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om Letsight
微訊號:letsight520
前幾天見個朋友,剛從美國加州回來,暑期把孩子和老公送過去上學和陪讀,她回來繼續工作。
是的,朋友是家裡的經濟支柱,她在國內有一家頭部的珠寶電商公司。所以陪讀的重任就交給了先生。
對於一個清華畢業的高材生,在美國生活基本不是問題。而我們幾個朋友打趣說,把老公扔在開放的美帝,放心嗎?朋友一臉不屑,“我握著他的錢袋子,他敢幹啥?”
畢竟不是每個家庭都如貴婦李湘有錢有閒,孩子一開學就可以立馬切換陪讀身份,在異國也能給孩子提供全方位的支援和陪伴。


01.
因為疫情,我被迫陪讀
陳女士是西城媽媽,在北京這個神聖區域的家長,對孩子的未來都充滿高期待。西城是北京的教育高地,孩子小學是知名學校,但無奈孩子屬於特別淘氣晚熟,三天兩頭叫家長的那種。隨著年齡增長,陳女士慢慢認識到在這樣的教育體制下,兒子很可能連中考都考不上,更不用說能上北京的保底高校:北工大。
認清楚這個現實以後,陳女士在孩子小升初的時候果斷選擇轉學到朝陽的一所國際學校。但這一次的教育規劃並不是成功,孩子在國際學校上到8年級,依舊是班上成績墊底,眼睛裡的光也沒有了。看著孩子拒絕學習和焦灼的成績單,陳女士覺得孩子這個樣子根本上不了美本。無奈之下她當機立斷把孩子送去美國,她對自己說這是最後一次嘗試了,如果還是改變不了孩子的狀態,那就不再折騰了。
陳女士對孩子的留學規劃做的細緻入微,擇校的前提是根據將來就業前景和孩子自身條件和性格決定,選擇了東南部佐治亞州。用她的話來說就是孩子是學渣,就不要去加州和新英格蘭地區了自我摧殘了。在國內卷不過,在國外希望能有一個輕鬆的環境喚回孩子的學習熱情。卷不過,咱就逃。
孩子申請上了這所美國“大農村“的私立寄宿學校,因為語言成績太差,託福只有55分,所以重新又讀了一個八年級。從秋季入學到聖誕節回國,孩子彷彿變了一個人,雖然此時成績並沒有很大提升,但是孩子明顯變得柔和了,並且能自主思考問題了。
讀完8年級,9年級的感恩節陳女士赴美國探望孩子,沒想到遭遇疫情。從此她開始了在美國三年的陪讀時光,直到孩子申請上大學。她才得以回國。在這期間,經歷了很多難以想象的困難,也是這三年異國的陪伴,她看到了孩子的變化。
從一個各門成績都是B和C的孩子,變成了12年級的全A,並且在當屆的華人學生中能排到前三。甚至孩子因為遇到了喜歡的物理老師和法語老師,一度自信的認為自己將來要去法國從事核物理專業的研究。那個凡事都和自己對抗,對學習毫無熱情的孩子消失了。
最終孩子拿到了佐治亞理工的offer,全美第三的理工科高校。用陳女士的話來說,學渣逆襲了!

雖然陪讀的這幾年,陳女士面臨與先生的兩地分居,在異國舉目無親,並且是臨時被迫滯留三年多的極端因素下的處境,但最終的結局卻是如此圓滿。回過頭來看,她覺得這是命運的安排,也是命運的饋贈。因為這三年多的陪讀生活,她收穫了一個全新的兒子。
從青春期成天打遊戲不學習,一言不合就奮力抵抗,到找回自己的自信和熱情,全心投入到自己的熱愛中去。這個過程中,陳女士用自己的耐心陪伴,哪怕就是做一頓可口的飯菜,卸下過高的期待,給孩子多一點時間,靜待花開。

02.
英語文盲,雞飛狗跳的陪讀
沈女士是一個自媒體創作者,有兩個孩子,老大女兒6年級,老二兒子3年級。因為接觸了較多的國際教育資源,身邊也有很多朋友把孩子送去了海外就讀。她選擇帶孩子遠赴紐西蘭插班一年,提前讓孩子體驗國外的教育體系,身臨其境瞭解海外教育,也為將來孩子的留學提前做出合理規劃。
紐西蘭的優勢在於相較於英美國家,插班費用低,且可插班公立學校。紐西蘭的公立學校是非常強的,國家預算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用在了基礎教育上。在紐西蘭,學校並不是以教授課本知識為主,而是教會孩子“怎麼玩”?在學校,從來沒有安靜的課間十分鐘,相反玩是一種信仰,也是一種科學。
在近期播出的《他鄉的童年2》中主持人周軼君詢問一對華人父母會擔心孩子在紐西蘭玩得過於開心而耽誤學術或職業的發展嗎?這對父母回答學術應該是碩士或博士階段做的事情,什麼時候就該幹什麼事。相比國內的教育焦慮和內卷,紐西蘭的華人父母心態更加平穩淡定。

沈女士初來乍到,在表面和氣的房東太太家小心翼翼的生活,服從其約定的諸多生活規則。比如開門要用手扶,不能發出很大聲音;冰箱只能用固定的幾層,不能佔用其他位置;孩子吃容易掉屑的食物必須去屋外等等。這些規矩都好說,畢竟寄人籬下。但她自己英文欠佳,與學校老師交流也是一大難題。並且面對中西文化的差異,還被學校叫了家長。
原因是女兒插班第一周遭遇孤立和同學衝突,在放學路上她遇到和女兒發生矛盾的孩子,就攔下詢問原因。因為這個舉動,對方家長差點報警,學校約見並要求她立即道歉。這就是人家的規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我們有時候的無意之舉可能都會被帶來莫大的傷害和影響。
不過問及她這段時間的陪讀經歷,她說如果讓她再選擇一次,還是會帶娃出國,哪怕就堅持一年。一方面給小孩學業上更多的選擇,另一方面脫離舒適區,看見40+的自己仍然能夠逆流而上,擁有無限可能。

03.
陪讀媽媽,困境中重生
留學看似美好,但光環背後,卻隱藏著無法迴避的一系列問題。
孩子需要面對文化衝擊與身份認同的挑戰,而父母則需要適應全新的生活節奏,學會放下曾經的成就感,重新尋找自己的定位。
截至目前,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國際學生來源國,根據全球化智庫(CCG)釋出《《中國留學發展報告藍皮書(2023-2024)》,中國連續15年是美國第一大國際學生來源國。

中國海外留學生分佈的國家與區域
同時,美國的簽證政策也影響陪讀家長的數量。例如,持有F-1簽證的留學生的直系親屬可以申請F-2簽證,這為陪讀提供了便利。隨著中國留學生人數的增加,選擇陪讀的家長數量也可能持續增長。
據不完全資料統計,目前在海外陪讀的中國媽媽群體至少已達到十萬人。從最初的富人陪讀,到這些年的中產陪讀,越來越多中國媽媽像潮水一樣湧到了海外。
很多家長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加多元的教育環境,不惜犧牲了個人的事業和家庭的穩定。
開頭提到的朋友老公放棄國內穩定的生活,選擇成為全職陪讀爸爸,他要面臨的將是異國他鄉無盡的孤獨,自我價值的否定還有青春期刺頭的兒子。可以想象他未來幾年的日子並不會那麼舒服。
而在美國爾灣,更多陪讀的卻是全職媽媽。她們通常是一群高知女性,曾經有過驕傲的學歷和光鮮的工作履歷,但如今卻要一個人承受託舉孩子的任務。
她們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群體,為了子女的成長放棄了國內熟悉的環境和自己的職業生涯,勇敢的跳出了舒適圈,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國家,陪伴孩子一起,在異國他鄉感受寂寞與孤獨,品嚐成長過程當中的酸甜苦辣,體驗了更加豐富的人生,其實真的只有母親才會做出這麼偉大的選擇。
這些主要由媽媽在海外陪讀的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上,會比普通家庭付出的更多,對孩子的期望也更高一些。很多陪讀家庭把進入藤校作為留學的終極目標,這也成了陪讀媽媽們的教育任務。
當高標準嚴要求出現的時候,陪讀媽媽很容易忘記她們面對的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忘記了犯錯誤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可能成為了讓陪讀媽媽陷入到焦慮和情緒不穩定的一個重要導火索。

朋友跟我講了最近發生的一個故事,她先生上週去學校接孩子,其中一個孩子在車上瑟瑟發抖。一問才知道,這個孩子放學後跟朋友家孩子一起打球忘記了時間,比跟媽媽約定的時間晚了十幾分鍾回家。
他非常害怕,在車上一直髮抖哭泣說完蛋了。起初朋友先生還覺得這沒什麼,跟媽媽解釋一下就好了。等到這個孩子下車,他媽媽迎面走來就上去抽了孩子兩個耳光,當著所有人的面。
我聽完非常心疼這個孩子,也不知道他的媽媽為何會如此極端?又是否因為陪讀的原因讓她長期處於精神焦慮或緊張的境況。但是在這種家庭教育下的孩子,他何其不是逃離教育內卷卻又陷入另一個精神控制的深淵。
尾聲:
國外優質的教育資源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中國家庭,他們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教育路徑和升學通道,放棄了個人的事業和家庭的團聚,但陪讀這條路並不如想象中的輕鬆。語言的障礙,文化的衝突,經濟的壓力,內心的孤獨,親子關係的矛盾,夫妻情感的疏離種種問題,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難以言喻的困境。
我們如果僅僅以孩子為重心,一切圍繞孩子轉,那我們就會陷入家庭的內卷和焦慮中無法自拔。希望每一個海外陪讀的家長,都能拓寬自己內心的邊界。
陪讀這條路,註定充滿挑戰,但同時也充滿機遇和希望。
值不值,這不是一場投資,全在一段經歷,一段感受。

關鍵詞
陪讀媽媽
媽媽
家長
學校
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