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的“腦袋開竅”竟是真的!研究表明:學習時大腦感覺皮層存在類似“靈光一現”的機制,其會產生更高階的訊號,完成學習任務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曾經歷過突然間“醍醐灌頂”的瞬間——那種在一片困惑中突然恍然大悟、所有難題迎刃而解的體驗?
說到這兒,小編想起一個讓無數家長“頭禿”的經典場景:輔導孩子寫作業!
熟悉的場景如下:你坐在孩子旁邊,耐心地(或者假裝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講解同一道題,孩子卻始終一臉懵懂,眼神空洞,彷彿你講的是外星語。你越講越急,手舞足蹈,甚至開始懷疑自己孩子的智商。最後,在你幾乎要崩潰放棄時,孩子突然眼睛一亮,拍著桌子大喊:“我懂了!原來這麼簡單!”那一刻,彷彿他的腦袋突然“開竅”,之前怎麼也灌不進去的知識點,突然像拼圖一樣完美拼合了。
這種現象,被大家形象地稱為“腦袋開竅”或者“靈光一現”。而如今,科學家們透過研究揭開了這一現象背後的神秘面紗,發現這並不是什麼玄學,而是大腦感覺皮層在學習過程中的一種高效運作機制。換句話說,腦子的“開竅”並不是運氣好,而是大腦在某個瞬間調動了潛在能力,迅速完成了學習任務。這種機制就像給大腦裝了一個“加速鍵”,讓它能在短時間內實現從“完全不懂”到“瞬間掌握”的飛躍。
這到底是怎樣一個神奇的過程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長期以來,我們普遍認為,學習新知識需要經過漫長的反覆練習和逐步強化神經連線的過程。直到近日,3月19日發表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Nature》上的一篇論文“Rapid emergence of latent knowledge in the sensory cortex drives learning”,徹底顛覆了這一傳統認知。研究人員透過精心設計的實驗,發現大腦在初次接觸新任務時,其感覺皮層中竟然能夠迅速形成一種“潛伏知識”,這種知識並非依靠外在刺激的不斷累積,而是透過兩類高階訊號的快速生成而展現出來。

第一步:“小鼠的聽覺任務”
為了解析大腦如何迅速“開竅”,研究團隊設計了一項別出心裁的實驗——“聽聲辨位”任務。實驗中,科學家們訓練小鼠對兩種不同的聲音做出反應:一種聲音預示著獎勵(例如,一滴水),此時小鼠需要迅速作出“go”反應(表現為舔舐動作);另一種聲音則沒有獎勵,要求小鼠抑制行為,執行“no-go”反應。
實驗過程被分為兩個明顯不同的階段:快速學習階段,小鼠在短短幾十次試驗內便能學會將獎勵訊號與特定聲音建立聯絡;表現成熟階段,雖然任務規則已經被內化,但小鼠在反應的準確性和速度上仍需透過反覆練習不斷完善,表現出“學習快、表現慢”的現象。這一設計巧妙地揭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事實:大腦在早期就可能已形成對任務規則的內在理解,但這種潛在知識的外顯需要更多時間來鞏固和展示。

圖1:聽覺皮層在學習過程中起關鍵作用,其沉默會顯著損害學習和表現,但在專家(進階)水平時影響減弱

第二步:光遺傳學技術
為了確認大腦中究竟哪個區域在快速學習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研究者們採用了當下最前沿的“光遺傳學沉默”技術。該技術利用特定波長的光訊號,精確地關閉目標腦區的神經元活動,就好比為大腦設定了一個開關。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在小鼠學習“聽聲辨位”任務的不同時期,選擇性地關閉了其聽覺皮層的活動。
實驗結果令人印象深刻:在初期學習階段,當聽覺皮層被短暫關閉後,小鼠明顯失去了快速將聲音與獎勵聯絡起來的能力,學習程序受阻,顯示出顯著的延遲;當小鼠達到“專家級”(進階)表現後,即使關閉了聽覺皮層,它們仍能較為準確地完成任務,表明在任務規則完全內化之後,其他腦區可能會接手調控行為。
這一發現明確說明:聽覺皮層在學習初期不僅負責處理聲音資訊,更起到了引領和驅動快速學習的核心作用,而隨著技能熟練,整個大腦的分工也隨之發生變化。

圖2:獎勵預測訊號的快速出現推動學習

第三步:雙光子鈣成像技術揭露“高階訊號”
為了進一步洞察大腦在學習過程中的微觀活動,研究團隊引入了“雙光子鈣成像”技術,這是一種能夠即時記錄神經元動態活動的高精度成像手段。透過這種技術,科學家們觀察到,傳統上預期的對聲音刺激逐步增強的簡單編碼訊號並未顯著出現,取而代之的是兩種更為複雜且關鍵的訊號:
1. 獎勵預測訊號
當小鼠聽到預示獎勵的聲音時,聽覺皮層中部分神經元迅速啟用,形成一種與獎勵預期強度緊密相關的訊號。這一訊號的出現證明,大腦在極短時間內便能夠“預見”到即將到來的獎勵,從而迅速調整內部狀態,為後續的行為決策提供依據。
2. 動作選擇訊號
與獎勵預測訊號不同,另一部分神經元則與小鼠即將採取的行為密切相關。當小鼠準備執行“go”反應(例如舔舐)時,這些神經元的活動顯著增強;而在抑制反應的情形下,它們的訊號則明顯減弱。這種訊號直接映射了大腦對行為決策的調控,是驅動實際動作選擇的重要因子。
透過干預實驗,研究人員進一步證明,這兩種“高階訊號”不僅與小鼠的學習過程高度相關,而且其變化對學習結果具有直接的因果作用。也就是說,透過調控這些神經訊號的產生,實驗者可以直接影響小鼠的學習速度和任務表現,為“潛伏知識”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實驗證據。

圖3:聽覺皮層的動作抑制訊號誘導舔舐抑制

重新定義大腦學習的內在機制
這一系列實驗結果挑戰了傳統“漸進式學習”的認知,揭示了大腦內部可能早已儲備了一套高效的學習機制。這種機制使得大腦無需從零開始構建全新神經連線,而是能夠迅速啟用潛在的知識儲備,形成“獎勵預測訊號”和“動作選擇訊號”,從而在短時間內掌握任務的核心規則。
這一發現不僅重新整理了我們對大腦感覺皮層單一功能的認識,更為理解學習與行為之間存在的“斷層”提供了全新的解釋:即大腦在早期迅速“讀懂”了任務規則,但要將這種內在理解轉化為熟練、準確的行為輸出,則需要經過一段較長時間的鞏固和調整。
小結
從日常生活中的“豁然開朗”到實驗室內精密的神經成像資料,這項研究為我們揭示了大腦學習的內在奧秘:它並非僅僅依靠不斷重複和鞏固,而是擁有一種內在的“預裝程式”,能在短時間內啟用潛在知識,迅速捕捉和整合關鍵資訊。正是這種高度適應性的機制,使得大腦在面對全新任務時能迅速做出反應,為人類的創造力和學習能力提供了堅實的神經基礎。
所以,下次當你在輔導孩子作業時感到快要崩潰,不妨深吸一口氣,告訴自己:孩子的“靈光”可能正在醞釀……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夠透過科學方法,有意識地激發和利用這種“潛伏知識”,從而實現學習方式的革命性轉變,讓每個人都能節省一些“琢磨不透”的時間,開創出一條更為高效的智慧之路!
參考文獻:
Drieu, C., Zhu, Z., Wang, Z. et al. Rapid emergence of latent knowledge in the sensory cortex drives learning. Nature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8730-8
撰文Shawn
編輯 | lcc
分文字來源於網路,本文僅用於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絡微信:bioonSir 刪除或修改!
精彩推薦: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前往生物谷官網查詢更多生物相關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