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支出包裝成“史上最大投資”:蘋果5000億美元承諾的兩面真相

2 月 24 日,蘋果公司宣佈了其“史上最大承諾”:未來四年內將在美國投資和支出超過 5,000 億美元。這一數字立即引發了各路媒體的廣泛報道,蘋果股價應聲上漲。蘋果執行長蒂姆·庫克表示:“我們對美國創新的未來充滿信心,併為我們長期以來對美國的投資感到自豪。”
圖丨相關公告(來源:Apple)
不過,如果我們細究這個宏大承諾的具體內容時,就會發現這個數字似乎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讓人震撼。
有兩點前置資訊值得關注,其一,本月初,特朗普政府對所有中國產品徵收了 10% 的關稅,這直接影響到蘋果的旗艦產品 iPhone,因為其大部分生產仍集中在中國。其二,就在蘋果作出這一投資宣佈的幾天前,庫克剛與美國總統特朗普會面。
圖丨庫克參加特朗普的總統就任儀式(來源:Straits Times)
會面後,特朗普在演講中暗示蘋果將轉向美國生產:“他們將在這裡建設,而不是在其他國家,因為他們不想支付關稅。”當蘋果宣佈投資計劃後,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對蘋果和庫克表示感謝,稱這一舉動表明公司“對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有信心”。
這並非蘋果第一次在關鍵政治時刻作出投資承諾。2018 年,在特朗普第一任期間,蘋果宣佈將在美國投資 3,500 億美元;2021 年,在拜登上任幾個月後,又承諾投資 4,300 億美元。有意思的是,在 2018 年的承諾之後,iPhone 最終被排除在徵稅商品清單之外。
圖丨蘋果 2018 年宣佈的投資計劃(來源:Apple)
乍看之下,5,000 億美元確實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數字。但當細讀蘋果的公告就會發現,這個數字其實包含了“蘋果與全美 50 個州數千家供應商的合作,直接僱傭,Apple Intelligence 基礎設施和資料中心,公司設施,以及在 20 個州的 Apple TV+ 製作”。換句話說,這基本上描述的是蘋果在未來四年內正常業務運營的總支出。
圖丨公告原文(來源:Apple)
資本支出才是衡量公司實際擴張的關鍵指標。在這方面,蘋果的表現與其豪言壯語對比鮮明。2024 財年,蘋果的資本支出僅為 95 億美元,佔其收入的 2.4%,而同期谷歌(Alphabet)的資本支出高達 525 億美元。更值得注意的是,自 2018 年以來,蘋果的資本支出佔收入比例從 5% 下降到 2.4%,而其他科技巨頭的這一比例卻在上升。
同樣,蘋果在研發方面的支出也相對保守。雖然它確實將研發預算從 2018 年的 142 億美元提高到了 2024 年的 314 億美元,但這一水平仍僅為其收入的 8%,遠低於谷歌的 14% 和微軟的 12%。相比之下,Meta 將收入的 27% 投入研發,另外 23% 用於資本支出。
蘋果宣佈與“製造合作伙伴”在美國休斯頓建立一個 25 萬平方英尺的伺服器製造設施,計劃於 2026 年開業。這聽起來很有前景,直到我們注意到關鍵詞“合作伙伴”。實際上,中國臺灣的代工巨頭富士康早在 2024 年年底就已報道計劃在休斯頓開發一個新工廠,用於製造人工智慧伺服器。
這些在休斯頓組裝的伺服器將用於支援 Apple Intelligence 和私有云計算功能。蘋果稱此為“將蘋果矽片的行業領先安全性和效能帶到資料中心”的關鍵一步。但其實大部分核心技術仍依賴於臺積電在中國臺灣生產的晶片,以及荷蘭 ASML 公司生產的機器。
蘋果還表示,這將創造“數千個就業機會”,但歷史經驗讓人不得不持謹慎態度。在 2018 年,富士康在美國威斯康星州舉行了一個 100 億美元高科技園區的奠基儀式,承諾創造 13,000 個工作崗位。至今,富士康已建造了一些建築,但承諾的工廠仍未實現。同樣,蘋果在 2018 年承諾建設新園區,但迄今未果,儘管公司發言人辯解說,這一承諾後來透過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奧斯汀開設的第二個園區得到了實現。
圖丨蘋果位於德克薩斯州奧斯汀的新研發設施(來源:Apple)
深水資產管理公司(Deepwater Asset Management)的管理合夥人 Gene Munster 向《紐約時報》表示,他預計由於蘋果承諾在美國投資 5,000 億美元,該公司將再次免於關稅。他將此稱為“關稅的有計劃的權衡”,並指出:“特朗普明確表示:你必須向我表示一些愛意。問題是:這對蘋果來說值多少錢?答案是他們寧願自己花這筆錢用於基礎設施,而不是交給山姆大叔。”
Munster 補充道:“這就是如今全球格局下必須採取的策略,而庫克在這方面相當擅長。”
巴布森學院管理實踐副教授 Peter Cohan 也向《財富》雜誌表示:“蘋果宣佈加速在美投資並僱傭 2 萬名員工,很可能是為了獲得中國進口關稅豁免,這並不令人意外。”
美國銀行研究分析師 Wamsi Mohan 在一份報告中寫道,這 5,000 億美元可能包括“研發、資料中心、休斯頓新工廠、供應鏈支援、培訓和原創內容等支出”。他補充說:“這些專案大多可能本就在支出計劃中,蘋果只是把部分支出轉移到了美國。”
所以說,蘋果的這番投資宣言,實際上也是當今美國的跨國企業們在國際貿易與國內政治之間尋求平衡的數個案例之一。一方面,公司透過對美國的投資承諾展示“愛國”姿態;另一方面,其核心製造業務仍主要依賴亞洲的供應鏈和勞動力。
不管 5,000 億美元的數字聽起來有多唬人,現實是蘋果的主要產品——iPhone、iPad 和 Mac——將繼續在亞洲生產。正如一位評論者所言:“這本質上只是承諾蘋果未來四年會繼續在美國運營而已。”
不過,這件事也再次證明了蘋果和庫克的外交和戰略敏感性,透過精心設計的投資承諾,可能為他們贏得了在全球供應鏈和美國政治之間的迴旋空間。這對蘋果的股東來說無疑是好訊息,儘管這 5,000 億美元的承諾可能沒有它聽起來那麼令人印象深刻。
最終,蘋果只用了沒那麼大的代價就贏得了潛在的關稅豁免和全球供應鏈的靈活性,特朗普贏得了政治資本和“美國製造”的宣傳點,對他們來說,似乎確實是個“皆大歡喜”的局面?
參考資料:
1.https://www.apple.com/newsroom/2025/02/apple-will-spend-more-than-500-billion-usd-in-the-us-over-the-next-four-years/
2.https://www.nytimes.com/2025/02/24/business/apple-tariffs-jobs-investment.html
3.https://fortune.com/2025/02/25/apple-hire-20000-workers-four-years-faces-competition-ai-talent-cfo/
4.https://www.theinformation.com/articles/how-apple-turned-regular-business-spending-into-a-500-billion-expansion?rc=a4cwro
運營/排版:何晨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