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最熱的遊戲大作《賽博朋克 2077》終於正式登陸 Mac 平臺,再次引發了「Mac 打遊戲」這一話題的熱議。
我們也第一時間用不同型號、定位的 Mac 跑了一番。和《賽博朋克 2077》幾乎同期問世的 M1 Max MacBook Pro,跑起來也只能說勉勉強強,最高畫質能跑 40 幀 ,當年同價位的遊戲本已經能有相對不錯的表現。而前段時間因為國補大熱的 M4 MacBook Air 也進行了測試,畫質不如 Switch 2,低畫質下可以來到 30 幀,發熱也完全放飛了。但至少能玩,並且願意適配 Mac 的大作看起來也越來越多了,難道 Mac 遊戲真要成了?和欣欣向榮的表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殘酷現實。根據 Steam 官方披露的資料,上個月整個平臺,macOS 玩家的佔比僅有 1.76%,不僅比 Linux 更低,甚至還比四年前 M1 晶片誕生之前還低(至於 Epic Games 平臺,雖然沒有提供官方資料來打蘋果的臉,但預計情況不會和 Steam 那邊相差太多。)
問題出在哪裡?自蘋果在 2023 年 WWDC 高調宣佈進軍桌面端遊戲,過去了將近兩年的時間,蘋果也成功拉來了不少大熱遊戲站臺:《死亡擱淺》《生化危機》《刺客信條》等等,再加上這次的《賽博朋克 2077》。但 Mac 上游戲生態生長仍然呈現「龜速」。遊戲依舊是不少人選 Windows 而不是 Mac 的原因,甚至可能是主要原因。
遊戲少→玩的人少→廠商缺乏適配積極性→遊戲少——Mac 遊戲已經陷入了一個死迴圈。蘋果有打破這個迴圈的態度,但欠缺力度。從使用者需求的角度,工作室不主動適配 Mac 也很好理解:Mac 電腦普遍比 Windows 貴,Mac 使用者如果有明確遊戲需求,很有可能已經擁有 Xbox/PS/Switch(甚至一臺 Windows 備機),所以適配 Mac 顯然是無用功。從技術角度,由於蘋果生態相對封閉,在圖形介面方堅持專注自家的 Metal,並放棄了類似 OpenGL 和 Vulkan 這些跨平臺介面的支援,導致開發者需要用額外的工作量,對 Mac 平臺進行單獨適配。Metal 確實很優秀,在 iPad 和 iPhone 上成就了不少遊戲,但對於開發難度更大的 3A 遊戲而言,專案管理本身已經足夠困難,只能優先滿足最主流的 Windows 以及主機平臺,因此即使越來越多大作要上 Mac,也必須要等一段時間。少數大型遊戲願意適配 Mac,更多可能是蘋果力推的結果,而非出於遊戲廠牌的主觀意願。
並且不管是《賽博朋克 2077》,還是以前我們在 M4 Pro MacBook Pro 上測試過的《博德之門》,即使是高配 Mac 的表現只能說差強人意,距離同價位段的 PC 遊戲本有差距。而對於中小開發者而言,單獨做適配這種事情,更是吃力不討好,畢竟即使做出來,玩家數量也相當有限,付出和回報難成正比。並且,蘋果和遊戲開發者之間的態度也頗為微妙,和中小型開發者更是鬧過不愉快,例如對 32 位軟體的徹底放棄,雖然長遠來看,這幫助了整個 Mac 平臺朝更高效的方向進步,但對於一些老遊戲而言,就意味著永遠無法在未來的新 Mac 上再次煥發生機。對於使用者來說,Mac 平臺遊戲混亂的分發方式,也導致很多人不願意來玩遊戲。例如,以前在 Steam 買過《死亡擱淺》的玩家,如果想要在 Mac 上玩這款遊戲,需要在 App Store 重新購買一個遊戲本體,因為 Mac 版沒有上架 Steam。
好在這次的 Mac 版《賽博朋克 2077》,雖然不支援 Mod,起碼原生支援 CDPR 的雲端存檔。和蘋果有態度沒力度的尷尬處境相比,一部分 Mac 使用者玩遊戲的熱情卻其實一點都不少。幾乎在所有關於「Mac 不能打遊戲」的網路帖下面,都會有玩家曬出自己透過 Crossover 等第三方工具模擬執行 Windows 遊戲的截圖。Reddit 上的「macgaming」討論組有 22 萬成員,規模是整個社群的前 1% 。
在遷移到 M 系列處理器之後,Mac 產品,特別是 MacBook 和 Mac mini 產品線效能突飛猛進,也有越來越多人選擇 Mac 作為自己的主力機。藉助 Crossover 和 Wine 這類相容層,Mac 確實能帶來更豐富的 PC 遊戲體驗,但表現當然大打折扣,MacBook 這麼好的螢幕和揚聲器沒法用來呈現驚豔的遊戲體驗,真的有點可惜。和蘋果這邊推動力不足形成鮮明對比的是,Linux 和 Android 都在「逆天改命」。作為一種比 Mac 更小眾的平臺,Linux 在 Steam 上實現彎道超車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來自 Valve 官方的大力推動,不斷改進「Proton」相容層技術,幫助更多 Linux 裝置能廣泛執行現存的 Steam 遊戲。
Valve 力推 Proton 的原因,也是為了更廣闊的潛在利益:為了和 Windows 解綁,打造一個更獨立的遊戲生態,也為了賣更多 Steam Deck。而 Android 這邊,這幾年的高通驍龍晶片效能越來越強,即使透過轉譯也能比較流暢執行 PC 的大作,加上 Android 平臺開放的特性,有像紅魔這樣的終端廠商,以及小雞模擬器這樣的配件廠商推動,也是看中了使用者將 Steam 遊戲庫裝進手機的需求。
蘋果也不是鐵板一塊,只是前進的速度略顯捉急。今年推出了跨平臺的新應用「遊戲」,作為 Game Center 的升級版,想要讓 Mac、iPad 和 iPhone 的遊戲體驗更好。
或許是我期待太高,這個「遊戲」應用似乎面向的更多是手遊以及遊戲社交,也並未和傳聞一樣整合 Steam 等第三方遊戲服務,對 Mac 遊戲生態意義有限。更有價值的可能是今年公開的 Metal 4 介面,除了進一步降低遊戲開發和移植的難度,還帶來了全新的「MetalFX」技術,類似英偉達的 DLSS,使用 AI 演算法提升遊戲畫面幀的解析度。以及蘋果也官宣,即使將在兩年內完全過渡到 ARM 架構並去除 Rosetta 2 的編譯層,但依舊會保留部分元件,就是為了讓使用者還能繼續玩那些過於老舊,沒有對 Apple Silicon 做出適配的老遊戲。
不知怎的,Mac 玩遊戲這回事,讓我想起來「用 iPad 辦公」:蘋果一直都有態度,但沒看到相應的力度,每年的更新只是小步向前。就像上面這些舉措,它們都很好,只是沒到跨越式的程度,也難以真正解決問題。是時候放棄用 Mac 打遊戲的夢想了。文|蘇偉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