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歲的大S感染流感突然病逝,不僅讓演藝圈和無數粉絲唏噓,也讓大家瞭解到這波流感的恐怖,不少海外華人都搶著打疫苗去了。
雖然已經立春了,北美還處在嚴寒模式,極地空氣席捲加拿大西岸,隔壁美國正準備迎接冰暴,22州亮警報,流感季節正在進入高發階段。
最新統計資料表明,截至1月25日當週,加拿大全國流感陽性率高達16.7%,正處於高發季!
從流感分佈圖來看,人口稠密的省份中,BC的感染率是最高的,有20.6%。
目前,加拿大的流感還是以甲流為主,檢測陽性率為15.9%,BC為19.4%。這個甲流也是現在主導日本流感的主力,大S感染也是這個,發病病程較快。
最近不少華人都紛紛中招——
有人表示,自己39度+高燒一直不退、刀片嗓、咳嗽、鼻塞、劇烈頭痛、全身疼痛,只能去醫院測甲流,去急診排了幾個小時放棄了,家庭醫生還說年輕人別吃特效藥,只給開了退燒藥。







甚至不少人把甲流和新冠做對比,說“在甲流面前,新冠就是個小弟。”
他表示,“這次甲流給了我一個暴擊,先是高燒、吃完退燒藥之後就是大腿痛,然後蔓延到眼睛、牙,病了2周之後聽力下降”,結果最後撐不下去去醫院了。
“感染新冠沒發燒,這次甲流燒了4天,一吃藥就退,一停藥就燒。”




也有人表示,是因為一場新冠下來,大家的免疫力都降低了,再遇上甲流,身體就挺不住了。
“沒有新冠的破甲Buff,這些支原體、甲流怎麼敢稱王稱霸。”


美國也一樣,多州爆發流感疫情,急診室人山人海,全是咳嗽聲。
美國衛生部最新資料顯示,截至1月25日,紐約市有超過2.3萬人流感病毒檢測呈陽性,較前一週增加4%。本季度已經有1名兒童死於流感病毒。
“紐約市的流感季節正在全面爆發,病例持續增加。”同時,整個紐約州的流感病例也在激增,已發現5.2萬例陽性病例,住院患者人數增加11%。

加拿大和美國都有流感季節,每年上千人因為流感死亡,但新冠疫情之後更嚴重,可能也是因為大家的抵抗力變低了,常規病毒疫情來得更加兇猛。
大S才48歲,正值盛年卻因為流感併發肺炎去世,震驚了不少華人,很多住在南加州的華人居民都紛紛搶著接種疫苗,並表示:“打疫苗還是很有必要的。”
一位華人陳女士看到新聞的第二天就趕去附近的藥房打疫苗了,“前幾年新冠疫苗讓人厭煩,今年原打算什麼疫苗都不接種,我也從不把流感當回事;但現在突然覺得,保命要緊,還是要打疫苗”。
住在加州的一家華人在短短一個月之後內,多次感冒,而且症狀比較嚴重,連續幾天高燒+咳嗽,一家老小全中招!
“感覺就沒有停過,上週剛好,這周又開始了。”

這個華人張先生表示,最先感染的是在讀小學的孫女,緊接著就是女兒女婿,最後二老也沒逃過,相繼中招,大家症狀反反覆覆,最明顯的就是咳嗽劇烈、喉嚨嘶啞,平時身體健康的年輕人高燒不退。
“我們還以為感染過一次安全了,有免疫力,沒想到這麼快又來了。”
問題是,就是因為家裡有老人小孩,他們家兩個月前就已經接種了流感疫苗了,去醫院一檢查,他們這幾天感染的是甲流,“上次不知道是什麼病毒。”
還有華人10天感冒3次,就已經臥床十幾天了不見恢復。
醫生表示,短時間內重複感染流感病毒的例子極為少見,現在其它上呼吸道病毒(如腺病毒、鼻病毒等)與人類間質肺炎病毒也呈現上升趨勢,可能是不同病毒導致的。

新冠之後,大部分人都感染過2、3次了,自身免疫系統遭到破壞,感染其他常規病毒併發症嚴重的可能性高。
大S雖然沒到50歲,但生完孩子之後身體變差,又流了2次產,月子沒作好,有癲癇和心臟疾病,感染流感之後併發肺炎,甚至有訊息爆料病到最後敗血症了,才去世的。
流感症狀通常在接觸病毒後1 ~ 4天出現,通常包括髮燒、咳嗽、肌肉痠痛、寒顫、疲勞、頭痛、咽喉痛等;嚴重併發症包括慢性病惡化、心臟併發症、肺炎、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醫生解釋,流感併發肺炎後,患者身體會有兩種走向,一是血氧濃度不夠、二血壓不夠,因此敗血性休克也是可能發生的。
不管怎麼樣,加拿大目前流感傳播嚴重,還是希望大家多注意防護,注意個人衛生、考慮在擁擠的地方保持社交距離並戴口罩,減少接觸呼吸道病毒。
參考連結:
https://www.ctvnews.ca/health/article/latest-updates-tracking-rsv-influenza-covid-19-in-canada/
https://www.nbcnewyork.com/news/health/when-does-flu-season-end-influenza-a/6137441/
https://www.nbcnewyork.com/news/health/when-does-flu-season-end-influenza-a/6137441/
https://pix11.com/news/local-news/flu-cases-continue-to-soar-statewide/
來源:加拿大加新網



送人玫瑰,手有餘香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