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我感覺有時想找家好吃的店挺難的。
有次我突然想吃茶泡飯,點開一個還算權威的榜單,按照排名選了靠前的一家。
現在我都還記得,那家店設計得有些愛麗絲漫遊奇境的風格。門洞旁錯落有致地擺滿了花裡胡哨的玩偶擺件,很多食客會停下來拍照。
就餐也很有儀式感。米飯上滿滿當當堆著配菜,小碟子另外盛著梅乾、紫菜等小配菜,茶湯用仿古的瓷壺單獨裝著,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時新增。
然後我充滿期待地吃了一口,沉默了。
茶湯味道淡得可怕,米飯又煮得過於軟黏,一時間不知道是在吃茶泡飯,還是在喝白粥。
回想起來,倒也不能說難吃,就是十分平平無奇,配不上它高貴的排名與評分。
相信很多網友也和我有同感。
不知道為什麼,大家總能在精挑細選後,頻頻踩雷,吃到一肚子氣。
有的店盛名在外,人們慕名而去,結果只吃到名不符實的食物,失望至極。

還有的店脾氣賊大,把顧客當兒子訓。


以至於我時不時就能刷到那種避雷貼,說某個高分餐廳名不副實,去了就是上當了。

而那些確實好吃的店呢,往往又人潮洶湧,排隊動輒幾小時起,直接拉低就餐體驗。
在本地尚且如此,去外地就更難了。
上次去樂山旅遊,跟著導航繞來繞去好不容易找到某家被強推的館子,據說是本地老字號,麻辣兔頭做得一絕,當地人都愛吃。
結果到了才發現現場全是風塵僕僕的遊客,幾乎人手一個超大行李箱,看不到一個本地人。味道自然也沒有很突出,吃得滿口都是調料味,食物本身的特色完全被掩蓋了。
吃完只能自認倒黴。
所以有段時間網路上很流行一種說法,認為3.5分的餐廳才是最牛的餐廳,那些高達5分、4.9分的反而充滿貓膩,是被刷出來的,不夠真實。

雖然這樣的說法多少有失偏頗,但這也折射出某種現狀:年輕人越來越不相信權威性榜單了,他們只相信自己的嘴巴。
甭管別人吹得多麼天花亂墜,只有自己吃出來的最真實,最能反映問題。

上當的次數多了,天生愛吃的大家也總結出了不少經驗法則。
有人說,別往那些大商場跑,直接去菜場周邊、學校周邊,或者居民區附近找人多的店。別看可能店門不起眼,但肯定久經時間考驗。
也有人轉戰閒魚,直接找專業人士寫一份詳實的美食攻略,按圖索驥。
而我的習慣是,每次刷到美食推薦,想去試試前,先上小紅書看看別人的評價。

前陣子朋友圈有人推薦了一家餐廳,描述得特別誘人,說吃過的人都說好,我很是心動。
但我一上小紅書做功課,就發現有人寫了重要提醒,說這家店口味偏甜,喜歡的會很喜歡,不喜歡的恐怕會覺得有些膩。

我當即拔草,慶幸自己又免於一次試錯。

很多傳統的美食榜單具有時效性,可能要一年或者更久才更新一次。好幾次,我對著榜單上的地址去找,到了才發現餐廳早已更新換代。
但小紅書上的資訊交換是很快很精準的,所以才能看到最新鮮、有效的分享。

我們很難簡單用好評或者差評來為這些分享歸類,畢竟某種食物是否好吃,其實是私人化的評價。準確地說,這些分享提供的另一種看待食物的視角。
恰好是這些不同的視角,共同呈現出一家餐廳、一道美食最真實的樣子。
所以我現在也很喜歡在小紅書上分享那些好吃的店,希望能為大家提供參考。
比如在沖繩吃到的這家高階燒肉店,不僅好吃,還花樣繁多。
一頓飯的時間,能讓你嚐到好幾種風味的美食,值得一試。

還有在濟州島喝到的很牛的參雞湯,人參給得又大又粗,湯濃肉嫩。
這家店的客人大多數是本地人,一看就特別原滋原味。

分享更多的還是國內的美食。
像上海的這家印度菜,口味很濃烈,對味蕾衝擊很大。

而且,在這些美食的評論區裡,不斷有人留下自己的經驗做補充。
什麼時候不用排隊,什麼位置適合看風景,都在這裡得到了具象的幫助。

也有人會根據自己的口味,做出推薦。
參雞湯也不僅濟州島有,瀋陽也有很多很棒的。

還有人熱心分享時令美食的食用法則。
同樣是雲南菌子,雞樅適合火鍋煮,青頭菌就得在鍋裡燴,如此才能吃出食材最好的風味。

由此作為引線,大家從美食聊到了旅遊,又從旅遊聊到了生活。
哪些本地特產值得帶走,

哪些景點值得一看,你都在在評論區找到答案。

聊著聊著,人們藉由食物,想起那些時光留下的痕跡。

遺憾的是,有些味道不知不覺消逝了,成為硃砂痣,成為白月光。

無數個具體的美食分享,融合成一種文化態勢,實現了更深層次的流動與傳播。
所以說,美食從來不僅僅是美食,我們在找尋的也不僅僅是好吃而已。
它是情感的載體,是生活的粘合劑,是屬於某個城市的厚重印記。
從始至終,美食所提供的,都不只是身體所需的能量,味覺上的刺激,更是精神上的滋養。分享食物的同時,人人往往也共享了情感、文化和生活,並由此完成了一次次相遇和重逢。

為了響應大家對美食孜孜不倦的追求,小紅書今年專門做了一份美食指南“小紅碗”。
這名字很有意思,一聽就知道是希望大家端上碗吃好飯。
他們集結了諸多挑嘴的食評人,根據全民真實推薦,繪製一幅“好吃地圖”,並且要讓這些美食紮根街頭,組成一整條“好吃街區”。
“小紅碗”的第一站落地在公認的美食聖地貴陽。

這份地圖上的美食包羅永珍,不區分價格和檔次,只在乎口味和感受。
它是真正由大家一口一口吃出來的。
比如地圖上提到的蔡家街,很經典的貴州本土美食聚集地。
可以在這裡試試用料十足的酸湯米粉,熱氣騰騰飄著香。

很多人誇過它口味正宗,吃起來特別夠味,就連貴陽本地的朋友都對它讚不絕口。
非常新派的阿雲朵倉,簡直就是貴陽人自己的大食堂,每週不吃一頓就渾身難受。

這裡能吃到貴州獨有的怪嚕炒米皮,由十六種食材炒制,風味無需多言。

再就是本地這種麻辣洋芋片,辣椒粉一灑,都說香得不得了。

還有更多美食就不一一列舉了,建議大家有機會帶著好吃地圖去貴陽走一走,吃一吃,然後就會覺得,生活還是挺美好的。
而且大家都知道,餐飲屬於服務業,很多時候比拼的不僅僅是味道,還有服務和設施,這就導致很多點評和榜單,評分靠前的點基本都是那些很貴很大的高階餐廳。
但這種點評對80%的普通人而言,不夠實用。
普通人希望瞭解什麼呢?
是我在這座城市,能吃到什麼價效比高的、有當地特色的、符合時令價值的食物和菜色。
這就是好吃地圖的功效。作為萬千真實經驗的集合,它足夠接地氣,讓大傢伙吃得舒心。
不少人因而意識到,真正的好滋味不被價格和排行影響,只被自己定義。

當然,彼之蜜糖,我之砒霜。
口味本來就是很私人的事情,你經常在網上看到美食博主的推薦還不如自己飯搭子推薦,因為飯搭子和你口味更合得來。
偶爾也有人在評論區反駁我,覺得我推薦的店不好吃,他推薦的才是最好的。

所以,找美食推薦也應該按照這個邏輯來。
你得先看看這個人和你口味是否接近,對你喜歡的餐廳評價如何,這樣才好判斷對方推薦的美食能否契合你的喜好。
反正小紅書上,人人都可以是美食博主,人人都在分享吃過的美食,你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個賽博飯搭子。跟著他的推薦吃,就準沒錯。
今年,他們還評選出30位民間食評人,賦予他們榮譽身份,也是希望這些來自真實使用者的真實分享,被更多人看到,吃到。
這些食評人不是什麼權威,只是小紅書上愛吃、會吃、敢吃的普通使用者。
比如,@拜倫Byron 自稱是大家的網際網路真實嘴替,主打價效比美食,在他的分享裡你可以看到能無限續的老北京爛肉面,還能找到13元管飽的甘肅麻辣燙。
再比如@小云張張,逛遍了雲南的集市,記錄下了各種美好的四時風物。
在食評人@我在水星修飛船 眼裡,餐桌是生活最小的避難所,無論是殿堂級的貴州土菜,還是日本街頭只有幾平方大小的蘸麵店,每一口真實的滋味都值得被忠實記錄。
他們所帶來的分享包羅永珍。
和門店新舊無關,和菜系品種無關,只和自己品嚐到的滋味有關。
衚衕裡現攤的煎餅果子,幾塊錢一個,就能讓人食指大動。

老字號店的大碗拌麵,大口吞下肚,就能吃得心滿意足。

即便是名聲在外的“美食荒漠”杭州,他們也能挖掘出人均100塊的美食烤肉,保管讓人吃得眉開眼笑,欲罷不能。

感覺你很難在別的平臺上看到這麼真實、接地氣又百花齊放的美食分享。
所以它也經得起真實使用者的考驗,能讓大家吃到真正契合自己的美味。
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太快了,很多人忙得無心吃飯,只是囫圇吃上一頓,聊以飽腹。
但我總覺得,吃飯是件大事。
恰如弗蘭·勒博維茨說,大多數讓人感覺愉悅的東西都是有害的,但音樂家和廚師不是,他們的存在對人類快樂做出了最大的貢獻。
所以,當我們感到疲憊和迷茫的時候,不妨試著慢下來,去找找喜歡的美食,好好吃個飯,給自己一個喘息放鬆的機會。
想來這才是生活應有的樣子——不僅要好好吃飯,更要吃頓好飯。
-END-
【推薦閱讀】
回覆晚安
可以看到一篇“性癮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