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火兩年,這內娛頂流就涼了?

要問內娛哪個明星路人緣好,賈冰當屬一個。
尤其是在黃磊廚藝受質疑事件後,他又收穫了一大波好感度。
自《狂飆》爆火後,賈冰一路高歌成為喜劇界的頂流,甚至是票房定海神針。
去年他主演的《末路狂花錢》雖然口碑不及格,卻斬獲7.81超高票房,成為五一檔的票房冠軍。
最近,賈冰直接自導自演,推出新片
反饋卻遠遠不如預期。
上映四天,票房剛過2000萬
這內娛喜劇頂流怎麼也不靈了?
咱們今天就來一探究竟——
《假爸爸》
賈冰身上的幽默感,毋庸多說。
憨厚的長相與鈍感力十足的氣質,停不下來的插科打諢四六八句,讓人不笑都不行。
就像《抓娃娃》中的賈總,僅是出場就已經有一股幽默小風朝你吹來。
再加上賈冰的表演非常自然,很少讓人產生一種「故意為之」的刻意感。
賈冰能火,情理之中。
而這次的電影,正是貼合賈冰最擅長的東北生活流喜劇。
戲如其名,這是一個關於真假爸爸的故事。
楊浩良(賈冰飾)曾經是一個歌壇巨星。
雖然現在已經過氣,但並不影響他老藝術家的身份。
他有一個兒子楊十月(尹正飾),不太成器。
沒有搞音樂的天分,還硬要吃這碗飯。
開了個樂器行,為了一把吉他砸鍋賣鐵也要弄到手,最後還搞了一個裸貸。
注意,是真·裸貸。
光屁股的照片被貼了滿牆。
爺倆關係非常糟糕,很少往來。
然而,楊浩良突然被確診了腦瘤,動手術需要三十萬。
兒子再討厭自己的老爸,也不能放任不管。
為了湊這筆錢,他可是費盡心思。
某天,楊浩良意外在電視上看到有人頂著自己的身份走穴演出,招搖撞騙。
於是便命令自己的兒子去查明真相。
本來只想敷衍了事的楊十月卻發現,這位假爸爸的演出費不算少,而且其市場前景也比自己想象中的廣。
於是,他找到了這位和自己爸爸長得一模一樣的王春生(賈冰飾)要求他與自己搭夥搞錢。
於是,楊十月便和這位「假爸爸」開啟了一場撈金之旅。
毫無疑問,賈冰是本片的搞笑主力。
而且還很拼。
像是,裸著上身在東北的大冬天被人追逐。
長長一段追逐戲,各種滑稽動作連番上演。
但是,魚叔在看的過程卻幾乎沒有發笑。
因為賈冰在這部片中的喜劇效果就像他演的假爸爸一樣:
看著很真,但內裡又虛又刻意。
我所說的虛與刻意,並非賈冰表演層面上。
他在本片的表現與以往沒有任何差別。
而是因為這個故事本身槽點叢生,最終導致了這麼一個結果。
首先,本片十分套路
故事框架其實非常簡單。
就是一個與父親有著嚴重隔閡的兒子,透過與假爸爸一同經歷各種波折後,達成與父親、與自己的和解。
當然,如果能在這個老套的框架下做出一些新花樣、新議題,老瓶裝新酒,也還是能看的。
可惜,本片從結構到細節,都毫無新意。
開端、高潮、結尾,沒有一處在意料之外的。
老瓶裝老酒,老掉牙了。
光是春生想要逃跑的戲碼,就反覆上演了至少三遍。
每次套路還基本一樣。
而且,與故事主線也沒多少關聯。
其次,不僅故事俗套,許多笑料也透著低俗感
露肉。
罵人。
調侃男男「車震」誤會。

還有,讓倪虹潔出演了一個花痴的粉絲。
春生一見,立馬兩眼發直,只想著支開十月,要和對方單獨相處。
這種兩性關係的笑話,在今天這個時代,只會讓人覺得油膩。
此外,本片最大的問題是,情節生硬,情感割裂。
作為一部講述父子和解的電影,每一次父子關係的轉變,都非常突兀潦草。
比如,十月決定放下成見,去了解自己的父親。
契機是,與假爸爸春生喝了一次酒。
春生談到,自己的兒子為了保護媽媽,捅死了鬧事流氓而蹲監獄。
沒多久妻子因病去世,兒子則指責他出事當天表現過慫,一直拒絕見面。
之後,春生不斷反思,覺得自己沒有做好一個父親的角色。
真情流露的模樣,一下子觸動了楊十月。
問題是,春生作為父親的反思,讓楊十月產生的共情點在哪裡?
電影本就沒有做出足夠的鋪墊,解釋他與父親之間的矛盾。
不過,我們大概可以猜測,是作為明星的十月父親過於強勢,對兒子期待高。
而春生作為一個普通父親,則被指責過慫,沒本事。
這兩對父子關係的矛盾,完全不同。
或許你會說,十月共情的是春生自我價值缺失,身份不被認可。
可兩個父親的身份,也完全不同。
一個失敗的兒子,為何因為共情了另一個失敗的爹,就想要去理解自己成功的爹?
說不通啊。
那麼,十月決定嘗試理解父親的舉動是什麼呢?
買了一本爸爸的自傳……
然後,就再也沒有然後。
最後的和解,也非常生硬粗糙。
十月與春生因為一次爭吵,分道揚鑣。
後來,十月找回春生,讓他完成最後一場有電視直播的大型演出。
這場表演,其實是在監獄播出。
也就是說,春生的兒子會看到他演出。
於是,春生當眾坦白了自己的冒名頂替錯誤,並對自己的兒子深情表白。
結果,看電視的真爸爸,與現場的十月,就這樣在內心裡達成了和解。
前面情節老套,笑料爛俗,後面又是強行煽情「包餃子」。

整部電影,生拉硬湊,貌合神離。

賈冰是個好喜劇演員。
但導演功力,實在不敢恭維。

這兩年,賈冰一直是國產喜劇的金字招牌。
別的先不說,就看看這部電影的劇情簡介中的一句話:
含冰量100%。
這句話是不是非常耳熟?
沒錯,上一個國產喜劇的品質標杆是「含騰量」。
而在這背後,其實也反映了現在優秀喜劇演員的稀缺

因為稀缺,自然就引發了對少數喜劇明星的過度消費
畢竟,喜劇型別片對於喜劇演員的依賴性是非常強的。
好的喜劇演員,本身就得討喜,有幽默感。
演技還要好,既要將人物演得誇張、好笑,也要讓形象立得住,情緒轉變圓得順。
所以,如果火出圈了一個,就會被行業可著勁用。
之前小瀋陽上節目時就曾提起過,自己大火的時候,經常兩天就跑一個新的劇組,一年最多可以接九部戲。
如此一來,大多數的參演,只能是浮於表面,根本不可能塑造好一個人物。
要不然,就是電影本身粗製濫造。

看看賈冰的待播作品,光是今年一年就有13部
哪怕有些作品不是主演,也太多了一些吧。
這樣數量的作品,怎麼會有足夠的時間讓他們去演好一個角色呢。
頂多就是榨取一下IP價值而已。
賈冰在《狂飆》出圈之後,就迅速成了影視圈的香餑餑。
然而,一次兩次,僅靠賈冰還能吸引一下觀眾。
但,過度消費之後,就很難讓人再感興趣。
尤其是,賈冰作為「導演」的號召力,還遠沒有受到足夠信任。
這一部《假爸爸》的質量,更是讓人不敢買賬。
據票房預測,最終只能達到3000萬。
其實看看賈冰出圈的幾部作品都有一個共同點:
劇作本身質量過關
就拿讓他徹底走紅的《狂飆》來說。
無論這部劇集最後的爭議如何,都不能否認在角色的塑造上足夠立體與紮實。
一個小品演員出演黑社會頭頭,毫不違和,十分出彩。

為什麼?
一方面,得益於這個反派角色被賦予了更多人味兒。
像是拷問龍虎兄弟,還不忘造梗。

像是與高啟強強裝鎮定互掄酒瓶,人走後立馬疼成街舞選手。

這些反差帶來的喜劇效果,都與人物塑造緊密相關,有其創作合理性。
也與賈冰本身外表粗獷內裡幽默的氣質渾然天成。
正如徐江下線的那場戲。
他在死之前,強撐著爬到桌子上,因為作為大佬的他要面子,就算死也不能趴在地上。
這一情節加上賈冰的表演,看著喜感好笑。
但同時,也完整了人物的塑造,突顯了黑社會大佬身上的荒誕感。

魚叔發現,現在人們總是用「像個小品」來吐槽一部喜劇。
這倒不是說,小品就等於爛。
而是在表達:
小品的創作,終究是與電影不同的。
不要試圖用小品作為藉口,來掩蓋電影創作上的偷懶與敷衍。

小品篇幅短,情景單一,本就不需要過於複雜的故事和人物塑造。
電影創作者,自然可以從小品中取經,學習一些包袱的運用。
但現在的國產喜劇電影,似乎完全將小品的創作模式生搬硬套在了電影上,這自然會令人感到不滿意。
要我說,如果都是抱著這種創作心態來對待觀眾。
含冰量再滿,也會砸了招牌。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在看」吧。
助理編輯:旺達的托馬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