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下的網際網路上,有一個熱度很高的討論:為什麼大家都不喜歡自駕遊了?
有人在帖子裡說,“坐久了屁股發麻”“腰背像被擀麵杖碾過似的”,這一看就是嚐到了自駕的苦頭,來社交平臺倒倒苦水,尋找難兄難弟。
沒想到這可捅了自駕老哥的窩。
熱評第一條是:自駕多自由啊,哪怕飛到那裡再租車,玩起來也超級爽。接著樓裡就開始討論租車保險怎麼買,車型怎麼選,帶什麼大小的帳篷和什麼款式的吊床。
服務區愛好者更是在評論區找到了組織。

甚至大家都開始攀比:“我3天1000公里”“切!我一天就1300”“我一天上海南京來回”“我一天就1000公里”——小學生路過都要說句開車的大人們真幼稚。

反方放祭出大招:喜歡自駕!你肯定是沒堵過車吧!
正方淡然一笑:堵車也是自駕的一部分,要享受它。

原本普通的吐槽帖,竟然變成了大型自駕經驗的交流現場。
知乎上也有類似的提問:為什麼我爸非要帶我們去自駕遊?

有一條回答是:“等你會開車時,就不討厭自駕遊了。”一代人終將老去,但總有人在自駕。
自駕遊,到底有什麼魔力,可以讓年輕人還有曾經的年輕人們樂此不疲?

“勇敢的大一學生,已經租車自駕遊了”
一位女大學生分享了她自駕途中拍下的照片:汽車帶她到達城市的邊緣,搖下車窗便是海天相接。昨夜的潮汐今晨已褪去,歸來的漁民叫賣著剛剛經歷的風雨。
大家在評論區紛紛“陪一張”,曬自己的租車記錄,“大一走完山河四省加遼寧”“一個人自駕盤龍古道”“租車去了淄博趕烤”“大三,開了4萬公里了”。
大家嘴上說著“已經沒意思了”,其實是想暗戳戳炫耀自己比初戀情書還長的租車訂單,幼稚+1。
從各個社交平臺上的熱門話題很容易看出,坐夜班火車、睡麥當勞的特種兵出行風潮已經過了,現在年輕人喜歡的是一人一車,走走停停。
比如,一些戶外玩家曬出自己的OOTD穿搭心得的同時,順便把自駕遊和打卡小眾旅遊地結合起來。

剛畢業的學生,在絕美的風景下按下快門,照片裡有日出、海浪、山脈,還有不會褪色的青春氣息,給自己的畢業旅行留下難忘的回憶。

還有一些硬核年輕人,他們的自駕遊彷彿一場軍備展示,從武裝到牙齒的徒步裝備,到各種炫酷的電子裝置,旅行神器,還有反差感的硬漢車手掛個玲娜貝兒。

出行方式那麼多,為啥偏偏是自駕?
對於這個問題,每個自駕愛好者都會給出相同的答案:自!由!
隨時隨地出發的自由,累了就停下的自由,在後座放滿零食的自由,風吹在臉上的自由。


像《出走的決心》裡的原型蘇敏,在家裡她是灰頭土臉的中年婦女,圍著廚房、老公和孩子打轉,但開上車,她是自己人生的掌控者,她說,“握著方向盤,好像能左右自己的命運似的,想到哪兒就到哪兒。”

這種“想到哪兒就到哪兒”的感覺,吸引著年輕人們愛上了自駕。
如果說自駕=自由,那麼租車自駕就=自由double+可能性plus。
租車擁有的另一種自由,選對了車,可以放心大膽地駛上盤山公路、戈壁灘,更吸引年輕人的是,還能趁機體驗一把最新款的熱門車型或者心儀已久的夢中情車,就像試穿風格各異的衣服,就像龐麥郎在櫥窗前找到那雙滑板鞋,總能解鎖未知的驚喜。
魯迅先生說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而租車自駕的年輕人多了,就有了時尚的座標系。隨著租車自駕越來越普世化、多樣化、風格化,最後就成為了一種頗具社交價值的“時髦”。

為一趟旅程挑一輛適合的車,就像挑一個共同出發的夥伴。
去西北看大漠落日、戈壁星空,你需要一輛皮實的SUV,陪你一路翻山越嶺;和朋友去海邊露營、吹風看浪,就選一輛MPV,能裝下帳篷、椅子和一車的自由;城市周邊一日遊,選臺小巧靈活的新能源,隨時發現隱藏的咖啡館和書店。
旅行的儀式感,不再只是停留在精心挑選的穿搭,別出心裁的取景,還延伸到了陪伴自己上路的理想車型。
每一種時髦的興起,背後都是社會思潮和時代審美的變化。大學生們走上社會的時髦儀式感,從一身成套的西裝,一塊機械手錶,一張窮遊的明信片,到現在是一場租車自駕的精彩體驗。一代人的精神風貌,自此湧現。
廣闊天地徐徐展開,這一代年輕人選擇用屬於他們的方式探索這個世界,並被這個世界記住。

從坐綠皮火車到開車說走就走,中國人的旅行方式,已經經歷了幾輪變革。
80年代的火車硬座+帆布包,是爸媽青春的起點;

90年代的飛機+傻瓜相機,是一代人對遠方的第一次想象;

到了今天,一人一車,走走停停,租車自駕也早已經不是一種臨時的解決方案,而是大眾生活審美的一部分。
旅行如同穿衣,選擇怎樣的交通方式,其實也透露著一個人的生活態度。
過去,爸媽們出門講究的是實用:耐髒的衣服、耐走的鞋、能塞兩床毛巾被的雙肩包。那時候的旅遊鞋,字面意義就是為了旅遊而生的,主打一個走得遠、颳得住風沙。

但現在的年輕人不一樣,出門前必先在小紅書搜穿搭靈感;連爬山都要穿能配色的速乾衣;即使是在高原風沙中,也要拍出乾淨的OOTD。
人們不再滿足於僅是去某個地方,更要在每一個抵達的瞬間,把旅途變成自我表達的伸展臺,他們用穿搭展示性格、用鏡頭記錄風景、用裝備設計旅程、用體驗積累故事、用發現重構地圖。
對這一代年輕人來說,租一輛車出發,就是在開啟一次自我表達。所以,在這個畢業季,有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用租車開啟一次特別的旅行。
有人租車去海邊聽海浪、去山裡看銀河;有人把車裝滿裝備,向未知露營地出發;也有人說,最喜歡的就是下班後一腳油門逃離城市,哪怕只是開到郊區睡一覺,也是一種逃離和重啟。

每個人的自駕故事,都是一份獨特的生活答卷。
有人從一張穿搭照開始,把目的地穿在身上,腳踩馬丁靴,肩背相機包,去山裡聽風,或奔向一場海邊日落,他們的鏡頭記錄的不止是穿搭本身,更是旅行中那個不設限的自己。

站在高處,按下快門的瞬間,大半個山谷都被光線點亮,山海是背景音,風景是一本詩集,每一張照片背後,都藏著他們與世界的對視。

有人不曬風景和穿搭,曬家當,從軍規級揹包到輕量化爐具,從濾鏡眼鏡到全能小電器,年輕人用裝備講述故事,撬動自由。

有些旅行者則像是城市裡的獵人,去發掘每一個被忽略的角落。他們會拐進一條巷子,只因為牆上的塗鴉;也會為一個正在消失的火車站停下腳步。他們把旅途當地圖,也在地圖之外造一個自己的世界。

而更多路上的有趣體驗,則藏在那些不太起眼的片段裡:陌生的市集小巷、深夜服務區的泡麵、野外露營時風把燈吹滅的那一刻。
旅行是年輕人最誠實的一種表達方式。你選擇什麼車、走哪條路、帶什麼東西、停在哪個傍晚看日落,這些選擇加起來,就是一份關於自我的答案。
在人們的旅行中,神州租車常常擔任一個可靠的“共同出發者”。
它覆蓋全國數百城市、機場高鐵站都能取還,哪怕是一個人出發,也不需要為路途的起點和終點費神;它車型齊全,從小巧新能源到硬派越野、從高顏值轎跑到7座MPV,幾乎任何一種旅行想象,在這裡都能找到對應。
如果你是第一次租車,神州的下單流程傻瓜級好懂;如果你是常旅玩家,會員系統能讓每一次上路都比上一次更划算。甚至還有學生專屬優惠,讓預算有限的青春,也能跑得更遠。
在年輕人的旅程中,————神州租車提供的不僅是一輛乾淨、好開、隨時上路的車,更提供了一個自由的創作空間。

年輕人的時髦,從來都不止是穿得多貴、多花哨,而是去見沒見過的風景、走沒走過的路,是對世界保持好奇、對生活永不麻木。
神州無限,青春正好。
去租一輛車上路,正是一種最輕盈也最酷的方式:
你可以沒有車,但值得擁有一段自由的旅程;你可以沒有答案,但應該擁有一場無拘的探索。
在生活這條路上,駛出的每一公里,都屬於自己。
現在開啟【神州租車】,數萬新車上線,加入潮遊旅行,和更多的年輕人一起,把自由的腳印刻在地圖上。

設計/視覺:Lvv

↓從向日葵到比耶手勢,高考玄學變了,願望卻沒變↓

