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招聘作弊的事,華為一口氣開掉了不少人。
所謂的作弊,說白了就是給崗位明碼標價往外賣。透過代考、洩題等方法幫那些交錢的人,拿到華為OD崗位。
OD是一種靈活用工的模式,可以粗暴理解成臨時工,不算華為正式員工,待遇沒有那麼好。
很多媒體在討論這件事時,談到最多的都是企業管理和權力滋生腐敗,但我想說的是,這背後也體現出了“找工作難”的現狀。
哪怕是臨時工,哪怕待遇沒有那麼好,也有一大堆人在搶,所以才會催生出“花錢買工作”的利益鏈。
有意思的是,就在華為抓腐敗的前幾天,復旦大學校長接受採訪,提到了復旦的文科招生比例,要從原來的百分之三四十下調到百分之二十。
這個力度是相當大的,因為復旦文科老師的佔比就接近39%,文科招生量一下子下調這麼多,也意味著這些老師的工作都可能受到影響。
連文科實力這麼強的復旦,都在大幅砍文科招生,可見文科畢業生的找工作壓力有多大。復旦這麼做是有良心的,因為這是在保護畢業生。
畢竟,目前的就業市場提供給文科畢業生的工作崗位不光少,而且絕大多數還都是低薪。
像我是從211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我們這個專業當年號稱“萬金油”,那會兒工作確實不難找,但給到的工資也都很低。我畢業後哼哧哼哧幹了十年,才達到2萬的收入。
但對於有些專業來說,2萬的月薪只是應屆生的起步價。專業和專業之間,至少在賺錢這件事上差距非常大。
上一篇文章中我提到,人社部今年的目標,是要新增城鎮就業崗位1200萬個,但今年應屆畢業生的數量就已經達到了1222萬人。
崗位的供小於求趨勢在加大,失業人群在增加。
近些年,網際網路和房地產(包括其上下游)兩大行業的衰退,再加上大量外資公司的離場,導致市面上的工作機會一下子消失了很多。
這麼大的崗位空缺,這幾年也沒有任何行業能夠填補上。
AI確實發展得很快,但AI的發展並沒有像當初的網際網路一樣,為社會提供大量崗位。
與此相反,因為AI能夠勝任和替代很多基礎性工作,所以造成的局面是:AI越是有突破性進展,失業危機就越是擴大化。
過去我們總是強調“學習能力”,強調“不可替代性”,可事實證明,沒有什麼人是不可替代的。
你學習能力再強,選錯了專業,也相當於落後了人家好幾年甚至一輩子。
畢竟,我們的有效工作年限實在太短了,短到簡歷上都不敢有空窗期。
短到任何一個抉擇上的小錯誤,都有可能被放大成人生的致命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