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凱平:如何用積極心理學提升領導力?

Photo from Pexels

本文節選自彭凱平& [日]後藤俊夫 合著新書《企業的品格》。
寫在前面:

“積極心理學之父”、美國密歇根大學心理系終身教授克里斯托弗·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曾總結了絕大多數積極心理學研究得出的重要概念,以幫助大家更快地瞭解這門學科。

·大多數人都是快樂的。
·幸福是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原因之一,能提高獲取更多幸福的能力。
·大多數人都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
·快樂、性格優勢和良好的社會關係可以作為失望和挫折的緩衝劑。
·危機揭示性格。
·其他人很重要(就什麼讓生活變得有價值而言)。
·人類需要靈性與悟性的啟迪。
·工作讓生活變得有價值,只要我們投入其中並從中汲取意義和目標。
·在達到一定程度後,金錢對幸福的回報會遞減,但我們可以透過把錢花在別人身上來購買一些幸福。
·積極的組織具備明顯的特徵,包括為他人著想、面向長遠、造就幸福的氛圍、高素質的精英的領導力、大愛、公益性及自我修復能力等。
如果這些概念移植到領導力的培育上,我們會發現同樣適用。一個能讓員工從工作中找到意義和人生目標的領導者,會讓整個團隊充滿激情,主動為事情本身而非自己的得失考慮問題,員工每天的工作也會幸福感十足。
彭凱平教授曾經把積極心理領導力歸納為幾個層面:積極心態、福流感受、意義感、多元認知、意志品質、品格優勢和美德。
那麼,積極心理學如何賦能領導力,如何運用心理學知識讓團隊更加富有積極性、使命感,同時提升工作效率?北京時間4月11日(週五)中午12點,一諾將與“中國積極心理學第一人”彭凱平教授深度交流這一話題,點選預約,直播時將收到提醒~
1994 年,我和密歇根大學心理學系的師兄邁克爾·莫里斯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Th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發表了“文化與歸因”一文,這使我有幸成為全球文化與跨文化溝通心理學的早期研究者之一。那篇文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我們關注到了長久以來被學術界忽視的跨文化心理的真實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對東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類生活的重大影響。我在這個領域的研究也促成了我與積極心理學的緣分,並在隨後的30 年引導了我的學術與教學生涯。
積極心理學改變了心理學誕生100 多年來的基本正規化,它把焦點集中在人類的幸福與成功,而不是心理疾病的治療上。它關照世界上不同文化心理人群所共有的品格優勢與美德,而不再強調彌補技術性的能力劣勢。
事實上,無論是跨文化溝通心理學還是積極心理學,在心理學學術領域都是一股強勁的新勢力。與以往不同的是,這兩個領域都具有顛覆性。我當時的疑問是,心理學有這麼多細分領域,為什麼偏偏是這兩個學科成為當時乃至未來30 年內的大熱門?

Photo from Pixabay

在我即將於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博士畢業之際,我意外地收到了福特汽車公司的工作邀請。當時,我很是不解:為什麼一家汽車公司要招聘一個心理系專業的畢業生?我從來沒有任何與汽車行業相關的工作經驗,也沒有向福特公司投過簡歷。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還是與福特公司的人聊了聊。
我這才知道,當時福特公司已經開始注意到汽車的設計、銷售與人們的行為偏好、心理習慣、消費心態、文化感受等“人本化”要素之間的關係。他們希望有心理學專業背景與實驗基礎的研究者加入公司,幫助他們在建立客戶心理與行為偏好價值模型上提供幫助。
我沒有選擇去福特公司,但是我很感謝這家公司當年的邀請——它讓我第一次知道心理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方向不僅僅是當教師或在研究所裡做實驗,還能進入跨國公司。並且在當時,透過這件事,我隱約感受到一股說不出來的大變革的氣氛正在悄然蔓延。
今天,積極心理學已經成為“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 ·塞利格曼教授說的“人類第二個軸心時代”的核心,人類的品格優勢與美德、真實的幸福、情緒價值、文化的力量、積極的心態等心理價值要素正在取代程式設計師電腦中的程式碼和銀行大客戶經理案頭賬目的核心地位。管理者若想在這個時代提升領導力,勢必要做出一些準備與變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