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漲1.3萬億美元!中國資產憑什麼火遍全球?

來源:酷玩實驗室
ID:coollabs
春節到現在,中國資本市場迎來的“紅包雨”,簡直比春晚的特效還厲害。
2月16日,彭博社報道在過去一個月,全球對沖基金以數月來最快速度湧入了中國股市。為啥?一方面是DeepSeek掀起的科技熱潮,帶來了滿滿的樂觀情緒,資本覺得中國科技還要再雄起。另一方面,資本對中國接下來的經濟刺激政策滿懷期待,充滿信心。
最後的結果就是,中國在岸和離岸市場增加超過1.3萬億美元的總市值。這是啥概念?相當於俄羅斯一年的GDP。
高盛甚至直接預測,“2025年MSCI中國指數可能漲幅高達28%,平均收益率在14%左右”。
有人把這一幕,跟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日本相比較。當時日本科技和製造業快速崛起併火遍全球,整個國家財富暴漲,豪橫的日本人叫囂著把美國都要買下來。現在中國資產猛漲,也有人覺得似曾相識。德銀在最近丟擲的一份研報中斷言,2025是中國企業和中國資產崛起的一年,甚至擔心中國企業會“鯨吞”全球。
乍一看,當下的中國跟八十年代初的日本確實很像:製造強勁、科技崛起、資產上漲且被重估。但要是覺得中國會走上日本的老路,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八十年代末的日本開始被美國各種打壓,《廣場協議》簽訂後日元大幅升值泡沫急劇增加。最終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經濟直接走下坡路,陷入了“被偷走的三十年”。
如今的中國手握全產業鏈、技術自主權等各種硬核籌碼,跟當年被動的日本不在同一個維度。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愈挫愈勇、一路向上,在世界範圍積攢著廣泛的影響力,而且並不謀求“鯨吞”世界,全球資本都對中國長期看好。
2025年,註定是全球重新認識中國競爭力的一年。
科技三叉戟:
AI、機器人、新能源汽車
中國資本市場的這一波“紅包雨”,來自於新一輪的科技熱潮。
2月17日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坐在第一排的基本都是科技企業或者製造企業的掌舵人,有華為的任正非、比亞迪的王傳福、小米的雷軍、宇樹科技的王興興、DeepSeek的梁文峰等等。
AI、機器人和新能源汽車,正是中國這一輪科技熱潮的主角。
DeepSeek掀起的AI熱潮,已經成為一股時代洪流。誰沒有加入,誰彷彿就落伍。不管是網際網路企業還是傳統制造企業,都排著隊接入DeepSeek,生怕被時代的列車甩下。
賓陽縣委書記都坐不住了,要求各級領導幹部每人手機上至少裝兩個AI軟體:DeepSeek和豆包,這說明AI已經開始深入到社會管理的方方面面了。
面對DeepSeek的火熱,美國風投教父馬克·安德森稱之為“AI界的斯普特尼克時刻”。所謂“斯普特尼克時刻”是指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Sputnik 1號”,自認為領先於蘇聯的美國感到了恐慌。如今,DeepSeek的橫空出世也讓美國感到擔憂。
前不久,馬斯克釋出聊天機器人Grok 3,號稱“地球上最聰明AI”。馬斯克的團隊自豪地宣佈,Grok 3已經超越現有的眾多AI模型,包括DeepSeek-R1、OpenAI o1等等。
不管真實的對比結果到底怎麼樣,當DeepSeek成為頭部科技企業對標的物件,就說明它已經贏了。
AI火遍全球的時候,中國的機器人也沒閒著。
英偉達掌舵人黃仁勳,曾將人形機器人與汽車、無人機並肩列為未來實現大規模量產的三種機器人。在特斯拉2024年度股東大會上,馬斯克預測未來人形機器人與人類的比例將超過1比1,全球將超過100億臺人形機器人。
登臺春晚的宇樹科技機器人,則給中國老百姓來了一場人形機器人的全民科普。
最近,宇樹科技又因一則跳舞影片而爆火。影片中,機器人不僅能夠流暢地完成扭腰、交叉步等動作,還能精準地跟隨音樂節奏舞動。
然而,有人質疑宇樹科技釋出的機器人影片是AI合成的,於是宇樹科技直接發了段自家機器人G1跳舞的最新影片。影片可以看到,機器人後邊放了塊大鏡子,反射出機器人的背面和工作人員的身影,直接擊碎了外界的質疑。
有網友調侃稱,很快就會看到機器人版的《這!就是街舞》。
除了人形機器人,中國汽車是一如既往的火。
2024年,中國汽車產量為3128.2萬輛,銷量為3143.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7%和4.5%,連續16年穩居全球第一。這倒有些類似八十年代的日本——1980年,日本汽車產量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並且連續十年保持第一。
不僅產量高,中國汽車的海外影響力也大。中國在2023年首次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汽車出口國。2024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首次突破600萬輛大關,達到641萬輛,繼續穩居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四年間增長近5倍。全球每賣出3輛車,就有1輛“Made in China”。
去年小米SU7釋出後,福特CEO吉姆·法利被拍到開著它滿街溜達。他還表示,電動車快速增長正在重塑全球汽車行業的格局,而中國在這場變革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這次參加完民企座談會後,王傳福就表示中國汽車無論從產品、技術還是產業鏈,領先大概3—5年。
AI、汽車、機器人等行業的發展,只是中國科技和製造業崛起的一個縮影。
八十年代初的日本,處於從低端製造向高附加值、技術密集型產業升級的階段。如今的中國,也已經打破了“世界工廠”的刻板印象,不再侷限於低端生產,而是向高階、高科技領域邁進。
這些科技和製造的創新變革,向全球投資者展示著中國經濟的強大實力和無限潛力,讓中國資產變得格外“香”,吸引著全球資本紛紛湧入。
有人會說,資本是理性的,不會腦袋一熱就搶購中國資產,必然會把成本和收益這筆賬算清楚。
接下來我就從涉及成本和收益的投資角度,給中國科技資產算算賬。
資本算賬:中國資產為何“真香”?
全球資本對中國資產的追捧,絕不是“人傻錢多”的衝動消費。這裡既有估值窪地的理性,也有科技爆發的野性。
德銀在報告中甩出了一組扎心資料:
滬深300和納斯達克都涵蓋了各自領域的全球領導者,但美國投資者支付的市淨率(P/B)卻是中國的四倍(8.2倍對2.0倍)。一般來說,市淨率較低的股票投資價值較高。
德銀還預計,中國科技股在估值上仍存在大幅折價,未來可能出現溢價現象。
當然,一個事實是美國的淨資產收益率(ROE)是中國的兩倍。但其實,中國科技企業的商業化能力並不遜色,並且受到資本的青睞。
首先看汽車圈。
比亞迪2023年ROE為21.64%,在QUICK FactSet的2024年度市場預測中,全球10家大型車企中只有比亞迪的ROE超過20%,排名第一,第二至第十為通用16.8%、福特16.0%、現代13.6%、特斯拉11.2%、豐田11.0%、賓士10.3%、Stellantis 9.2%、本田7.6%、大眾6.3%。
關於ROE,豐田高管表示:“為了在全球競爭中獲勝,必須穩定地達到20%。我們希望利用小規模的資產創造出大銷售額”。值得一提的是,當年豐田提升ROE的辦法是技術,而非資產——八十年代豐田投資混合動力技術,初期ROE僅為10%,但十年後因技術壟斷,ROE飆升至25%以上。
如今比亞迪顯然屬於混動汽車的頭部選手之一,而且它手上的牌不只是混動,還有智駕。
最近,比亞迪釋出全民智駕戰略。以往高階車專屬的智慧駕駛產品,將被比亞迪應用於平價車上。市場普遍認為這將加速“智駕平權”時代的到來,對此持看好態度。受此訊息影響,2月14日比亞迪A股股價達到歷史新高,市值超過萬億。
2024年初,小米股價還在12港元/股徘徊。沒想到,短短一年時間到了今年2 月,其股價火箭般躥升至53港元/股,漲幅高達341%,市值突破1.3萬億港元,有網友調侃稱“漲成高攀不起的樣子”。
小米被資本青睞的核心原因,在於其從手機制造商向汽車製造商的轉型初見成果:小米SU7於2024 年4月至 2025年1月期間的銷量達到16.2萬輛,同一時期特斯拉Model 3則售出15.2萬輛。如今手機市場已經到了天花板,增量非常有限,而新能源汽車仍在高速發展而且單價遠超手機,發展潛力更大。小米汽車的突出表現,也讓資本對其產生了更為充足的想象空間。
再看看國內機器人圈,宇樹科技簡直就是資本的“寵兒”。
有媒體報道,宇樹科技的下一輪估值很有可能由C輪的80億元飆升至200億元。一位私募投資機構的投資經理表示,40%想要認購宇樹老股的客戶來自海外。
最近,宇樹科技老股轉讓已經在一級市場掀起了搶購熱潮。一名知情人士稱,最近很多人找到宇樹科技的原始股股東,想轉股進入,部分原始股東“堅決不賣”。
資本是精明的,已經看到宇樹科技靠著自研技術和“價格屠夫”的策略,在機器人市場撕開了全球壟斷的缺口。宇樹科技沒有采用成本高、維護難的液壓驅動方案,而是選擇了電機驅動,讓產品價格變得更便宜。比如,宇樹科技的機器狗Unitree Go2售價僅9997元起,而波士頓動力推出的Spot價格則高達7.5萬美元。
GGII資料顯示,2024年宇樹科技機器狗年銷量高達2.37萬臺,約佔全球市場69.75%的份額,波士頓動力機器狗銷量僅為2000臺出頭,相差超過10倍。更高的價效比和更大的市場份額,讓資本看到了宇樹科技的商業化潛力。
資本最為火爆的,當屬中國的AI圈。
一些權威投資者對DeepSeek的估值,已經來到了10億美元~1550億美元的區間。對於投資機構而言,值不值得投DeepSeek已經不在討論範疇,如何想辦法投進去才是最重要的。去年還聲稱一個大模型都不看的投資人朱嘯虎,提到DeepSeek時也表示“不管多少錢都願意參與”。
有意思的是,有媒體報道,由於想要約見梁文鋒的投資機構太多,為了保護這位科技紅人,想約見他的機構需要先報備到地方辦公室。
Deepseek對於資本的價值,不僅在於相比ChatGPT更低的訓練成本,更在於其用開源模式打破了科技巨頭對核心技術的壟斷,為全球開發者提供了更多的創新機會,也讓資本看到其在全球的影響力和發展潛力。
除了DeepSeek,阿里也憑藉AI的突出表現吸引了資本。今年到現在,阿里港股股價從80港元飆升至132港元,市值暴漲8000億港元,達到了2.5萬億港元。這背後在於阿里在AI方面的影響力與日俱增,比如為中國版的iPhone開發人工智慧功能、通義千問Qwen大模型成為全球最大的開源模型族群之一等等。
2月24日,阿里CEO吳泳銘宣佈,未來三年阿里將投入超過3800億元到雲和AI領域,總額超過去十年總和。這不僅將創下中國民企在雲和AI領域最大規模投資,也給資本帶來非常大的想象力,阿里股價還在持續上漲。
事實上,AI正在給整個中國股市注入新鮮活力。高盛預測,未來十年AI的廣泛普及,有望推動中國股票整體盈利每年提高2.5%。
眼下,全球許多重量級資本都在用腳投票,押注中國資產。負責全球最大主權財富基金的挪威銀行投資管理公司CEO Nicolai Tangen,前不久公開表示:
“現在的選擇應該是出售美國科技股,買入中國市場。”
中國 VS 日本:這次真的不一樣
如今中國資產無比火熱,卻總有人喜歡將其八十年代末的日本類比,說什麼“泡沫重演”“盛極必衰”。這些人顯然沒搞懂:日本當年是被美國強行“抽脂”,而今天的中國,早就在自主練就"八塊腹肌"。
日本當年雖然製造業也很強,但產業鏈並不像中國這麼完整,而且高度依賴外部市場,許多資源、能源和關鍵技術大多依賴美國和歐洲。一旦外部環境發生變化,就容易受到衝擊。
而今天的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體系,從原材料到成品,幾乎所有環節都能自給自足,早就從“打工人”成為了“全能王”。這就好比一個擁有十八般武藝的武林高手,不管面對什麼樣的挑戰,都能穩穩應對。比亞迪就被稱為“垂直整合之王”——電池自己造、晶片自己研、連車燈模具都不外包,王傳福的名言是:“除了玻璃和輪胎,其它都是自己造。”
八十年代日本被美國技術鎖喉,而今天的中國,早已學會“用魔法打敗魔法”。
比如,華為在被斷供5年的路上,不僅在5G專利數上以14%的佔比碾壓高通,成為全球第一,而且用鴻蒙系統撕開安卓/iOS的壟斷。華為Mate 60 Pro的國產化率也超過90%,被網友戲稱為“美國製裁了個寂寞”。
這種從被動到反殺的技術反制力,是當時的日本所不具備的。
另外,八十年代末的日本非常缺乏自主性與調控能力,在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上受美國影響較大。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當時日本對於資本流動缺乏有效管制,放任資本進入房地產市場,最後導致泡沫破裂。而如今的中國擁有完全自主的宏觀政策調控權,能根據國內經濟形勢獨立制定政策。
八十年代日本的經濟模式,更像一艘效能卓越但體量較小的快艇,美國只需一點風浪就能讓它顛簸不已。而現在的中國經濟相當於一艘排水量巨大的航空母艦,技術先進、總量龐大、獨立前行,即便遭遇風暴也能保持穩健。
八十年代的日本喊著“買下美國”,結果被一紙協議打回原形。今天的中國,手握科技和製造,並不是要“鯨吞”全球,而是要制定規則、輸出標準、引領潮流。
預計2025年,全球資本會繼續用真金白銀給中國資產投票。畢竟,誰會和“確定性”過不去呢?

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最華人影片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