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飛總聊IT,瞭解IT行業的方方面面。
在AI這個“名利場”的聚光燈下,鎂光燈追逐著最新的技術突破,也照亮了人性的幽微角落。
最近,由兩家頂著“清華光環”的AI Infra明星創企——潞晨科技 和矽基流動聯袂主演的年度大戲,劇情再度升級,從最初的“口水戰”演變成了更加複雜的 “羅生門”。
故事的最初導火索,是潞晨科技創始人尤洋公開對矽基流動發起的連環“質疑”。
根據網際網路上的公開資訊,尤洋的質疑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基於他對矽基流動技術路線和產品策略的觀察和判斷。
核心的爭議點,依然圍繞著矽基流動的技術選擇和產品效能。
尤洋的核心論點可以概括為:矽基流動在技術路線上存在 “投機取巧” 的嫌疑,並且在產品效能上存在明顯的短板。
首先,是 “套殼論”。在知乎等平臺上,以及一些科技媒體的報道中,可以找到關於尤洋評價矽基流動 “套殼” 的討論。
“套殼” 這個詞,在技術圈內帶有明顯的貶義,暗示矽基流動可能並非完全自主研發,而是基於現有技術或API進行二次封裝,缺乏核心技術創新。
其次,是 API 速度質疑。在技術論壇和社群中,確實可以找到使用者關於矽基流動 API 速度的反饋,一些使用者反映其API速度相對較慢,影響了使用體驗。
尤洋抓住 “API 速度太慢” 這個痛點進行批評,可謂是直擊要害。
再者,是更深層次的 技術路線拷問。
尤洋質疑矽基流動 “綁上國產晶片和DeepSeek API 容易引發爭議”, 這句話的背後,指向的是對矽基流動技術路線的根本性質疑。
使用國產晶片和 DeepSeek API 本身並非錯誤,但在某些 “技術純粹論者” 看來,這可能被視為一種 “捷徑” 或者 “妥協”,不夠 “硬核”,不夠 “自主可控”。
更尖銳的解讀甚至會認為,這反映了矽基流動在技術實力上的某種 “不足”。
尤洋的 “靈魂拷問”,可謂是一環扣一環,直擊矽基流動的核心競爭力,也將其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如果說 “套殼論” 和 API 速度質疑還停留在技術層面,那麼尤洋那句 “工程師水平不如英偉達” ,則直接將戰火燒到了人才和團隊層面,也更具 “人身攻擊” 的意味。
將創業公司的工程師團隊與英偉達進行對比,在AI 基礎設施領域,幾乎是一種 “降維打擊”。
英偉達作為行業霸主,其技術實力和人才儲備毋庸置疑。說“不如英偉達”,幾乎等同於說技術實力存在巨大差距。
這種評價,或許帶有明顯的精英傲慢,畢竟潞晨科技同樣是 “清華系” 精英創業的代表,有底氣也有資本 “俯視” 同行。
然而,這種略顯刺耳的 “真話”,或許也部分折射了中國AI 基礎設施領域,與國際頂尖水平之間存在的客觀差距。
承認差距,正視差距,或許才是追趕超越的第一步,儘管這個過程可能會很痛苦。
面對尤洋的 “連環炮轟”, 矽基流動 CEO 袁進輝 的回應,在一些人看來,顯得過於 “溫和” 甚至有些 “示弱”。
袁進輝並沒有直接與尤洋展開 “口水戰”,而是強調 “團隊願意拼搏” 的姿態,並略帶 “自嘲” 地表示 “送免費代金券是合理行為”。
雖然我沒有找到完全吻合 “送免費代金券” 的公開宣告,但矽基流動透過一些優惠或推廣活動吸引使用者的做法,是符合商業邏輯的。
這種回應策略,在不同的人眼中,解讀也截然不同。
一些人認為,袁進輝的回應顯得 “軟弱無力”,沒有正面回應核心的技術質疑,反而用 “免費代金券” 這種 “營銷手段” 來 “轉移視線”, 顯得格局不夠,技術底氣不足。
另一些人則認為,袁進輝的回應是一種 “以柔克剛” 的公關策略。
避免正面衝突,姿態放低,強調團隊的努力和誠意,用一些 “小恩小惠” 來爭取使用者好感,未嘗不是一種明智之舉。
畢竟,在輿論場上, “弱者” 往往更容易獲得同情和支援。
然而,無論哪種解讀更接近真相, 矽基流動的 “佛系” 回應,似乎都未能有效平息爭議,反而讓 “技術實力不足” 的質疑聲浪更加高漲。
正當 “套殼論” 和 API 速度質疑甚囂塵上之際, 一則 “舊聞” 被 “吃瓜群眾” 重新翻了出來—— “之前曾有團隊指控潞晨科技抄襲業務模式和協議”。
在一些技術社群和論壇,確實可以找到關於潞晨科技早期產品與某些開源專案或商業公司產品相似性的討論,甚至有 “抄襲” 的指控。
儘管 “抄襲” 的指控是否成立,需要更專業的法律和技術鑑定, 但相關討論的存在,無疑給這場 “清華內戰” 增添了更多的戲劇性和反諷意味。
原本站在道德高地上 “指責” 別人的潞晨科技,自身也並非 “一塵不染”。
“抄襲指控” 的舊事重提,不僅讓 “清華系” 的內鬥更加白熱化,也讓雙方的 “道德形象” 都蒙上了一層陰影。
這場 “互撕” 大戲,從技術路線之爭,到人才水平質疑,再到 “抄襲門” 舊事重提,劇情可謂是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清華系” 的光環,在互相攻訐中,也變得黯淡失色。
潞晨科技和矽基流動,都曾被寄予厚望,被視為 “國產AI Infra” 的希望之光。
然而,這場 “互撕” 大戲,卻讓人們開始反思:所謂的 “國產之光”,成色究竟幾何?“清華系” 精英創業,真的能擔負起 “技術自主可控” 的重任嗎?
這場 “清華內戰”, 或許不僅僅是兩家公司之間的商業競爭, 它更像是一面鏡子, 映照出中國AI 創業生態的複雜性和矛盾性。
一方面,我們看到了技術創新的活力和創業者的激情;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了同質化競爭的內卷, “口水戰” 和 “互相拆臺” 的亂象, 以及在 “技術自主可控” 宏大敘事下的各種 “變形” 和 “走樣”。
這場由 “清華系” 精英主演的AI圈宮斗大戲,最終將走向何方,目前尚未可知。 但可以預見的是, 喧囂過後, 最終還是要回歸到技術的硬實力和產品的競爭力上來。
宣傳一下我的星球,和飛總交個朋友,大家一起進步。3月底前,知識星球最低價50,優惠券減20,到手30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