“雙輸”。

▲博弈論創始人:約翰 納什
在國際貿易中,國家之間的“雙輸”博弈,源頭主要來自政府,是它們制定了相關的貿易政策,並且透過徵收關稅,導致了國際貿易的效率不如國內貿易。政府決定貿易政策時,可以選擇三條路線:
1.納什關稅對策(增加關稅來打貿易戰)
2.關稅談判(以關稅作為條件,來進行貿易談判)
3.自由貿易政策(不打貿易戰)
那麼,貿易戰和關稅是怎麼發生的呢?
貿易戰的原因:
貿易保護 VS 貿易自由
為什麼會產生貿易戰?當兩個國家的專業化分工水平不同時,一個國家深度加入貿易國際分工,而另一個國家則是相對落後的二元經濟——即一部分人加入國際分工,另一部分人自給自足時,將會帶來一個結果:
一方採取單邊貿易保護,而一方採取單邊貿易自由。
這樣的現實,會引起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促使他們透過關稅政策來爭奪貿易利益。
當國家用自身的強制力來影響貿易時,政府會產生動機——去強加一個關稅,如果兩個國家進行納什關稅對策(即在根據對方的關稅制定自己的關稅),就會發生貿易戰,最後的結果,把貿易利益全部耗盡。
我們的研究結果,可以解釋一個國家在經濟發展轉型期間,產生的種種“不發達現象”。當一個經濟體,從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向高水平的國際貿易發展時,由於國際貿易利益的不平等分配,會帶來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之間的實際收入差別的擴大。
自由貿易,不能
透過市場機制自然的取得
我們的研究表明,當對方的關稅率條件不變時,我方強加一個關稅,可以使本國民眾的福利得到改進,因此政府之間願意使用納什關稅對策,而不願意實施自由貿易政策。
然而,一旦有一方採用關稅對策,博弈論表明,兩個政府都會互相給對方強加一個很高的關稅,也就是說,政府出於損人利己的動機,為了爭奪貿易的好處,而打起了貿易戰,最終的結果是“雙輸”,會使貿易的好處耗盡。
當政府被迫面對這種“雙輸”風險時,就會被迫轉向貿易談判,而不是繼續貿易戰。而關稅談判的結果,讓雙方走向自由貿易。
這個結果,為一個重要的結論提供了理論基礎——自由貿易不能透過市場機制自然而然的取得,只能透過談判取得。
在這方面,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理解是錯誤的,在過去,經濟學家的幻想是,只要和一個貿易保護的不發達國家進行自由貿易,就會慢慢讓對方也變得尊重自由貿易。

然而,博弈論證明,只有透過貿易戰,才能讓破壞規則者回到談判桌上,為了避免利益受損,從而被迫選擇自由貿易。
我們的研究證明,為了實現貿易的自由化,充分利用貿易的好處,建立在貿易戰壓力下的貿易談判是必需的。
貿易戰可能
出現的三種結果
透過對國際貿易分工的研究,我們發現了兩個傾向:
1.在兩個國家之間,更深入的加入國際貿易分工的一方,更希望保持零關稅。
2.採用二元經濟的一方,則希望更多的提高關稅。
國際貿易的發展歷史,就是參與貿易的國家,由自給自足到部分分工,再到完全分工的過程。
當某個不發達國家,還處於部分分工這個轉型階段,就很容易產生單邊貿易保護,和發達國家的單邊貿易自由化共存。而到了完全分工階段,均衡的貿易政策是由貿易談判導致的貿易自由化。
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有兩種方法獲得貿易好處,第一種方法是擴大對外開放,從部分國際分工跳到完全國際分工,此時雙方都有動機進行貿易談判,談判的結果是貿易自由化,雙方都從貿易中得到好處,取得“雙贏”。
第二種方法是透過進口關稅,包括各種隱性的補貼和產業政策等,“損人利己”,以犧牲它國利益為代價獲取好處。
第一種方法,是雙方分享一個擴大的餡餅,把餅越做越大。
第二種方法,是雙方分享一個縮小的餡餅,而且餅可能越來越小。
如果發展中國家採取了第二種做法,長期來說,會讓單方面開放市場的發達國家覺得吃虧,迫使發達國家以貿易戰作為威脅,從而發起貿易談判。這是國際貿易走向自由市場的必需過程。
而發展中國家面對這種談判時,採取的不同應對策略,也將產生兩種不同的結果:
第一種結果,進行雙方互利的談判,最終走向貿易自由化,餅越做越大,是“雙贏”的結果。
第二種結果,採取對抗,則雙方走向貿易保護,餅越做越小,帶來“雙輸”的結果。
而最壞的結果,甚至可能是……退回到自給自足的時代。

新增徐老師微信
立即諮詢
國際在職“MBA/EMBA/DBA”


點選底部“閱讀原文”檢視更多
在職“MBA/EMBA/DBA”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