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一組資料:中國疾控中心測算,我國1/5男性、1/3女性將在50歲後遭遇一次骨折。骨質疏鬆性骨折可能帶來劇烈疼痛、長期殘疾和獨立生活能力喪失,尤其是髖部骨折還間接危及生命。
2018年,國家衛生健康委主持完成我國首次骨質疏鬆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驚人:我國40-49歲人群骨質疏鬆症患病率為3.2%,50歲以上人群為19.2%, 65歲以上人群高達32.0%。中老年女性尤其是高風險人群,65歲以上人群中,男性患病率為10.7%,女性則高達51.6%。
再看中國的老齡化程序,根據民政部今年釋出的資料,2021年-2025年,中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正式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社會。高致病率與人群高增長率相疊加,你是不是也覺得有點骨痛?

世界衛生組織將骨質疏鬆症定義為以骨量減少、骨的微觀結構退化為特徵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於發生骨折的一種全身性骨骼疾病。
骨量減少是關鍵因素。人體中存在兩種與骨骼相關的細胞:成骨細胞與破骨細胞。成骨細胞佔優,骨量就會增加;破骨細胞佔優勢,骨量流失到一定程度,骨質疏鬆就發生。通常,35週歲是分界線,骨溶解速度逐漸超過合成速度,骨質平均每年減少1%。造成骨質疏鬆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年輕時形成的骨量,不足以支撐餘生的消耗。
鈣是人類骨、齒的主要無機成分,鈣的攝入從根本上決定了骨骼的健康程度。中國營養學會建議,為保持骨骼健康,成年人應每天攝入800毫克鈣質,老年人需要增加到1000毫克,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所需攝入量需要達到1200 毫克。但第一財經商業資料中心2020年的調查顯示,目前中國人平均每天鈣攝入量只有391毫克;中國國家營養與食品安全研究所指出,中國95%的人群無法從日常飲食中攝取足夠的鈣。
當然,骨骼健康還受到生活方式、行為方式、藥物等綜合因素影響,想讓我們在老後避免骨質疏鬆症,絕對應該在35歲前,在當下就行動起來。
多元補充 鈣量才充足
想透過日常飲食獲取足夠的鈣,中國營養學會建議成人起碼每天應攝入300毫升鮮奶;豆製品也是鈣的理想來源;其餘糧食、蔬菜、蔬果中雖然含有一定的鈣,但含量及吸收率較低。

標準明確,但要把量吃夠卻不容易。打工人生活節奏快,飲食不規律,還經常放飛自我。最實用的方法,是在遵循大原則的基礎上,配合專業的補鈣產品。
選擇補鈣產品,首先要明確,最佳的鈣源是碳酸鈣,其含鈣量公認最高,達到40%,同樣體積下能夠提供更多鈣量;
其次,補鈣不能只補鈣。骨骼的形成,是幾種不同營養素共同作用完成的。維生素D、維生素K必不可少。維D負責鈣的搬運,決定人體對於鈣的吸收率;維K促進骨骼形成;鎂在維持骨密度上也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最佳的產品是複合型的。如安利紐崔萊®鈣鎂片,提供健康、天然的碳酸鈣和植物營養素,自有農場的種植環境,也在安全性上達到更高的標準。
哪些不能吃呢?普通人尤其需要注意咖啡因和碳酸飲料,過量都會增加骨質疏鬆的發病風險。
生活方式不健康 骨骼疏鬆提前享
經過許多年輕人日復一日作死的努力,骨質疏鬆發病已經呈現年輕化的趨勢。嗜煙、酗酒、熬夜、減肥過度等,都易引起骨骼內血管破壞,導致自由基增加,骨量下降,骨結構加速損壞、異化。
還有一件年輕人排斥的行為,也在助長這一態勢,那就是曬太陽。維生素D無法從食物中獲取,需要人體自行合成,而合成的必要條件就是日曬。我們越來越在意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卻不知不覺增加了對骨骼的傷害。
研究發現,負重鍛鍊,如步行、跑步等運動也有助於維持骨骼的強健。NHS建議,19至64歲的成年人每週應該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
四十而測,讓缺失不再隱形
骨質疏鬆症併發之前,通常不會有明顯症狀,只能依靠專業的儀器檢測進行骨密度檢測,而不是依靠某種簡單的公式。
根據已出現的症狀判斷,如腰痠背痛、明顯駝背或者身高變矮等,百分之百為時晚矣。因此,四十歲時,就應該進行首次骨密度,並保持定期檢測,早發現早防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