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美學子】第3432期
11年國際視角精選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陳屹視線】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陳屹視線】 導語電影海報採用了石村創作的石村塊油畫《Stone》本文作者講述了從隨手記錄到誕生為獲獎之作《From Stone to Stone》的心路歷程,以及創作背後深沉的緣起與成長軌跡。記錄了石村在創作波洛克雕塑主題油畫時的日日夜夜,從揮汗如雨的搬運過程,到畫廊總監即興感言的動人時刻——每一幀都透過鏡頭凝聚成流動的生命畫卷。更深層次上,這部作品挖掘了“無法重拍”的真實,捕捉靈魂與自然、本我與天地交織的生命力。獲獎,是水到渠成的偶然,更是“我不畫自然,我就是自然”(“I don't paint nature, I am nature”)這一藝術信念的昇華。藝術家與作品靈性相遇,藝術家與觀者心靈共振,正如那句感人至深的話語:After all, we meet in art.
短紀錄片《From Stone to Stone》
這樣煉成

作者 胡桃(Sonia Hu)
筆名「紐約桃花」
意想不到的結果
2024年12月,我接到了柏林獨立電影節的通知,我送展的短紀錄片《From Stone to Stone》獲得了最佳導演獎。這是我有生以來拍攝的第一個短紀錄片,居然獲得如此殊榮,讓我又驚又喜。
所有的時刻都不可複製,這就是我製作這部短紀錄片《From Stone to Stone》的本質。
對我們來說人生是由不同的時刻組成,而這些時刻來去的過程中或許會產生結果。當你把這些結果記錄下來,這些時刻忽然就變得有意義了,或者說這些時刻中所賦予的東西因被記錄下來而成為存在。
這部短紀錄片就是在人生中不斷發生又被我記錄下來的內容組成的一個故事。 這些稍縱即逝的時刻因為這些紀錄而存在,形成了這個短期內篇的故事基礎。
不同於一般的紀錄片,製作人往往先有一個計劃和目標,甚至指令碼,然後再請拍攝團隊進行拍攝。
而我的紀錄片則全部是即時拍攝,是時間累計的結晶。而在這段時間裡發生的事件,對話都是隨機而為的記錄。
換句話來說,這個短紀錄片沒有計劃也沒有製作,隨時隨地發生的人和事被我當場記錄下來,最後透過剪輯而產生的。

02
緣起
2023年秋天,我和石村透過朋友的介紹前往位於曼哈頓的Jason McCoy 畫廊去看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早期創作的一個石頭雕塑。
波洛克是美國著名的抽象表現主義繪畫大師,在他成名前20歲左右時,曾熱衷於雕塑。他那時想成為雕塑家,而不是現在被藝術界以及公眾認可的滴畫藝術家。
他早年製作的這件叫做石頭的雕像,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件具象雕塑,鮮為人知,但對我石村來說具有很大的誘惑力。
Jason McCoy 傑森·麥考伊畫廊是波洛克的侄子Jason於1982年創辦的,迄今已有42年曆史,代理了一系列國際知名的當代藝術家以及20世紀國際藝術大師的作品。
對石村來說,波洛克是他在18歲就嚮往的當代藝術大師,而對我來說,波洛克的家族故事讓我感到好奇。
我們並不知道前往畫廊去看這件雕塑對我們以後的人生會產生什麼影響, 做夢也沒有會想到這件事在我們的人生中起的發酵作用如此之大, 奠定了這部紀錄片的基礎。
我一向喜歡用手機記錄我所看到的人和事,這次與石村前往畫廊去看波洛克的這件創作於1930年到1932年左右的小雕塑,自然也被我隨機記錄下來。

波洛克於1930-32年間創作的具象雕塑《Stone》

Jason McCoy畫廊總監Sanford 在鏡頭前展示兩個作品
石老師一直相信藝術本身具有能量,因此當他看到這件小雕塑,並把這件雕塑握在手中的時候,他想感受的是這件藝術品給他帶來的能量。
對於石村來說,洛克是他在80年代最早知道的紐約藝術家,對他的藝術生涯產生了極大的震動,促使他最終前來紐約成為一個當代藝術家。
因此對石村來說,波洛克的影響力以及他所散發出的能量是改變石村一生最關鍵的節點,因此當他把布洛克的這件雕塑握在手中的時候,感受的絕對不僅是作品散發出的能量,更是他自18歲以來的生命的轉變。
我們意想不到的是我們跟畫廊主人的兒子,畫廊總監Sanford McCoy 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友。因為Sanford, 我們得以瞭解波洛克家族的故事以及藝術傳承。
Sanford本人是電影人,熱衷於拍攝藝術內容的紀錄片。因此在談論藝術和製作方面,我們有很多的共同語言和深層次的理解。這種理解加深了我們彼此在精神層面的溝通。
在我們交往的一年多的日子裡,我幾乎記錄了我們每一次的見面,甚至我們談話的內容。
後來,石老師成為了他們畫廊代理的藝術家, 我們見面的機會多了,話題都是圍繞著如何推動藝術展開。

Sanford在石村工作室拍攝石村最新的作品《李白上陽臺貼》
03
一語成讖
2024年一月一個飄雪的冬天, Sanford邀請我們去他們家位於紐約上州的莊園去看畫廊收集的藝術家作品。
我隨機記錄了我們在一起度過的有趣時刻。當時我還跟Sanford說:“我想拍一個短紀錄片”。“是關於什麼內容呢?”, 他問我。我說我還不知道,或許是我們這一次的見面吧,我脫口而出。
所謂的一語成讖就是這樣,一句似乎偶然滑出大腦的話語,居然成為了今天這部短紀錄片存在的事實。
回看我們認識的這一段時間,如同紀錄片所記載的那樣,每一次見面和談話都被我紀錄下來,當時只覺得有意思,並沒有想到以後用來做什麼。
今年4月,石村決定將波洛克的這件雕塑用他的藝術語言石村塊畫下來,把這件小小的可以握在掌心的雕塑畫成一幅更大的作品。
一般像這樣大幅的作品需要二三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但石村只畫了一個月就完成了,當然,他為此在工作室每天從早畫到晚,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畫完了一萬五千塊“石村塊”。
作品完成後,我們請Sanford以及他做藝術經紀人多年的母親一同來看畫,他們走進石村的工作室,一眼看到這幅作品時禁不住驚呼起來。
因為這幅作品將原來的雕塑如實逼真地展現出來,效果超越了他們的想像。那天遺憾的是,我居然沒有記錄他們看到作品後的反應。
石村一直期望,有一天這幅油畫作品可以與波洛克的小雕塑一起參展,這樣一大一小產生兩個作品的效應將會震驚很多人。
對於藝術家來說,能夠與自己心儀的藝術大師一起展覽同一作品的不同形式是一個最大的願望。
這幅作品最初放在曼哈頓五大道的“一心堂”,後來我們決定搬到位於57街的畫廊裡。搬畫的那天,Sanford不在城裡,於是,他叫他的父親Jason當天11點來畫廊幫我們開門。
我們提前訂租了一輛運畫的車,但陰錯陽差的是,取車時才得知我們訂好的車只有在12點以後才可以拿到。我們聽了如雷轟頂,感覺整個計劃似乎要泡湯。情急之下,石村說,我們自己搬也要搬去。
於是,石村與好友Zak一起開始了搬畫的旅程,而我則跟在後面紀錄這個過程。這一切都是即興拍攝,並沒有多想。
一路上歷盡各種想不到的情況,終於在11點整到達了畫廊。當Jason看到這幅作品時,激動的心情也出乎我們的意料。當他忍不住跟我們講述他的感想時,我趕緊掏出手機紀錄。
在沒有麥克風,沒有三腳架的隨機紀錄下,他的這段充滿溫暖,讓我們深受感動的話語被紀錄下來。
這次,我們終於把波洛克的小雕塑放在這幅作品前一起拍了照,讓石村的心得到了最大的安慰。

石村與朋友在運畫前在這張作品前留影

石村與與Jason在大小兩個作品前留影
04
影片誕生
有一天,我在整理這一年多拍攝的各種花絮時,忽然一個念頭湧出來,為什麼不做一個紀錄片呢,把這些有意思的片段放在一起做一個短故事。
於是,我把所有的片段都放在一起,粗剪了一個版本,大約25分鐘長,第一個給我的朋友Tom Barnes看。
Tom是一個經驗豐富的電影人,在亞洲時為很多大明星像王靖雯、劉德華、張學友都拍攝過MV。他自己自編自導的一部短故事片還入選了幾個不同的國際電影節。
一般,能夠入選電影節本身對電影人來說就是一個巨大的鼓勵,更不要說獲獎了。
Tom看完片子說:“哇,真的有意思!”。他的評價給我極大的鼓勵和自信。
我們和Tom認識了二十多年,最初,在我和石村並不認識時,是他引薦我到MTV亞洲部擔任製片人,推薦石村到MTV 亞洲部擔任主持人。
可以說,他是我和石村最初相識的無意推手。我在MTV亞洲部就是在他的製作部門工作,因此,他的評價從專業角度上讓我感到很大的信心。
Tom說這部片子最不同的地方就是即時記錄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內容,而這些內容就是以後重拍都無法拍到的。因此,這部片子具備了一般紀錄片所不具備的東西。
他說,如果你送去參加像Tribeca這樣的電影節,一定會被選上。他的話讓我感到意外,因為,Tribeca電影節是知名電影節,我無法想像我的第一部片子可以入選。但是,Tom鼓勵說,如果你的片子請一個高手剪輯潤色一下,一定沒問題的。
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我的大兒子石天龍(Tyron Shi),除他之外,別無他人能做這事。

作者在紐約街頭偷拍下來的兩個兒子

作者難得的一張家庭自拍合影
石天龍是拍攝和剪輯的高手,製作出的好幾個短片在美國社交媒體上分別達到4百多萬的觀看量。他看了片子說:“還不錯啊!”。我懸著的心立馬放了下來。
對於像天龍這樣的電影拍攝高手來說,能夠覺得我的內容還不錯,願意剪輯潤色,已經讓我內心得到了安慰。
石天龍是新一代電影人,他的重新潤色剪輯,為這部片子注入了新血。天龍剪輯後,片子從原來的25分鐘縮短到15分鐘,故事線更加精簡清晰。
片子剪完後,我就開始招手送選一些願意接受短紀錄篇的電影節。目前,這部片子已被四個電影片選中,其中,柏林獨立電影節給了我第一個最佳導演獎,完全出乎我的預料。
曾經我想,如果這部片子可以被人看中,我能得到投資拍攝一箇中長紀錄片就好了。但是,現在看來,這部短片出其不意的地方就是即時拍攝的過程。
如果重新拍攝,我覺得很多當事人的反應部分未必可以重新拍到。因為,我們人生的過程如同時間的流逝,一但過去就過去了,就像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石村曾經說,一但作品完成,它就自帶生命。確實,這部短紀錄片是時間的產物,更是藝術的結晶,涵蓋了雕塑,油畫以及兩位藝術家的生命歷程以及作為畫廊擁有者,藝術策展人等旁觀者的感受,這本身就是一個行為藝術的過程。
其實,我們在人生的短暫時光就是個人行為藝術的結晶。有的人的藝術行為因為願意冒險而顯得與眾不同,從而引人注目。而有的人則因為選擇隨大流而默默無聞地過去了。
我們的人生何嘗不像一個紀錄片,取決於我們的選擇和決定。 往往一個瞬間的決定就會塑造出不同的人生。
回想我自己的人生何嘗不是這樣,從22歲那年獲得全國首屆英語演講比賽冠軍,到後來幾次人生關鍵時刻的獲獎都推動我的人生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也產生了不同的意外結果, 都是我始料不及的。
對我來說這也是人生最有趣的地方, 你永遠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 因此生命充滿了奇妙。對我來說,最開心的是透過這次與石村的合作,我們終於讓他的石村塊藝術在國際舞臺上得到了最佳的呈現。
2023年,用石村吉他曲配樂的一部音樂詩歌短記錄片獲得了國際電影節的最佳短片獎,今年,用石村的藝術為主要內容的一部短紀錄片又獲得國際電影節的最佳導演獎,證明了石村在藝術與音樂上的才華貨真價實,贏得了國際電影節的矚目和欣賞。
這部片子的標題很難翻成中文, 不能直譯成“從石頭到石頭”。
首先第一個Stone(石頭)指的是波洛克在1932年親手雕塑的外星人雕像Stone,
第二個Stone是石村用“石村塊”完成的油畫標題,也是石村的英文名字Stone。
從第一個Stone到第二個Stone,跨越了近一百年的時間距離, 但它所傳輸的能量卻是共通的。
我曾經寫過這兩個作品的介紹,現在不妨作為記錄也放在後面。

石村第一次看到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18歲時用火山灰石做的頭像雕塑就被震動。
美國最偉大的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傑克遜·波洛克的滴畫廣為人知,但很少有人知道在1930年代左右, 他曾經創作了現存於世的唯一一件雕塑作品《石頭》(Stone Head)。
這件作品的擁有者是波洛克的侄子,Jason McCoy 畫廊的創始人 Jason McCoy。
這是一次奇妙的相逢,石村透過朋友的介紹認識了 Jason McCoy 的兒子,畫廊總監Samford。Jason McCoy畫廊藏有的這件波洛克在18歲創作的唯一一件具象雕塑作品StoneHead,將石村與波洛克重新聯絡起來。
1981年高中剛畢業的石村首次看到波洛克的作品。
八十年代的中國剛剛開始從社會主義轉型,重啟國門對外開放,歐美的文化藝術自1949年來首次湧入中國,對年輕的一代產生了極大的衝擊。
石村正巧在蘇州工學院的藝術系主任賀野家中。當時,賀野拿到一本波洛克的畫冊,激動的語無倫次。
石村見他指著畫冊上波洛克的滴畫,用蘇州話說,哇,太棒了。
那是石村第一次看到波洛克的滴畫,知道這個藝術家的名字。
那時,首次在北京美術館展出的德國表現主義席作品震撼了美術界,使得傳承蘇聯畫派的中國美術學院意識到兩者的不同。就在此時的賀野家裡,石村居然看到了來自紐約的波洛克作品,眼界大開。
在石村眼中,他的恩師賀野對藝術有著神一般的洞察力,他打開了石村觀看藝術內在的眼睛。
石村見到賀野之前,所學的素描是受蘇聯畫派的影響,講究塊面。但屬於歐洲畫派的賀野卻讓石村擯棄學過的所謂素描技巧,用眼睛重新看待眼前被畫的物體,形成新的畫法。
雖然,石村只跟賀野正式學習,用素描畫海盜雕塑一個多星期,但他所受到的啟發決定了他一生的藝術方向。
他記得最後一天,他看到一一塊光線從教室的視窗湧進,鋪蓋在無人的課桌上,黑板一片漆黑,像一個無底的黑洞。
那一刻,石村的腦洞大開。透過爛去的鉛畫紙,他再也看不見海盜,也看不見在江湖上立足的直線條,一切無聲無息也無色地開寬在眼前。
那天晩上,他做了第一個會飛的夢,地心引力在他的夢裡再也沒能捆住身體,在夢的外面再也不能捆住他的靈魂,在空寂無人的空中,他看到了一滴水滴入泉中的清純。
如果說,從那一天開始,石村藝術的眼睛張開了。那麼,當賀野給他看到波洛克的滴畫時,他才意識到藝術不僅僅是繪畫,更是找到自己的語言,創造出值得一生的作品。
在石村的眼睛裡,Jackson Pollock讓他驚為天人,從他的作品裡,石村看到了從沒有見過的東西,就像小時候看天上飄蕩的雲。波洛克代表著一個全新的世界,代表著紐約精神。從那一天,去紐約做藝術家成為了石村的人生目標。
紐約到臺灣

1988年石村真到了紐約,馬上被紐約的更多藝術家像Keith Haring,David Sally, Robert Longo,Jasper Johns的作品所散發的張力吸引和影響。
紐約像一個巨大的能量場,給予他精神上的振奮和藝術上的啟迪。 而這一切的開始源於Jackson Pollock。
在紐約,石村將視線轉向並聚焦在紐約的當代藝術畫派,還開始擯棄了傳統油畫,創作抽象作品。
這個時期,是石村在藝術上的轉型期,他第一次意識到去紐約不僅僅是去一個地方,而是在自己的藝術上開啟來自紐約的氣場和影響力。
從現實的意義上來所,年輕的石村在藝術上深受波洛克吸引而來到到紐約,改變了他的一生,那麼從精神意義上來講,石村與波洛克之間有著一種難以言傳的靈魂連線。
與波洛克一樣,石村沒有藝術學院畢業文憑,1987年,他考上南京藝術學院後,連錄取通知書都沒有拆,就追隨他的藝術夢想去紐約了。 但這並不妨礙石村的藝術生涯在紐約的發展。
他很快融入紐約東下成的藝術熱潮,畫的多媒介抽象作品多次參加在紐約當代藝術畫廊的畫展,作品還被一家德國畫廊選中,遠赴歐洲參展。



早年石村與夫人 本文作者的合影照
石村並沒有在繪畫上止步不前,他希望探索藝術的廣度和深度。
1991年,石村放棄了在紐約打下的基礎,前往臺灣。
在與朋友的通訊中,石村表示了對紐約藝術圈的失望,覺得他在紐約看到的安逸的中產階級的生活,完全看不到當年波洛克的精神。相較80年代在精神和文化上西風漸近的南京,紐約的生活平穩安逸。
石村是一個永遠樹立生活目標的人,因此,他的眼光開始越過紐約的飛翔羽翼,回看尚在藝術音樂陰影中停留的亞洲。
在臺灣,石村很快得到了知名的“臺灣畫廊”的垂青,準備簽約他成為畫廊藝術家。就在此時,他騎車在臺北街頭飛馳而過時意外被星探發掘,開始為廣告導演王財祥的器重。
石村的紐約藝術家背景、生活和音樂都吸引了王導的矚目。
他帶著攝製組跟隨石村來到紐約,追逐著他的腳蹤拍攝。
這幾個採用了石村談話和搖滾樂音樂為背景的廣告,不同於普通的產品廣告,展示了石村的藝術理念,超前衛的藝術以及他的藝術和音樂渾為一體的生活方式,彷彿是石村的真人秀。
這幾個廣告在90年代初的臺灣造成了轟動一時的影響,使得石村一躍從不見經傳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石村對當代藝術及重金屬音樂上的獨立思考和作品,給新一代的臺灣青年極大的衝擊和影響。
然而,臺灣的明星光環也沒有留住石村繼續探索藝術的腳步,對他來說, 所有的人生的經歷不過是一個藝術的載體,讓他體驗過後意識到,他的人生的每一個轉折都是他必經的藝術道路,承載著他用生命創作的藝術。

石村1992年多媒介油畫作品
他不滿足在任何一個階段所取得的成就,相反,他每次都選擇離開已經開始感覺舒適的環境,再次上路,重新面對著未來不可知的荊棘或險境,開始他新的探索。
他成為了MTV音樂電視臺亞洲部的主持人,往返在北京,臺北、新加坡以及紐約之間拍攝節目,潛意識中卻再次尋找屬於自己的藝術道路。

90年代登上音樂雜誌封面的石村

90年代憑藉藝術與搖滾樂在臺灣成名的石村

90年代擔任MTV亞洲不主持人時的石村

作者 認識的石村歷經二十幾年的徹底改變
能量顯現

2010年,在北京創業的石村因為一個貌似意外的事件,發現了“石村塊”的藝術語言,踏上用自己的藝術語言來開啟全新的藝術道路之旅。
如同當年波洛克也因為一個偶然而發現了滴畫這個獨特的藝術表述方式而後成為21世紀最偉大抽象表現藝術家。
石村塊的繪畫方式採用了石村從小就學習的隸書,將了一塊色彩都橫平豎直地書寫在油畫布上,形成無字的書法油畫,從而達到遠“看是畫,近看是塊”的獨特藝術形式。

除了書法與油畫的結合,石村塊的創作過程採用了坐禪的方式達到創作上的“心流”和“減熵”境界,時間與空間不再存在,唯有眼前的石村塊形成的美妙和純淨。
這種創作方式讓石村找到了自己與靈魂對話,表述自己靈魂的極樂方式。
當石村在Jason McCoy畫廊裡看到波洛克的這個頭像雕塑時,感覺一下子回到了高中時代,他初次看到波洛克的畫冊一樣。
只是,他已經不是青蔥少年,而是像波洛克一樣經歷了人生坎坷的藝術家。在那一刻,他感受到心中湧起與波洛克在精神深層對話的意念。
石村極為欣賞傑克遜·波洛克的名言“I am nature”。它表達了波洛克的藝術理念,即在創作過程中與自然合二為一。
波洛克的這種觀點體現了他對藝術創作過程的看法:透過他的繪畫直接成為自然的一部分。
這種思想深受超現實主義和精神分析的影響,特別是強調潛意識在創造過程中的作用。波洛克會隨機地把油漆滴灑在畫布上,透過這種看似無序的方法來探索顏色和形式的自然流動。
“I am nature”這句話也反映了波洛克對抽象表達主義的核心貢獻,這是一種強調藝術家情感和自我表達的風格。
他的作品經常被看作是他內心世界和情感狀態的直接體現,他透過畫布與觀眾進行溝通,傳達他與自然界的一體感。
這一理念不僅改變了人們對藝術的看法,也加深了現代藝術與觀眾的互動方式。
石村塊


石村的最新作品,石村塊油畫《李白上陽臺帖》,創作於2024年

石村塊油畫《清明上河圖》2022年由中國工商銀行紐約總部收藏

石村創作的反正兩面的《一美元》石村塊油畫,2015年行走在紐約街頭,被中央電視臺報道
在藝術上,波洛克與石村的創作理念可以說是相通的。從塵世的物質層面,石村塊顯示就是一塊塊精美的由書法色塊形成的畫像,但在靈魂裡,則是與自然能量場連線的顯像。
這種連線必須是心如止水般的平和,波瀾不驚的寧靜。只有這樣,他的作品才能達到內心的極樂。
因此,他在創作的前期準備需要花很多時間進入狀態,就是脫離肉身,進入靈魂的過程。
只有當他感覺一切都自在了,他才可以進入繪畫的狀態。在這種自然而然的狀態中,石村感受到塵世的遠離,以及精神的抖擻。
只有在這樣的狀態中,他才能心無旁貸,進入時空消失的心流狀態。 自然也是一種狀態和能量,我們很多時候,透過冥想、打坐等形式進入這種宇宙最自然的能量場,感受到內心與自然的接軌,才能得到最大的平安和滿足。
石村在創作中需要的就是進入這樣無我的能量狀態來畫好石村塊。
波洛克說的“我就是自然”(I am nature), 指的就是這種狀態。
波洛克在滴畫時,只有進入無我的最自然的狀態,才能揮灑自如,完成畫作。
就像他自己曾說過,他在創作時是沒有意識的,也就是說肉身已經不在, 唯有靈魂的自由展現,才能在不同的緯度完成靈魂想畫的內容。
自然不僅僅是大自然在物質層面的顯示,花草山水,而是在能力場的顯現,將個體的能量融入大自然的能量之中,完成精神的畫作。
石村非常理解波洛克。
他看波洛克的作品,不僅僅是看外在,更是感受內在的自然度所帶來的自由自在。
從Stone這件雕塑上,石村感受到了波洛克本身來自宇宙的能量。 因此,石村堅信波洛克是一個不同尋常的星外來人,當他的內心與波洛克對話時,他便以另一個星外來人的理解來詮釋波洛克的石頭雕像顯現出的內在能量。
“只有一個外星人才可以理解另一個外星人”,石村這樣說。
在創作這幅作品的過程中,石村每天都要畫到凌晨五六點才作罷。
這種堅持的力量並不是身體的堅持,而是內在靈魂脫穎而出的體現。
他深信波洛克本身也是因著靈魂的指引,而創作出這個雕塑以及他的滴畫作品。
換句話說,這件雕塑不僅僅是一件藝術品,更是波洛克自然內在的顯現,他與宇宙能量接軌的顯化。

你看當年他的穿著打扮都很另類,做的重金屬搖滾唱片《搖滾街頭一條漢子》
被“另類”地稱為開創臺灣搖滾先河
當年,MTV音樂電視臺啟用石村作為亞洲部的主持人,幫助MTV在亞洲捲土重來,就是因為石村內在的自然力(force of nature)。
前MTV亞洲部副總裁說,他們認為石村是 force of nature,所以請他做VJ。 如果說,石村以前並不理解 force of nature 背後的含義,那麼今天透過用石村塊繪畫來與波洛克的對話時,他理解了什麼是自然的力量。




波洛克幾十年前就說過:“我不畫自然,我就是自然” ( I am nature" )。這就是force of nature 在波洛克自身的彰顯。
如今,橫跨了94年的時光,石村與波洛克在靈性的層面重逢,聯手合作,成就了這張新的作品。
石村說:我們從來都相識,這次,因著這張作品的完成,我們再次重逢,we meet in art。


作者:胡桃(Sonia Hu),筆名「紐約桃花」
曾為美國音樂電視臺MTV亞洲部製片人,創立並製作音樂電視節目《天籟村》,現為作家及美國龍出版社社長。胡桃從1985年開始在《讀者文摘》、《外國戲劇》及《外國電影》上發表編譯文章。代表著作為2018年獲獎的非虛構文學《浮生上海》(原《上海浮生若夢》)及獲2023年“海外華文著述獎”一等獎的非虛構文集《往事經年流水夢》。出版過小說集和詩集《穿越紐約縫隙》、《紐約秋風與明月》及《時光的烏托邦》,均獲“海外華文著述獎”小說及詩歌佳作獎。
請點選下面 ↓↓↓ 圖片 欣賞更多其作品


近期發表
名校之路-父母如何匹配兒女未來
訪談千位世界高人的她 收穫了什麼


【名校之路】過來人的教訓與秘籍
喜歡就點“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