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大戰”捲土重來,你薅到羊毛了嗎?

*本文為「三聯生活週刊」原創內容
文|邢海洋
各行各業都在反內卷,汽車業把對供應商的賬期統一到60天,電池、光伏產業也在治理低價無序競爭,更不用說供給側改革的主角鋼鐵和水泥。就連養殖業也在反內卷,“減母豬、控二育、降體重”。當此時,外賣卻瘋狂地捲起來,讓人摸不著頭腦。
君不見,7月5日晚間開始,淘寶閃購和美團兩大外賣閃購平臺發放大量外賣紅包,“35減30”“25減21”“ 25減20”“16減16”等等,外加京東外賣千萬張“蘇超外賣”專享券,真是券包滿天飛。一張張真金白銀的補貼,讓外賣“羊毛”瞬間漫天飛舞——一杯美式咖啡不足4元且免配送費,3.9元兩杯高階奶茶,零元喝奶茶吃漢堡。天上掉餡餅?平臺請客,消費者痴狂,訂單風一般湧入,平臺一度宕機,原來單量突破了歷史峰值,觸發了伺服器限流保護。一輪外賣大戰下來,有的人冰箱裡一排排奶茶,有人屯夠一週的伙食。
網友曬出的外賣券
流量紅利衝擊著線下門店,奶茶店則是一個個爆單,取餐排隊幾百甚至上千。店員們應接不暇。外賣員爭分奪秒,我親歷外賣員遭遇堵單大發肝火。面對著突如其來的富貴,餐飲店起初欣喜,但外賣擠佔了堂食也是肉眼看見的事實。即便是一些專注於外賣的店鋪,也有的實在忙不過來,在心急火燎的外賣員的催促下不勝其擾,不得不關閉了外賣通道。
一筆潑天的富貴從天而降,對消費者和餐飲業都是久違了的,讓人想到共享經濟興起之時紅包滿天的情形。共享經濟的泡沫從吹脹到破滅,一晃十年過去了,如今消費一個個臺階地降級,無論普通人還是富人都在節流開支,消費者突然又薅到了資本的羊毛,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這個酷熱的夏天,外賣平臺為什麼如此激進如此卷,還要從4月底京東殺入外賣說起。當“京團大戰”擴散開來,外界還在為外賣小哥是否應該擁有“五險一金”而情感帶入,那似乎是一場道義感拉滿的商戰,價格戰還在其次。可很快,就連情緒化的消費者也能看出京東進入外賣背後的焦慮。
美團乃電商中的高頻平臺,消費者點外賣,選餐飲,一天多次點開APP,高頻次使用給了美團貼近消費者的機會。相反京東售賣的是標準化的3C產品,消費者幾年購買一次冰箱彩電,一個手機用幾年,開啟APP的機會並不多,也就不會對應用形成依賴,久而久之便會疏離。於是,當美團開始向著電子產品、日常家居用品拓展,天然地就構成了對其他電商的優勢,所謂“高頻打低頻”。2024年,美團閃購3C家電訂單量接近京東全站4成,其中電腦辦公類商品訂單量已經超過京東全站,手機通訊類商品訂單量超過京東全站4成。低頻電商自然不能坐以待斃,只有從源頭,也就是從外賣入手和美團搶奪流量入口。
《去有風的地方》劇照
國內電商的模式創新基本圍繞著配送時間、倉儲成本和中間環節來組織。電商集合了全國各地的小商家,那是義烏模式。浙江和廣東的家庭作坊多是前店後廠,生產成本最低,因為是一件件打包、運輸、派發,配送成本相對就要高一些。電商將商品買斷放置於郊外的倉庫中,是為後置倉,倉儲成本相對低廉價,但需要次日集體配送。前置倉模式則是在靠近消費者的城區置辦倉庫,接單後迅速揀貨,再由配送員儘快送達,這種外賣閃送模式因前置倉的租金和一對一的遞送,成本相對高昂,但優勢也是很明顯的,就在於及時配送。相對而言,次日達的後置倉模式在義烏模式和閃送模式間取其中,雖稍慢但降低了成本,在社群團購大行其道之時,業界最為看好,各大平臺也竭盡全力圈地。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兼顧了時效和成本的後置倉模式,卻並未成為生鮮消費的主流。6月末美團突然宣佈關停全國18個省市的社群團購業務,僅在廣東、浙江部分城市維持有限運營。至於原因,美團解釋是長期虧損,給美團帶來較大盈利壓力。財報顯示,2024 年包含優選在內的新業務虧損仍高達約 72.7 億元。同時,美團正將資源集中到增長更快的即時零售賽道,如 “小象超市” 和美團閃購等,相比之下,社群團購的 “次日達+自提” 模式對年輕使用者吸引力下降,逐漸被市場邊緣化。
當碎片化、衝動化、急用、順手消費滋養出一片大市場,業界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如今的消費品市場再也不能用上一代人的“效率+成本”模式衡量,而是得加入年輕人的“情緒化”因素。儘管前置倉第一家每日優鮮轟然倒下,盒馬一度黯然關倉,叮咚買菜也曾大幅撤城,但在2024年,前置倉模式再次回到電商零售的C位,京東七鮮和山姆等擁有線下門店的大型綜超紛紛入場。線上超市也業績飆升,如小象超市2024年GMV接近300億元,叮咚買菜達到255億元,樸樸超市則超過300億元。
圖源:京東七鮮
當京東與美團硬剛起了即時零售和外賣,市場並沒有因為闖入者形成“零和遊戲”,而是整體擴張了。4月底,當京東外賣日訂單量超過1000萬單,美團日單量峰值超過1億,餓了麼日單量峰值超過5000萬。到了6月底,京東外賣日單量突破了2500萬單,美團外賣日均支付訂單超過9000萬。而憑藉大額補貼,淘寶閃購的單量增速尤為迅猛,淘寶閃購和京東整體的單量,已經逐漸逼近作為霸主的美團的1.2億單。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既然是以即時零售賭電商的未來,爭鬥中怎能少了阿里這個電商巨無霸。於是乎,阿里重啟“補貼大戰”——淘寶閃購投入500億元補貼商家和使用者,表面是意在爭奪外賣,其實更多是“即時零售”的市場份額。

三十而已》劇照

當年的外賣大戰打了將近三年,美團慘勝。如今硝煙再起,參戰的電商已非昔日靠投資方支撐的初創企業,而是靠著自身的積累,以電商巨頭的姿態搶奪市場入口。這將是尤為殘酷的一場惡戰,雖無技術創新,卻是不得不為之的,事關生存的商戰。
無論如何,一家獨大的商業格局是難以形成穩定結構的,三足鼎立的態勢有助於市場止戈息爭。在此之前消費者還有很多羊毛可薅呢。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球球 / 稽核:小風

招聘|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撰稿人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未經許可,嚴禁複製、轉載、篡改或再發布。
大家都在看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