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省會保持人口正增長,保險公司新單下滑超10%|財經日日評

點選上圖▲立即報名
絕大多數省會城市保持人口正增長
4月16日訊息,2024年末全國人口14.08億人,比上年末減少139萬人。全年出生人口954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77‰;死亡人口1093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7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99‰。除了黑龍江和寧夏,全國31個省份中已有29個省份公佈了2024年人口資料,其中,有8個省份常住人口正增長,江蘇省和天津市與上一年持平,其餘19個省份人口都呈負增長。
與省份的人口形勢不同,省會城市絕大多數保持正增長,出現“省份減而省會增”的現象。除了4個直轄市,27個省會城市中已經有18個釋出了2024年人口資料,其中,只有西寧去年減少4100人,其餘都保持正增長。(第一財經
|點評|在全國人口負增長的背景下,省會城市保持人口正增長其實並不讓人感到意外。多數省會城市都擁有悠久的歷史以及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優勢,城市底蘊相對來說更加深厚。作為全省的政治中心,很多城市都實行“強省會”政策,以省會城市作為中心點打造優勢產業鏈,吸引省外資源。省會城市在全省保持著較強的經濟優勢,就業、醫療、教育等資源都比較豐富,對全省人才產生虹吸效應不足為奇。
相比於中西部省份集中資源打造省會城市,東南沿海省份則更傾向於省內城市協同發展,構建城市叢集。不過,沿海省份擁有對外港口這個得天獨厚的優勢,“強省會”策略也是無奈之舉。
歐盟日本與美國關稅磋商進展甚微
4月17日訊息,歐盟委員會貿易和經濟安全委員謝夫喬維奇週一在華盛頓會見了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以及貿易代表格里爾,但他們的談話沒有取得什麼進展。資料顯示,2023年歐盟對美國的貿易順差總額為480億歐元。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警告稱,如果後續談判不能令人滿意,歐盟將繼續採取反制措施。
另外,日本經濟再生大臣赤澤亮從16日起訪美,展開4月2日以來與美國的首輪貿易談判。據悉,談判雙方都表達了善意,但除了同意再次會談外,幾乎沒有取得任何進展。赤澤亮正表示,談判結束後,雙方同意進行坦誠、建設性的會談,爭取儘快達成協議,並由兩國領導人宣佈,同意安排在本月底前舉行下一輪會談。(財聯社)
|點評|特朗普掀起的對等關稅風波,已經深度影響了世界貿易格局。一旦真的實施,可以說一改過去數十年的多邊貿易局面,而變回了各自為戰的混亂情形。美國在關稅和貿易問題上的反覆無常,引起的連鎖反應還在繼續。歐盟、日本等地區試圖和特朗普談出個理想結果,但目前來看似乎頗為艱難。所謂進展甚微,實際上就沒進展。
這是因為特朗普想要的(比如消除貿易順差、購買美國商品),歐盟和日本就算想做也是很難達成的。當下的貿易順逆差情形,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原因,更可以說是美國的主動選擇造成的。這原本是美國利益最大化的體現(比如把低端製造業轉移出去),而特朗普現在又把責任推給其他國家和地區,本身就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
工信部新規車企不得誇大和虛假宣傳智駕
4月16日,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組織召開智慧網聯汽車產品准入及軟體線上升級管理工作推進會。會議重點強調,汽車生產企業要深刻領會《關於進一步加強智慧網聯汽車產品准入、召回及軟體線上升級管理的通知》要求,充分開展組合駕駛輔助測試驗證,明確系統功能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不得進行誇大和虛假宣傳,嚴格履行告知義務,切實擔負起生產一致性和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切實提升智慧網聯汽車產品安全水平。
自去年開始,城市NOA功能上車、端到端等智慧駕駛技術爆發式普及,但相關事故也頻發。從“3·29小米SU7爆燃事故”後,智駕安全的話題再次被推到風口浪尖。(第一財經)
|點評|AI行業的快速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智駕功能的普及,純視覺智駕降低了智駕成本,搭載智駕的車型越來越多,逐漸成為新能源車企的主要賣點之一。智慧駕駛是一個籠統的、經過包裝後的名詞,現在多數新能源車企實際上提供的是輔助駕駛功能,與自動駕駛差距較大,車企在宣傳時,往往只會用灰色小字標註,再加上一些高管不負責任地誇張宣傳,讓不少車主誤以為智駕功能可以完全替代駕駛員,由此釀成幾場悲劇。
每一次有新能源車因為智駕功能出現事故時,對車企的品牌形象都是一次折損。車企在完善智駕功能時,更應該清晰、明確地告訴消費者智駕功能存在的缺陷。脫掉智駕的虛名,迴歸輔助駕駛的稱呼,或許就是一個好的開始。
Temu、Shein大幅削減美國廣告支出
4月17日訊息,市場情報機構Sensor Tower的資料顯示,在截至4月13日的兩週內,Temu(特木)已將其在Meta、X和YouTube等平臺的廣告支出平均削減31%。另據Smarter Ecommerce資料,自4月9日以來,Temu已完全停止所有在TikTok和谷歌上的贊助影片和購物廣告投放。4月前兩週,Shein(希音)在Meta、TikTok、YouTube和Pinterest等平臺的日均廣告支出下降了19%。 
據報道,4月2日,美國政府宣佈將於5月2日終止對來自中國內地和香港800美元以下小額包裹的免稅政策。根據白宮4月9日公佈的對等關稅修正方案,自5月2日起,美國將對上述商品按90%稅率徵收從價稅,較此前30%的稅率大幅上調。財務資料顯示,Meta去年來自中國的收入達184億美元,佔其1650億美元總收入的10%以上。(華爾街見聞)
|點評|美國關稅政策變化對特木、希音等跨境電商平臺的影響是立竿見影的。按照美國對小額包裹的徵收稅率,這生意幾乎就沒法做了。面對如此巨大的不確定性,跨境電商平臺自然不會去進行無謂的廣告投放。而廣告投放的減少,又直接影響了Meta的廣告收入。
以體量來講,特木和希音發往美國的小額免稅包裹佔到總量的30%以上,而包括這兩家公司在內的來自中國的廣告投放佔Meta廣告總收入10%以上。美國所謂對等關稅造成的嚴重後果,不言而喻。這典型地說明了,美國對等關稅看似維護自身利益,實則讓整個市場主體付出沉重代價。無論從短期還是長期來看,都是得不償失的做法。
多家保險公司今年新單下滑超10%
4月16日訊息,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最新披露的資料顯示,作為“開門紅”的重要時間段,2025年前兩個月,人身險公司累計原保險保費收入1.2萬億元,同比下降2.63%。其中,壽險保費規模的下滑趨勢最為顯著,1—2月,壽險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02 萬億元,同比下降3.51%。據悉,2025年1—2月標準保費同比下滑幅度超過10%,“老七家”之外的壽險公司下滑幅度甚至超過20%。 
比起過去主推的“年金+萬能險”組合,現在主打的分紅險因為結構複雜,銷售隊伍和客人對此都理解有限。2024年公佈的分紅實現率大幅下滑也給分紅險的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大量公司分紅實現率從接近100%跳水至50%以下。(介面新聞)
|點評|為了增強保險產品對客戶的吸引力,很多保險都會和理財產品捆綁銷售。這類產品通常價格較高,投保週期偏長,在提供相應的保障之餘,還會根據客戶投保金額提供一定收益。但由於近幾年政策利率不斷下調,原有的“年金+萬能險”組合收益趨近銀行存款,對客戶的吸引力有所下滑。再加上居民支出意願下行,購買商業保險的需求降低,導致保險公司今年新單出現下滑。
分紅險是近幾年保險公司為了提升產品收益率推出的新險種,背後有繁雜的計算公式,難以讓客戶對未來收益產生明確預期。更重要的是,由於保險公司在吸引投保上的誇大宣傳,以及賠付時的不講誠信,導致保險出現一定程度的社會信任缺失。保險公司或許應該從保險賠付角度入手,提升客戶對保險產品的信任感,而非以理財作為賣點。
元寶以微信聯絡人身份加入好友列表
4月17日訊息,微信上線新功能,使用者可以在微信搜尋“元寶”之後,將其新增為好友,直接在微信聊天介面與其進行互動。官方介紹顯示,其搭載混元和DeepSeek雙模引擎,無縫銜接微信生態。一鍵解析公眾號文章和任何圖片和文件,短評後奉上秒開詳解,支援對解讀內容做各種智慧互動。
在此之前,騰訊元寶已推出App、電腦版、網頁、微信小程式4個版本,這一次的“無縫銜接微信生態”意味著,元寶是以聯絡人身份嵌入使用者微信通訊錄,而非透過公眾號形式,使用者可以將元寶聊天置頂,聊天時甚至會顯示“對方正在輸入……”。(財聯社)
|點評|將AI大模型新增為微信好友,這個功能在ChatGPT3.5問世後,就有人分享相關教程,騰訊只是將這種功能官方化了,讓普通使用者不需要專門配置就可以體驗在微信中與AI大模型對話的功能。元寶可以出現在好友列表中後,使用者使用率有望繼續提升。並且,以微信聊天框的方式呼叫元寶,容易模糊AI大模型與真實好友之間的邊界感,從而讓使用者對元寶產生更多信任感。
元寶深度嵌入微信生態後,對於公眾號內容生態來說,可能未必是一件好事。透過元寶轉述公眾號文章,削弱了使用者與公眾號之間的聯絡,缺乏上下文參照,使用者對原文含義的理解度也將下降。如何在AI大模型推廣與維護內容生態之間找到平衡,是微信團隊需要進一步考慮的事情。
南向資金年內淨買入額超6000億港元
4月17日訊息,截至本週三,今年以來南向資金累計淨流入6021.53億港元,創歷史同期新高。其中,4月9日單日淨流入355.86億港元,創單日淨流入紀錄。從行業情況來看,資料顯示,今年以來南向資金對金融、資訊科技、可選消費行業持倉市值居前,分別達10317.34億港元、9296.68億港元、5976.70億港元。
個股方面,資料顯示,近3個月,阿里巴巴-W、騰訊控股、小米集團-W受到南向資金青睞,淨買入金額居於前列,分別達922.55億港元、193.27億港元、172.32億港元。中國移動獲南向資金加倉170.09億港元,快手-W、中芯國際均獲加倉超90億港元,美團-W獲加倉超70億港元。(中國證券報)
|點評|今年以來,無論港股漲跌,南下資金總是保持淨流入,頗有一番2021年初,內資機構“跨過香江去,奪取定價權”的氣勢。今年年初,DeepSeek點燃了全球投資機構對於中國資產價值重估的熱情,內資機構近水樓臺,對參與行情的積極性較高。然而,國內具有研發AI大模型硬實力的企業基本只在港股上市,再加上A股內部大批沾一點邊就雞犬升天的概念股大行其道,與機構投資屬性嚴重不符,內資機構更傾向於投資港股標的。
港股由於整體流動性偏弱,長年處於全球價值窪地。這輪行情中,內外長期資本共襄盛舉,不同於A股內常年保持強博弈的市場環境,內資很快在港股內部得到了極強的正向反饋,買入信心不斷強化。只是當年內資對港股形成高度一致的買入預期後,上漲行情並沒有得到長期延續,這次結果如何,暫時還不得而知。
週四震盪反彈滬指漲0.13%
4月17日,市場全天低開後震盪反彈,三大指數漲跌不一,滬指錄得8連漲。滬深兩市全天成交額9995億,較上個交易日縮量1124億,年內第三次跌破萬億。盤面上,熱點圍繞內需和自主可控兩個方向展開,個股漲多跌少,全市場超3100只個股上漲。從板塊來看,大消費股持續活躍,食品、零售、旅遊、電商等多個方向走強,地產股迎來反彈,化工股一度衝高,環氧丙烷方向領漲。跨境支付、汽車整車、港口、稀土永磁等板塊跌幅居前。
截至收盤,滬指報3280.34點,漲0.13%,成交額為4426億元;深成指報9759.05點,跌0.16%,成交額為5569億元;創指報1908.78點,漲0.09%,成交額為2483億元。(財聯社)
|點評|前兩個交易日市場兩次探底回升,ETF市場展現出較強的託底意願,週四兩市個股開啟反彈。從板塊上看,消費主線行情再次展開,食品加工、旅遊酒店等內需側板塊再度走高。國內擴大棚改、收儲力度的傳聞提振下,房地產板塊早盤衝高。週三相關傳聞並未在市場中掀起浪花,由於缺乏熱點,活躍資金甚至開始對傳聞進行博弈,留出一天發酵期,隔天在市場中反饋。
滬指錄得八連陽,兩市成交量卻跌破萬億,與護盤資金只託不舉有很大關係。行情想要得以延續明顯需要新的推動力,或進行充分的籌碼交換,維持橫盤只會不斷加強市場觀望情緒,反覆形成衝高回落。
文中股市、期貨內容僅供參考
不構成投資建議
欄目主編 |魏英傑主編 |何夢飛
企業出海如何突破從0到1
企業出海五大必修戰略班
助你看清方向、看穿風險、看懂落地
點選報名▼科學出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